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海南霉素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个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 ,添喂海南霉素时 ,瘤胃发酵类型发生改变 ,C2/C3 降低。本试验主要进一步研究海南霉素对能量物质吸收、代谢及调节的影响。试验在8头同时装有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股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慢性血管瘘的羯山羊(平均体重16.0±2.2kg)上进行 ,按自身对照设计。试验期按0.05mg/kg体重添喂海南霉素。分别测门静脉引流区和肝脏静脉挥发性脂肪酸(VFA)、游离脂肪酸(FFA)、葡萄糖(GS)以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净流量。结果显示 ,喂海南霉素使门静脉TVFA和丙酸净流量分别升高24.44 %(3.36vs2.70mmol/min,P<0.05)和84.48 %(1.07vs0.58mmol/min,P<0.05) ,GS和FFA净流量都明显提高(P<0.05)。肝脏乙酸(P<0.05)和丙酸(P<0.01)净流量明显减少 ,GS净流量无明显变化(P>0.05) ,FFA净流量明显降低(P<0.05)。门静脉、肝静脉中胰岛素净流量分别减少66.95 %(11.81vs35.73mU/min)和52.09 %(10.76vs22.64ng/min,P<0.05) ,而胰高血糖素净流量分别比对照期升高50.19 %(19.78vs13.17ng/ml;P>0.05)和307.63 %(4.81vs1.18ng/ml;P<0.05)。结果表明 ,添喂海南霉素能使VFA的吸收量增加 ,促进肝脏中丙酸异生成葡萄糖 ,及乙酸转化成脂肪酸。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I/  相似文献   

2.
添喂海南霉素对山羊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是哺乳动物下丘脑—垂体—靶器官生长轴的终端 ,在动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浓度变化与生长速度呈正相关。此外 ,它参与泌乳、生殖以及免疫等功能的调节。肝脏具有丰富的生长激素受体 ,是产生IGF -I代谢的主要器官。研究IGF -I在肝脏的产生量及其调节是十分有兴趣的领域。本文根据我室有关“海南霉素能够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提高丙酸产生量 ,改善葡萄糖代谢和蛋白质的利用”的研究结果 ,深入观察其对肝脏IGF -I代谢的影响。试验在8头同时装有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股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慢性血管瘘的生长羯山羊上进行 ,按自身对照设计。试验期按0.05mg/kg 体重添喂海南霉素 ,分别测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股静脉的血流量和IGF -I的净流量。结果显示 ,试验期山羊门静脉、肝静脉血流量分别比对照期增加15.16 %(1.876vs1.629L/min)和10.80%(2.216vs2.000L/min)。门静脉、肝静脉和股动脉血液中IGF -I含量比对照期分别增加31.5 %(339.8vs258.4ng/ml;P<0.01)、35.83 %(355.6vs261.8ng/ml;P<0.01)和41.08%(352.0vs249.5ng/ml;P<0.01)。对照期和试验期门静脉IGF -I的净流量分别为304.9和485.9ng/min;肝动脉分别为294.4ng/min(P<0.05)和502.7ng/min ;肝静脉分别为40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唾液的生理作用主要是有利于采食、咀嚼、吞咽和调节瘤胃的水盐代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肽 ,且唾液中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粘蛋白)也可能释放一些活性肽。因此很有必要对唾液的生理意义进行重新认识。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试验探讨唾液对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分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加20 %的唾液 ,对照组加蛋白含量和 pH与唾液相同的牛血清白蛋白液(人工唾液配成) ,以使试验组和对照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以1g干羊草粉(20~40目)作底物 ,在我室建立的人工瘤胃中39℃下发酵24h。每隔2h采样一次 ,测 pH、VFA、NH3-N、MCP变化 ,并在培养结束后收集底物 ,测总DM和ADF消失率。结果显示 ,唾液使底物DM和ADF消失率分别提高19.95 %(54.35 %vs46.08 %,P<0.01)和15.2 %(50.34 %vs43.66 %,P<0.01) ;MCP含量增加5.68 %(19.74vs18.68mg/L,P<0.05) ;NH3-N升高12.25%(9.079vs8.088mM,P<0.05) ;TVFA升高8.42 %(22.519vs20.770mM,P<0.01),C2/C3 无明显改变(P>0.05) ;而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pH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 ,唾液除影响瘤胃水盐平衡外 ,还对瘤胃的消化代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3头同时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双筒 T 形瘘管的成年阉公山羊,在精料型饲粮(以风干物质计,混合精料:青干草=50:50)的条件下,以二辛基磺琥珀酸钠(DSS)去除瘤胃纤毛虫后,瘤胃总脱氢酶活力(TDHA)比未处理前(对照期)增高约一倍(P<0.01),瘤胃 NH_3—N、TVFA 和乙酸/丙酸比值显著下降。DSS 期与对照期比较,进入十二指肠食糜的总氮浓度升高(P<0.05),微生物氮则保持恒定,非微生物氮和非氨氮(NAN)均增加(P<0.05),表明在精料型饲粮条件下,去除瘤胃纤毛虫,降低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增加了到达十二指肠内的真蛋白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体外试验研究表明,试验管NH_3-N浓度于培养过程中逐渐下降。而三氯醋酸沉淀蛋白(TCA-P)浓度则迅速上升,2.5小时后超过对照管。同时丁酸向乙酸转化。利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皱胃瘘管的湖羊,进行体内试验,以挥发性脂肪酸胺(AS-VFA)替代日粮总氮34%。饲喂后瘤胃NH_3-N、TVFA和丁酸浓度迅速上升,瘤胃内稻草粉纤维素48小时消失率为38.6%,显著高于对照期的31.94%(P<0.05)。试验期1昼夜通过皱胃的总氮量为14.27克,非氨氮(NAN)13.02克,微生物氮4.06克,均有提高趋势。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提高70%(P<0.01),而前胃有机物消化率则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日粮添加复合异位酸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平均体重为(25.4±0.75)kg的健康麻城黑山羊为试验动物。I组为空白对照,饲喂基础日粮I;II、II组分别饲喂含0.3%和0.6%复合异位酸(钠盐形式)的试验日粮。采用Co-EDTA标记法测定小肠食糜流通量。结果表明:各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I;I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前胃消失量和消失率33.55%和12.25%(P<0.01);与对照组相比I,II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TVFA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显著提高了NDF前胃消失率8.19%(P<0.05)。  相似文献   

7.
酵母培养物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酵母培养物(0、20、30、和40g/d)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有提高瘤胃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瘤胃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与对照组相比,早饲后4h时,20g/d处理组乙酸浓度提高22%(P<0.05),TVFA浓度提高21%(P<0.05),30g/d处理组的丙酸浓度提高11%(P>0.05);18h时,30g/d处理组乙酸浓度和TVFA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2%(P<0.05)和28%(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6只体重(18.97±1.80)kg、健康雄性去势山羊,同时安装颈静脉、门静脉、肝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股动脉慢性血管瘘。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研究半胱胺对山羊血流量、激素流量和碳氮化合物吸收及在肝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从颈静脉一次注入半胱胺(50 mg/kg BW)后,3 d门静脉、肝静脉全血流量分别比对照(-2d)提高21.81%(P<0.01)、10.21%(P<0.05);血浆流量相应提高23.08%(P<0.05)、15.05%(P<0.05);6 d与-2 d血液流量接近。在-2 d、3 d、6 d 3个采样日,肝脏IGF-1净生成量相应为47.57,67.58(P<0.05)和44.76μg/min;肝脏胰岛素净利用量相应为2.32,3.17和2.23 mU/min,无显著差异;胰高血糖素肝脏净利用量分别为1.71,3.25(P<0.05)和1.02 ng/min。结果表明,从颈静脉注入半胱胺后,肝脏有净乙酸和葡萄糖生成,分别较对照提高12.71%和50.59%(P<0.05);3 d6、d比-2 d在门静脉的NEFA净流量分别提高32.25%和9.67%;肝脏NEFA净流量在试验期3 d和6 d分别比对照提高4.57倍(P<0.01)和4.14倍(P<0.01),表明经CS处理后,山羊肝脏有NEFA合成。门静脉α-氨基氮、NH3-N净流量在第3天分别高于对照36.36%和27.23%,尿素氮净流量也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半胱胺(Cs)对藏绵羊断奶羔羊瘤胃pH值、总脱氢酶及TVFA的影响。将10只(公母各半)80日龄左右、体重平均为(16.00±0.31)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藏绵羊断奶羔羊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日粮精料中添加300 mg/(kg·BW)的Cs,隔日添加1次,试验期42 d。正式试验当日及试验第7、14、21、28、35天的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21:00、23:00、1:00、3:00、5:00于颈静脉采血样10 mL,同时采集瘤胃液10 mL,测定瘤胃pH值、总脱氢酶的活性和TVFA。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精料中添加Cs使藏绵羊断奶羔羊瘤胃液pH值升高;血清尿素氮浓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瘤胃液总脱氢酶活力提高极其明显(P0.01);整个试验期内,半胱胺对瘤胃TVFA的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添喂海南霉素对山羊肝脏含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体内十分主要的代谢器官 ,本试验在有关海南霉素对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添喂海南霉素后对肝脏中含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试验在8头同时装有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股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慢性血管瘘的羯山羊上进行 ,按自身对照设计。试验期按0.05mg/kg 体重添喂海南霉素 ,分别测门静脉引流区和肝脏中氨氮(NH3-N)、α -氨基氮(α -AAN)和尿素氮(Ure -N)净流量。结果显示 ,添喂海南霉素使肝静脉血流量分别增加15.16 %和10.80 %,门静脉、肝静脉中NH3-N浓度明显降低(P<0.01) ,而α -氨基氮(α -AAN)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 ,海南霉素能够提高山羊门静脉引流区氨基酸的吸收量 ,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海南霉素不仅能改变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向丙酸型转化 ,而且能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 ,直接或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添喂海南霉素对器官代谢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试验用慢性血管瘘方法 ,研究添喂海南霉素对后肢代谢的影响。以8头羯山羊平均体重(16.0±2.2kg)为试验动物 ,每头山羊均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颈静脉慢性血管瘘。自由采食青干草 ,每天每头补喂精料200g(14.03 %CP)。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 ,试验期在日粮中添喂海南霉素(0.05mg/kg W d),测定股动脉和股静脉中主要物质的浓度和血流量。结果显示 :添喂海南霉素使后肢血流量有所下降 ;股动脉血液中NH3-N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 ,股动脉和股静脉FFA(p<0.05)和α -AAN(p<0.01)浓度明显增加 ;后肢FFA(p<0.05)和乙酸净流量降低(P<0.05) ;但后肢NH3-N和α -AAN净流量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 ,添喂海南霉素能影响后肢代谢 ,主要是促进后肢对FFA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在体外培养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利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探讨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瘤胃pH、NH3-N浓度及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瘤胃pH值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0.6%DM(H2组)混合异位酸与未添加组(H1组)比较显著降低瘤胃液NH3-N浓度25.50%(P<0.05)。H2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H1组6.9%(P<0.05),H2和H3(0.8%DM)2组乙酸及C2/C3浓度显著高于H1组。结果提示,混合异位酸添加量为0.6%DM时,更有利于改善瘤胃内环境,进而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瘤胃pH值降低,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值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值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值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4.
选用4头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两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丙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mmol/l组高于对照组,9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丙比在两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两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15.
丙酸是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标志性酸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冲洗瘤网胃技术探讨瘤网胃壁上皮的血流量对丙酸吸收的影响。选取8头荷斯坦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外科手术装有瘤胃瘘管,以及在动脉、肠系膜、瘤胃右侧和肝门静脉装有永久导管。试验奶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粗蛋白质日粮,另一组饲喂低蛋白质日粮。所有奶牛随机灌注3种缓冲溶液:丁酸、氨和对照,采用3×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缓冲液(30kg)存放于一个临时的容器,冲洗瘤胃40min。初始的VFA浓度为84.2mmol/L。丁酸缓冲液灌注组,随着乙酸更换量的增加,丁酸浓度从4 mmol/L升高到36mmol/L;且氨缓冲液灌注组,随着NaCl更换量的增加,氨浓度从2.5mmol/L升高到22.5mmol/L。缓冲溶液中氧化氘(D2O)的含量分别为6、12和18g,瘤胃中D2O的消失率被用来估测上皮细胞的血流量。为了使上皮细胞血流量的估测更加准确,试验使用Cr-EDTA作为瘤胃液相指示剂,且初始和最终的缓冲液体积遵循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可以估测每头奶牛每种缓冲液组合(n=24)的瘤胃液流通量、剩余瘤胃液量和水分流入量(唾液和上皮细胞的水分)。结果表明,灌注丁酸缓冲液组上皮细胞的血流量比对照组提高了49%±11%。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受缓冲液的影响,且与上皮细胞的血流量变化趋势一致。瘤胃液丙酸消失率与上皮细胞血流量的相关性表明,丙酸的排出受上皮细胞血流量的限制。与氨缓冲溶液以及对照组相比,灌注丁酸缓冲溶液组丙酸的消失率分别提高了30%±12%和12.5%±8%。与对照组相比,灌注丁酸缓冲溶液组丙酸的门静脉净流量提高了32%±6%。因此,瘤胃上皮细胞的血流量与瘤胃液丙酸的消失率呈正相关,从而影响瘤胃VFA的吸收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日粮精料进食水平对肉牛真胃食糜淀粉流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650kg左右荷斯坦(Holstein)公牛3头,安装有瘤胃、真胃瘘管,按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粗料进食量相同而精料进食量不同的3种日粮,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真胃食糜标记物,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真胃食糜和粪中的淀粉流量及在瘤胃内、真胃后段消化道(简称肠道)内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日粮精料进食水平对瘤胃及全消化道的淀粉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精料水平明显影响到达真胃的淀粉量(P<0.05)。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大叶枸草粉替代基础混合饲粮中的苜蓿草粉、豆粕、玉米及混合精料对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大叶枸草粉替代常规饲料的适宜比例。选用3头体况良好并装有瘤胃瘘管的青年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分4个试验(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25%~100%替代豆粕、10%~40%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每个试验设均空白对照,用体外产气法观测各基础混合饲粮的24 h体外发酵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体外24 h产气量、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各挥发性脂肪酸(VFA)与TVFA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用50%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时,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替代比例时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pH及氨态氮浓度(P<0.05);随着大叶枸草粉替代玉米比例增加,24 h产气量无显著变化(P>0.05),pH、氨态氮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TVFA浓度显著下降(P<0.05),乙酸/TVFA显著上升(P<0.05),丙酸/TVFA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时,pH、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用20%以内的大叶枸草粉替代混合精料,对24 h产气量和发酵参数(除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高于40%时会显著降低24 h产气量和TVFA浓度(P<0.05)。可见,湖羊基础混合饲粮中用大叶枸草粉100%替代苜蓿草粉时,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没有差异;以50%的大叶枸草粉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而替代玉米或混合精料的比例不应超过20%。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亚油酸底物葵花籽油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和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5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雌性成年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和试验期(添喂葵花籽油7 mL/d)各15 d,低精料日粮常规饲养。每期结束后采集瘤胃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喂葵花籽油后,瘤胃液pH无显著变化;而氨氮(NH3-N)水平和TVFA显著升高(P〈0.05);乙、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乙、丙、丁酸比例(C2+C4)/C3比值和微生物粗蛋白(MCP)均无明显变化;(C18∶1)和c9,t11-CLA(P〈0.05)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在山羊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葵花籽油,可在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和不影响瘤胃微生物本身的情况下促进瘤胃消化代谢,调节瘤胃液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真胃灌注不同水平熟玉米面对单一羊草日粮下肉牛营养物质消化、能量利用及血糖浓度的影响。试验按4×4拉丁方设计 ,4头成年肉牛按1.2倍维持能量饲养水平供给羊草 ,在此基础上由真胃灌注4个水平的熟玉米面其间淀粉含量分别为0、300、600和900g/d。结果如下 :真胃灌注淀粉量300、600和900g/d与对照组(0g/d)相比 ,沉积氮和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RN/DN)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提高(P<0.05,P<0.01) ;真胃灌注玉米淀粉量分别为300、600和900g/d时淀粉的瘤胃后消化率分别为71.36 %、80.27 %和64.71 % ,表明真胃灌注淀粉量超过600g/d时淀粉的瘤胃后消化率会明显下降 ;真胃灌注玉米淀粉量300、600和900g/d与对照组相比 ,净能沉积(NEg,MJ/d)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 ,代谢能转化为体增重的效率(Kf)分别提高了38.31 %(P<0.05)、73.18 %(P<0.05)和67.06 %(P<0.05)。Kf值与真胃灌注淀粉量(X,g/d)呈曲线相关 ,回归方程为 :Kf( %)=36.1605X0.0760,n=4,r=0.9308。随着真胃灌注淀粉量增加 ,血糖浓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用4头装有瘤胃和真胃瘘管的成年肉牛 ,采用4×4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 ,研究了4种处理 :A(1.2M羊草基础日粮 +食入普通豆粕710g+食入淀粉320g)、B(1.2M羊草基础日粮 +食入保护豆粕710g+食入淀粉320g)、C(1.2M羊草基础日粮 +食入普通豆粕710g +真胃灌注淀粉320g)和D(1.2M羊草基础日粮 +食入保护豆粕710g+真胃灌注淀粉320g) ,对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RN/DN)、氮沉积量(RN)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1)RN(g/d)、RN/DN( %)、血糖(G)、胰岛素(INS)和生长激素(GH)浓度随着进入真胃(小肠)非降解养分(蛋白质、淀粉)量的增加而提高。D处理(非降解蛋白200g +真胃灌注淀粉320g)的RN(g/d)比A、B、C处理分别提高63.24%(P<0.01)、56.32 %(P<0.01)和22.62 %(P<0.05)。(2)血清中GH、INS和G含量与RN(g/d)和RN/DN( %)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