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豆品种的再生性能及对EHA 101农杆菌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转化可利用农杆菌和子叶节转化系统,bar基因作为选择标记,草丁膦作为选择试剂.用5-6 d发芽的种子的子叶节作外植体,在子叶节处划5-6下,用含pPTN 140的农杆菌EHA 101感染后,共培养3 d,用含抗生素的洗液洗去外植体上的农杆菌,将外植体放入5 mg/L草丁膦的长芽培养基,两周后统计不同大豆品种的再生率,4周后做GUS染色对含pPTN1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  相似文献   

3.
大豆子叶节植株再生体系的优化及转EPSPS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遗传转化效率,优化了激素水平、基因型、抗生素及筛选压力等影响植株再生的多个因素,并用EPSPS基因转化大豆子叶节。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6-BA)浓度为1.6mg/L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黑农37和合丰35的不定芽诱导率较吉育91高,吲哚丁酸(IBA)诱导生根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头孢霉素的最适抑菌浓度为500mg/L,草甘膦有效筛选压力为8mg/L,并获得转EPSPS基因的抗性植株。  相似文献   

4.
肖滢  邓勇  杨凯  赵波  万平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4973-4980
以小豆品种‘京农6号’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旨在建立‘京农6号’子叶节再生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对农杆菌菌株EHA105侵染子叶节的时间、诱导愈伤生成的适宜6-BA浓度、诱导不定芽的激素浓度及配比及诱导不定根生长的IBA浓度等影响子叶节再生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杆菌EHA105侵染的最佳时间为50 min,GUS阳性率为67.5%;诱导愈伤的适宜6-BA浓度为2.0 mg/L,诱导率为91.4%;诱导不定芽的最适激素是5.0 mg/L ZT,出芽率为62.0%;而0.1 mg/L IBA诱导不定根的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100.0%。本研究建立了小豆‘京农6号’子叶节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为小豆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小豆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萌动子叶节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仁镐 《作物学报》2006,32(8):1188-1192
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萌动大豆成熟子叶节获得了高频率的转基因大豆。从萌发12~16 h的大豆种子切取半片种子作为目标组织,对其子叶节组织进行伤处理后,接种于含有pGB载体的LBA4404农杆菌溶液。pGB载体含有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 PPT)抗性基因bar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将接种的外植体分别在含有3或5 mg/L PPT的芽诱导培养基、3 mg/L PPT的芽伸长培养基及2~4 mg/L PPT的根诱导培养基上进行了筛选。利用萌发5 d的外植体进行PPT浓度筛选的结果表明,芽诱导、芽伸长及根诱导阶段的PPT浓度分别为5、3及3 mg/L时,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为5.3%。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和GFP分析结果表明被整合的外源基因在大豆细胞中得到了稳定的表达。成熟植株对体外喷洒100 mg/L PPT溶液产生抗性。转化效率达8.9%。  相似文献   

6.
基因型对大豆子叶节系统再生和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子叶节为材料,分别以丛生芽分化率和子叶节区GUS阳性率为指标确定不同大豆基因型对外植体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及对农杆菌的易感性,探讨基因型对大豆子叶节系统再生和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基因型对子叶节丛生芽诱导及对农杆菌的易感性均有较大影响。筛选出11个丛生芽分化率在70%以上的大豆基因型,筛选出最易感的大豆品种为黑农35,其次为绥农14和合丰35。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直接以农杆菌转化系统为平台,以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吉林35、中黄28、南农、铁丰29、铁丰30、开育12的子叶节为外植体,用LBA4404 农杆菌(含pPC-KSA质粒)研究了影响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之间转化存在着差异,吉林35转化率最高,平均转化率为2.16%,单次最高转化率达6.12%;中黄28次之,平均转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合万寿菊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及激素浓度组合,并探讨该组织部位对卡那霉素、潮霉素的抗性临界点以及头孢霉素和利福平对LBA4404的抑菌性效果,构建万寿菊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三种激素为组合,以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2-2的子叶、下胚轴、叶片为材料筛选出适合万寿菊的再生体系的激素配比及最佳的组织部位;以万寿菊子叶为材料筛选其对卡那霉素、利福平、头孢霉素、潮霉素四种抗生素抗性临界点;筛选利福平、头孢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的抑菌浓度。结果表明:1 mg/L 6-BA+0.1 mg/L IAA+30 g蔗糖的MS培养基可以作为万寿菊子叶的最佳诱导激素浓度组合,MS5和MS9可以在万寿菊叶片中诱导出不定芽,但诱导率极低,下胚轴在48个激素组合无不定芽的产生;利福平和头孢霉素两种抗生素浓度在200 mg/L时能对LBA4404农杆菌的生长起到有效的抑制,并且在该浓度下对万寿菊子叶不定芽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子叶对于潮霉素、卡那霉素的抗性浓度分别为30、100 mg/L。利用建立的万寿菊再生体系及抗生素浓度体系可以为农杆菌介导万寿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高效的西瓜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西瓜‘SM1’材料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子叶节再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外源基因,研究潮霉素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SM1’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AA 0.1 mg/L,不定芽分化率为91.7%。最优遗传转化组合为农杆菌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3 d,之后进行选择培养。外植体不定芽分化潮霉素最适浓度为10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1 mg/L+NAA 0.01 mg/L。通过潮霉素筛选和PCR鉴定,获得12株阳性转化株系,转化率为6.5%。本研究建立了高效西瓜‘SM1’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及西瓜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的ICE1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品种组培大黄为试验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拟南芥的抗寒基因ICE1导入番茄,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培养基为MS+6-BA2.0mg/L+IAA0.2mg/L;子叶预培养2d,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0.4,侵染10min,共培养36h,抑菌抗生素300mg/L。获得抗性植株5株,PCR扩增和RT-PCR检测表明有3株阳性植株,转化率为60%,初步表明ICE1基因已导入到番茄中。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和Alondra's的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检测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情况,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主要影响因子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个品种农杆菌侵染的最佳条件不尽相同。扬麦15的最佳优化条件为:先在不添加AS的培养基中预培养,然后在菌液浓度为OD600=0.2、AS浓度为100μmol/L条件下侵染10min,最后在25℃共培养1d;Alondra's则在菌液浓度为OD600=0.5、共培养时间为2d时,表现出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Conditions affecting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ncluding seed vigor of explant source, selection system, and cocultivation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ed sterilization duration and seed vigor,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ed vigor and regenerability of expla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udy, suggesting that use of high vigor seed and minimum seed sterilization duration can further improv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Selection schemes using glufosinate or bialaphos as selective agents in vitro were assessed. Glufosinate selection enhanced soybean transformation as compared to bialaphos. The use of 6 mg L-1 glufosinate during shoot induction and shoot elongation stages yielded higher final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ranging from 2.0% to 6.3% while bialaphos at 4 to 6 mg L-1 gave 0% to 2.1% efficiency. Including cysteine and DTT during cocultivation increased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from 0.2–0.9% to 0.6–2.9%. This treatment also improved T-DNA transfer as indicated by enhanced transient GUS expression. Shoot regeneration and Agrobacterium infection were attained in twelve soybean cultivars belonging to maturity groups I-VI. These cultivars maybe amenable to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may provide a valuable tool in soybean improvement program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自交系丹黄25为试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玉米淀粉分支酶SBEIIb基因转入玉米中,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经过9d的继代,菌液中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10 mg/L,侵染时间为20 min,共培养60 h为最佳转化条件.获得的4株再生植株经PCR分析鉴定,其中3株表现阳性,证...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中苜1号’和‘保定苜蓿’为试验材料,选用离体叶片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双元质粒载体pCA-GR导入紫花苜蓿,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两种抑菌剂(羧苄青霉素和特美汀)、Ag^+、激素(KT和NAA)组合以及基因型对紫花苜蓿转化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选择培养基中无其它添加时,两个基因型在转化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保定苜蓿’的转化率达到4.48%,显著高于‘中苜1号’苜蓿(2.97%)。当选择培养基中激素浓度组合为2 mg/L KT+0.1 mg/L NAA,并含有2.5 mg/L Ag NO3和150 mg/L特美汀时‘,保定苜蓿’的转化率最高,达到10.42%;对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进行了PCR、Southern blot鉴定及除草剂抗性评价,表明除草剂抗性基因GR79Ms已成功导入受体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本研究优化了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为转基因技术在紫花苜蓿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黑农37"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EPSPS转入大豆,并对转化各培养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预培养和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6-BA有利于抗性芽的诱导;1mg/L6-BA和0.2mg/L吲哚丁酸(IBA)配合使用有利于抗性芽的伸长且提高了抗性芽的再生率;将抗性芽添加在1mg/L IBA的培养基中培养7d后转入不加任何激素的培养基中生根快且移栽后成活率高。PCR结果初步证明将EPSPS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相似文献   

16.
小对叶植株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开发及改良水生植物小对叶,以小对叶(Bacopa monnieri)叶片为外植体,建立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小对叶叶盘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2 mg/L;最佳分化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5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 0.1 mg/L。最佳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对叶遗传转化条件是:外植体预培养2天,侵染菌液OD600为0.5,侵染时间7 min、共培养4天和延迟筛选4天,可获得最高转化率21.4%。  相似文献   

17.
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受体基因型匮乏、转化效率低,再生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和策略,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标记基因选用和培养基组成等方面所做的改进,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了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作物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转化率,建立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菌株EHA105侵染玉米自交系7922的胚性愈伤组织,以β-葡萄糖苷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研究几种因素对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农杆菌浓度OD600=0.6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35.3%;(2)当侵染时间为15 min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37.3%;(3)当共培养时间为3天和恢复培养时间为4天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29.1%。因此选择农杆菌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3天和恢复培养4天,为最佳遗传转化条件。通过优化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