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丹亚  张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08-14810
通过对秦岭腹地的商洛市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进行了调研,指出秦岭腹地农村具有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巨大的自然和人文优势,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同时有诸多挑战。提出了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扩大开放等发展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为开发农村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合作,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体育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对安徽省农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安徽省农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拥有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区位交通等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安徽省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差距以及省内有关体育旅游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体育旅游的地域性差距明显、体育旅游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立足现状,结合实际,提出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体育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和策略提供参考,力争形成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安徽省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衡阳具有丰富优质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业实践发展强劲。衡阳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在调整衡阳产业结构、增加税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衡阳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要树立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深化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大做强衡阳体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旅游有着非常明朗的发展前景,本文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例,探究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创新和发展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梁焱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7):102-104+114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更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陕西作为西北部拥有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大省,可以通过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吸引高质量复合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宏观管理职能;注重环境保护与发展体育旅游相结合,搭建乡村体育旅游数字平台;加强体育旅游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法律法规等方面实现乡村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熊姿  龙芬 《长江大学学报》2008,5(1):311-3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南岳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据,并完善"体育 旅游"模式,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杨丹亚 《农技服务》2012,29(4):505-507
通过对秦岭南麓腹地农村体育旅游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体育旅游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融入历史人文元素、存在市场战略偏差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横向协作扩大客源等策略,并对农村体育旅游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定位。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的行业产业链,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客观评价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现状,发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难题,通过引导、扶持农村旅游走产业集群之路,发挥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效用,使农村旅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合竞争,才能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红梅 《北京农业》2008,(12):59-61
农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流旅游热点客流压力有着重要意义,全文从农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可参与性农事活动项目多、民俗风情丰富多采以及回归自然旅游热潮的兴起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产业观念、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和对农民加强资本意识、审美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的产业教育等一系列发展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农村经济增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乡村旅游为例,从协调论、系统论和投入产出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业与农村各产业部分协调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业与农村各产业协调互动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旅游经济收入合理分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将成为山区内部消化"三农"问题的择优之策。同时提出了乡村旅游业与农村部分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北京山区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同时,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目前山区旅游过分偏重自然生态观光和农业旅游,乡村工业尚未受足够的重视,其与旅游的结合还有待于学界、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研究与关注。以乡村工业旅游为切入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策略。强调乡村工业旅游区别于一般工业旅游的特点,并提出乡村工业旅游亦属于乡村旅游范畴,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系统进行整体开发与经营。  相似文献   

13.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背景,明确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理念与融合效应,对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园艺主导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造特色产品和注重科技引领等建议,为推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从共生的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链概念进行再认识,得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共生互利性、自组织性、共演化性、协同性等系统特征;在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模式演化阶段及其特征基础上,提出构建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3种途径:横向产业链共生——寻求共生合作组织、纵向产业链共生——链条一体化、乡村旅游价值链共生——文化共生链。  相似文献   

15.
以增长极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为支撑,尝试性地运用体育产业学、体育旅游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归纳出湖北省都市体育业和旅游业耦合的优势条件,分析从产业分界走向产品耦合、市场耦合和制度耦合的过程,并提出都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孙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78-379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业。笔者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将“体验”引入乡村旅游,并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兴旅游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阿克陶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阿克陶县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资金不足,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促进阿克陶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乡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对城乡旅游产业链的内涵作简要的分析,并通过传统旅游产业链的扩张和延伸、城乡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发展以及城乡旅游产业联动的乘数效应等3个方面来构建城乡旅游的产业链,进一步认识城乡旅游产业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梅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60-18062
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入手,简要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地理分布区域、开发形式,并从旅游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基础、时间基础、精神需求方面解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因。分析了乡村旅游现存的普遍问题,重点在于环境污染加剧、产品层次初级化且体验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缺乏乡村旅游人才。在此基础上就乡村旅游的创新性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强调应从开发者、经营者、游客、政府层面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开发诸如公益性角色体验类、乡村大学堂学习类、开心农场租赁类、婚纱摄影外景基地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在营销策略上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推广手段、加强品牌建设;强调以多种方式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