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海拔在650米左右的高山稻区,一般种单季稻或稻—绿肥,经济效益低。自从1992年开始,农业部门在高山稻区进行马铃薯——晚稻——盘菜一年三熟,稻田的高产高效途径探索和大面积示范。至1998年全县推广马铃薯——晚稻——盘菜种植面积4860亩。达到了粮菜增收,效益提高的日的,对优化和调整稻田种植结构,巩固山区脱贫成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云南会泽县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温凉山区,年平均气温12.7℃,是马铃薯、玉米的主要产区,单主作区面积大,土地利用率极低,农民增收困难。为充分发挥闲置地作用,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小春马铃薯—玉米—洋花菜—大白菜”高效栽培模  相似文献   

3.
闽北地处福建省北部,土地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67%,气候温和而湿润,全年光照、温度资源条件好,雨量充沛,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能在稳粮的基础上增加产出,提高收入。通过连续几年来的探索、示范、引导,总结出3种稳粮增收的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年亩产稻谷550—800公斤,经济作物类产值1500—2000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模式类型1.烟—稻高效栽培,适宜海拔300米以下地区。2.薯—稻耕作制栽培,适宜海拔400米以上的单季稻区。3.早稻—马铃薯轮作栽培,适宜海拔100—250米  相似文献   

4.
稻田冬季翻耕晒白,春季种植马铃薯,收获后再种一季水稻,这是我县单季稻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的成功栽培模式。单季稻区海拔在6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通过实行水旱轮作,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提高土壤地力,把土壤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并能显著减少病虫、杂革的危害,水稻比非轮作增产8%-10%。一般鲜薯亩产1500-1600公斤.高产达2000-25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450-500公斤.比只种一季水稻,亩增加产值500-800元,经济效益显著.是很适合单季稻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种植项目: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钦州市种植户多年水稻和马铃薯种植实践的经验,总结了早稻—晚稻—冬马铃薯一年三作三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践表明,该模式实现了早稻、晚稻、冬季马铃薯的接茬种植,经济效益好,年亩产值超过9 286元。  相似文献   

6.
生产实践证明,种植再生稻具有种一季收两季,省工、省种、增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宁德市在海拔300-500米,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中稻区,可以发展再生稻的稻田有4万多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总结出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八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早春马铃薯地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会东县通过试验、示范,在县境内的野租、淌塘等海拔2 200~2500m的高寒山区,推广早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由于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上市早,正是马铃薯市场淡季,市场价格较高,马铃薯收后还能再种上一季蔬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关键技术是:一、选用良种早春马铃薯应选择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鲜食、菜用型脱毒良种,上市早,效益高。我县推广的有会—2、抗青  相似文献   

8.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秋马铃薯能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即可增种一季晚秋作物,又不影响油菜产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的试验和生产经验,将秋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间套作等技术内容进行集成推广。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抗性好、米质优的超级稻组合作“一季+再生稻”栽培,利用耕地冬闲。搭配春马铃薯。实行水旱轮作。这种稻田多熟制生产模式能显著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有利于稻田持续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1种植季节安排种植马铃薯可春播和秋播,此技术应以秋播为主,以免影响早稻种植,且此时草量充足,播种期一般宜在8月下旬之后,也就是早季水稻收获后可随后播种,最迟不宜超过10月,以免干旱影响生长。2整地要求稻田易积水,需开沟成畦,畦宽1.5~1.6米,沟宽20~30厘米,深15~20厘米(极  相似文献   

11.
我市马铃薯主栽区过去多为分布于海拔400—700米的山区、半山区地带,主要为冬种春收。近年来,由于双季稻改作单季稻,平原、沿海也大面积种植马铃薯,所以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稻区稻田用种量一般为每亩25—30斤,比之国外先进国家稻田用种量(每亩6—70斤)高2—3倍。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进行了中,晚稻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大幅度省种栽培的研究,将每亩用种量降至10斤左右,并正在逐步示范推广。若将此项措施用于早稻,仅我省每年可节省种谷3—4亿斤,但一般认为稀播技术用于早稻,可能性很小,其理由是:①早稻育身时气温低、秧令短,即使稀播,秧田分蘖少,且多为小分蘖(即分蘖叶片少),插后难成活。②若推迟播、插期,促使秧田多分蘖,将会导致早稻迟熟,影响后季  相似文献   

13.
<正>勐海县是西双版纳州的粮食主产区,全年水稻种植面积36万亩,稻田种植制度以一季中稻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勐海县作为全州产粮大县,其粮食增产关系到全州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发展双季早稻作为一个增粮措施,提到了农科部门的议事日程,但作为中海拔地区的勐海是双季稻和一季稻的临界区,选择耐寒、早熟品种和适时的早稻播种时间与晚稻栽插的最佳节令茬口是早、晚稻丰  相似文献   

14.
张运胜 《农技服务》1997,(7):11-11,20
<正> 在我县稻田耕作制度中,油—稻—稻、肥—稻—稻面积各占约50%。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季季高产,近年来,我县在油—稻—稻耕作制上推广油菜撩枝,早稻撩穗收割,在肥一稻—稻耕作制上推广早稻、晚  相似文献   

15.
吴世炳 《甘肃农业》2014,(14):58-59
优质早熟马铃薯是贵州省黎平县粮菜兼用型冬种作物,它生长期短、成本低、产量高,具有的较高经济效益,所以充分利用黎平县中低海拔地区冬季闲置稻田,发展早熟粮菜兼用型脱毒马铃薯商品薯,是农民在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首选的一条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宁波市姜山镇探索出了一批多种多养、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示范推广。现将西瓜-晚稻-花菜、甘蓝-晚稻-青菜和马铃薯-早稻-花菜3种种植模式的示范情况、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介绍,以期促进西瓜(甘蓝、马铃薯)-水稻-花菜(青菜)一年三季水旱轮作粮经增效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早稻—玉米—紫云英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1季有余2季不足的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开展早稻—玉米—紫云英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水旱轮作提高稻田生产效率和复种指数,增加作物总产量和农民收入,并且改善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西畴县冬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铃薯又称土豆,西畴县群众俗称洋芋,属茄科茄属1年生草本植物。冬马铃薯是指冬季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的这一季马铃薯。近年西畴县冬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常年种植面积近0.13万hm2,正逐步成为该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文章结合西畴县实际就冬马铃薯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适宜区域和种植时期1.1适宜种植区域西畴县海拔1 400 m以下区域均可进行冬马铃薯的种植,全县80%左右的稻田区都是冬马铃薯的适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11个) 金优402:适宜在湖南、湖北及江西中北部、广西中北部作早稻种植。金优207:适宜在广西中北部、湖南、江西白叶枯病轻发区和湖北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以及在贵州海拔 700米-1200米区域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20.
稻田冬季翻耕晒白,春季种植马铃薯,收获后再种植一季水稻,这是我镇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的成功栽培模式。通过实行水旱轮作,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地力。水稻亩产450—500公斤,比非轮作增产8%-10%。一般鲜薯亩产1500--1600公斤,高产达2000--2500公斤以上,,比只种一季水稻,亩增加产值500—800元,经济效益显著,是适合我镇农民脱贫致富的种植项目。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