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从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结对帮扶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一村一品建设模式、自然保护区治理模式等方面总结了毕节试验区创先争优生态模式,以期为该试验区生态模式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我市的主要优势、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提出了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高效利用资源为目标,创新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集成技术,大力实施六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确保实现三个推进,达到四个提高,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71-14472
为改善毕节地区贫困状况,促进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对毕节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表明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企业等数量快速增加,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但毕节试验区存在生态脆弱、农业技术落后和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需要通过建设和完善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人才、销售、技术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郑建  吴芳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55-22756,22771
为充分了解毕节试验区的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实验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贵州毕节实验区“十一五”经济统计资料,选用17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实验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提高城镇化率、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和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洼地3大对策。  相似文献   

5.
毕节试验区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毕节试验区1987~2007年的粮食产量为基础,在建立单项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回归建立了毕节试验区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毕节试验区2010~2015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以期为毕节试验区\"十二五\"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荣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85-6988
分析了毕节试验区现代农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毕节试验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生产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186-18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县全部摘帽,并提出精准扶贫道路,可见国家对贫困问题给与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消除贫困。同时也体现出在今天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依然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毕节试验区作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之一,贫困现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毕节试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毕节试验区的社会、经济、人文和生存环境发展方面来建立反贫困治理的绩效评估指标,进一步分析近十年毕节试验区反贫困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陈坤浩  袁伟  蔡波  周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12-4514
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毕节试验区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群落外貌以中小型叶面积单叶、落叶草质、革质、非全缘的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垂直结构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并有一定层间植物伴生。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以及由它带来的产业革命潮流正在冲击着我们的时代,今天是否有能力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是一种历史的挑战,对发展中的毕节试验区而言,更有必要就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再认识,本文从科技进步对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效对策等方面做了一些适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选择毕节试验区东部、中部、西部3县市9乡镇,对坡耕地耕作制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要有油包、芋包、麦包、麦烟、烟苕、包苕、包肥等连作、套作两熟制,油包豆、麦包豆、芋包豆等连作套作三熟制;中部主要有芋包、麦包、麦烟、包荞、芋荞、包豆等套作间作两熟制,芋包豆、麦包豆套作三熟制;西部主要有芋包、包豆间作和麦包、麦烟套作两熟制,包谷、洋芋、荞麦单作一熟制.(2)坡耕地复种指数127.82%-176.92%,平均不到150%.(3)坡耕地耕作制度划分为东部温暖气候连作、套作两熟三熟区,中部温和气候套作两熟三熟区,西部温凉气候单作一熟套作两熟区.(4)提出了坡耕地耕制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