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东地区小麦冻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冻害已成为豫东地区小麦持续增产的一个障碍因素。根据发生特点和症状表现,将小麦冻害分为初冬温度骤降型、越冬冻融交替型、早春温度骤变型、春末晚霜型。发生特点是:越冬冻害少而轻,初冬,早春、晚霜冻害多而重。提出春季冻害温度指标和冬季、早春冻害分级标准。选用半冬性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越冬、冻前灌水,是防御冻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抗晚霜冻小麦品种的生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生态类型小麦遭晚霜冻后的观察表明,药隔前期的小麦幼穗最易受冻害,小麦茎节长度与幼穗冻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黄淮麦区生态条件下,抗晚霜冻的小麦应为分蘖力强,起身拔节晚,生育过程缓慢,拔节后叶片直立而浓绿,成熟期适中的半冬性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的能力。[方法]于2006~2007年统计28个不同成熟期、穗型小麦品种遭遇晚霜冻害的伤害率,调查各品种抗晚霜冻害的能力。[结果]在相同气候条件下,早熟小麦品种平均伤害率(冻伤率、冻死率)最大,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最小。各品种各级冻害均有发生,0、1级冻害占很大比重。大穗型小麦品种伤害率最大,中穗型品种次之,多穗型品种最小。1级冻害3种穗型相差不大;2级伤害多穗型最低;3、4级冻害大穗型偏高。冻害程度的轻重和小麦发育时期的早晚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早熟的大穗品种冻害程度最重,晚熟的中穗品种冻害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4.
小麦春季冻害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晚霜冻害.小麦早春冻害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阶段,抗寒能力下降,因寒潮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而发生的霜冻灾害,因此时天气已逐渐转暖,又突来寒潮,故常称为倒春寒.春末晚霜冻害是指小麦拔节后,穗分化进入幼穗形成期,抗寒能力减弱,遇强冷空气,气温低于-3℃~-5 ℃而导致的冻害.  相似文献   

5.
正预防早春冻害小麦弱苗抗寒能力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浇水施肥,叶面喷施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等,使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  相似文献   

6.
晚霜冻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智能霜箱模拟自然界晚霜冻害过程,对大穗(s9538、兰考906)、中穗(豫麦21号、陕225)、多穗(临汾7203、鲁资0885299)类型的小麦品种在经历低温处理后产量因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临汾7203、鲁资0885299)在经历晚霜冻害后比另外两类小麦表现增产,其中单株穗数较对照增加幅...  相似文献   

7.
通过项目实施和多年生产实践,提出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冻害防御和补救技术。小麦冻害防御要注重选用抗寒耐冻品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期适量播种、适时镇压、浇好关键水、冻前灌水、喷施植物防冻剂。小麦冻害补救的关键措施是冻后立即浇水施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晚霜冻害的概念、晚霜冻害对核桃的影响、核桃晚霜冻害机理及防御晚霜冻害的措施等方面对核桃晚霜冻害进行了综述,并对核桃晚霜冻害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核桃晚霜冻害的后期研究及抗(避)晚霜冻核桃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冻害对小麦生育特性的影响及综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小麦受冻死穗的成因,冻后生长发育特性的变化和预防补救措施的效应,效果表明,拔节期显著提前是受冻死穗的生物学因素,也是预测冻害的核心指标,小麦受冻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调节能力;适期播种、降低基本苗、培养高质量群体能有效地控制冻害;多效唑拌种、化控、适时适度镇压、浇泥浆等措施均能有效地减轻冻害;冻后迅速补肥是受冻小麦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豫东平原是我国黄淮大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处黄淮平原的周口、驻马店、商丘和信阳四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冻害已成为豫东地区小麦持续增产的一个障碍因素。近几年豫东小麦连年发生冻害现象,根据发生特点和症状表现,小麦冻害分为初冬温度骤降型、越冬冻融交替型、早春温度骤变型、春末晚霜型。发生特点是:越冬冻害少而轻,初冬,早春、晚霜冻害多而重。主要表现为小麦幼穗和旗叶遭到伤害,抽穗后空颖或  相似文献   

12.
冻害对小麦生育特性的影响及综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小麦受冻死穗的成因,冻后生长发育特性的变化和预防补救措施的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显著提前是受冻死穗的生物学因素,也是预测冻害的核心指标;小麦受冻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调节能力;适期插种、降低基本苗、培育高质量群体能有效地控制冻害;多效唑拌种、化控、适时适度镇压、浇泥浆等措施均能有效地减轻冻害;冻后迅速补肥是受冻小麦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小麦晚霜冻害形成原因,介绍了小麦晚霜冻害的症状,阐述了小麦冻害预防对策及灾害补救措施,以期为小麦生产中最大限度减少因晚霜冻害发生而造成产量的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春季晚霜使油菜叶片、蕾、花、薹都受冻。冻害轻重与极端最低温度、低温持续时间、低温后气温回升快慢和油菜生育时期等因素有关。遭受晚霜冻害的油菜,失水后发生青枯,光合强度减弱,呼吸强度增加,贪青迟熟。对遭受晚霜冻害的油菜,可以采取割冻薹、追速效氮肥、药肥素混喷和推迟收获等措施补救。预防油菜晚霜冻害,除了覆盖、熏烟和灌水等物理方法外,主要通过选择适宜品种、合理肥料运筹和化学调控等措施,使油菜冬壮、春发、稳长,提高抗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麦霜冻是在地面层温度骤降到0℃以下,并低于小麦在一定发育阶段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而使小麦遭受冻害。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渐弱,易遭晚霜冻害。受霜冻害的小麦从植株外部形状看有的是茎部受伤害,有的是叶片变黄,扭曲,严重的植株枯萎,还会造成穗部的雌雄芯受冻,小花退化,结实率降低而影响产量。所以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御,常见的防御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认为近年小麦晚霜冻害原因主要是品种冬性弱化、冬春温度偏高、播期偏早三方面因素,导致冬春生育进程加快,穗分化低温敏感期处在晚霜期之前,抗寒性较弱。建议加强品种抗晚霜冻害鉴定筛选,同时应适期晚播,加强田间管理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濉溪县2012-2013年小麦生产周期,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降水过多,晚播早熟。低温来临早,越冬期气温低,麦田群体小;晚霜冻强度高,穗部冻害偏重发生,穗数少。灌浆后期日照偏少,降水过多,千粒重低。产量较前两年降低。生产上应扩种冬性、压缩偏春半冬性品种,适期足墒早播。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晚霜冻害是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上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从生产实践上看,晚霜冻害发生频率高,小麦减产严重。睢县小麦晚霜冻害重发年份受冻地块为60%~70%,一般减产率在30%~40%,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睢县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气候异常对濉溪县2013年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濉溪县2012-2013年小麦生产周期内,前期干旱少雨,末期降水过多,晚播早熟;低温来临早,越冬期气温低,麦田群体小,晚霜冻强度高,穗部冻害偏重发生,穗数少;灌浆后期日照偏少,降水过多,千粒重低;产量较前两年降低.生产上应扩种冬性、压缩偏春半冬性品种,适期足墒早播.  相似文献   

20.
小麦冻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品种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郸城县小麦屡遭冻害。如1993年受冻面积42万亩,基本绝收14万亩,1995年2月上旬、下旬和4月上旬又遭冻害,面积达80多万亩。为能有效地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对小麦冻害的症状、特点、成因、预防及补救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现简报于后。1小麦冻害的症状及危害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受冻害,其受害症状表现不同。前期,由于小麦正处于营养生长旺盛期,幼穗分化刚刚开始,故受冻部位主要是叶片和幼穗。受冻植株表现心叶萎蔫枯干,基部2~3片叶先黄后干,初冻幼穗水浸状,失绿发粘,随后发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