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鳖的人工养殖业不断发展,但控温养鳖大多局限于养殖稚鳖、幼鳖、成鳖,本试验是利用温泉两季加温养殖亲鳖,促使亲鳖提前产卵,延长产卵期,提高亲鳖越冬成活率。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施亲鳖池Ⅰ:面积1400m2,1994年10月投放亲本750只(♀:...  相似文献   

2.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提高雌鳖产卵量提高雌鳖产卵量是提高养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1.雌雄比例要适当在养鳖池中,雄鳖多反而影响亲鳖的交配,降低受精率。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例以3~4:1为宜。如果地中雄鳖强壮、体型大,数量可少些。反之,应增加雄鳖数量。如发现池中雌鳖甲背上有...  相似文献   

4.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95.3%,比常温越冬成活率(81.75%)提高13.55%;平均饲养稚鳖229d,增重倍数为5.14,饲养幼鳖3400只,成活率97.01%,增重倍数为7.63。  相似文献   

5.
<正> 凡性腺已达性成熟,留作繁殖后代的鳖称为亲鳖。在人工养鳖过程中,鳖的繁殖是一个中心环节。亲鳖选得好,产卵多,卵粒大,受精卵和孵化率高,幼鳖生长速度快。因此,严格按照繁殖要求选择理想的亲鳖是搞好苗种繁育、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和前提。选购亲鳖应把好以下六关: 1 选购时间关。鳖为变温动物,其生活规律和外界季节、气温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鳖有冬眠习性。冬眠期一般从水温逐渐下降到10~12℃以下开始,即潜入洞穴中或水底泥沙中冬眠;至翌年  相似文献   

6.
<正> 1 收集鳖卵。水温在22℃以上时,鳖开始交配产卵。从6月下旬到8月中旬,是亲鳖产卵的盛期,应注意适时收取。 1.1 每天早上应巡塘一次,仔细检查产卵场情,看是否有雌鳖产卵的痕迹。以早上太阳未出,露水未干时为好。发现已有产卵,不可随意翻动或搬运卵,因此时胚胎未固定,震动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应待14~30小时及胚胎固定,动物极白色植物极黄色分界明显,动物极一端出现圆形小白点,就可收集了。一般第一天发现有  相似文献   

7.
亲鳖的优劣,是甲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成败的关键。1994年,我所在660m~2亲鳖池中,投放亲体255只,其中雌鳖180只,个体均重1.2kg,雄鳖75只,平均只重0.94kg,仅5~8月共产孵11024枚,平均每只雌鳖产卵61.2枚,孵化稚鳖10732只,孵化率达92%,销售收入151980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效益。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8.
稚鳖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亲鳖的繁殖期较长,在鳖人工繁殖过程中,当年稚鳖孵出的时间不一,个体差异很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稚鳖孵出后不久,往往气温就逐渐下降,适宜鳖的生长期较短,通常只有2-3个月,有的甚至等不到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刚孵出的稚鳖个体小(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能力弱,稚鳖养殖死亡率较高。为提高稚鳖养殖的成活率,在饲养管理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提高雌鳖产卵量是提高养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增加雌鳖产卵量的主要措施有:1.雌雄比例适当在养鳖池中,雄鳖多反而会影响亲鳖交配,降低受精率。在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例以3~4:1为宜。如果池中雄鳖强壮、体型  相似文献   

10.
进行佛罗里达鳖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观察生物学特性.结果证明,其生活习性与中国山瑞鳖基本一致,且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肉质好.亲鳖年产卵多、卵粒大,受精率高,繁殖力优于中国山瑞鳖.一般稚鳖经14个月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最大个体可达4kg,平均体重为1.5kg,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在我国市场开发潜力大,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行山瑞鳖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为山瑞鳖繁育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2年4月29日,选购5~8冬龄、平均体重3.51 kg、成熟良好的山瑞鳖亲鳖9组共36只(雌雄比例3∶1),放养于1口面积为240 m2的池塘中,以淡水鱼为主、配合饲料为辅投喂,种植水葫芦遮荫和净化水质,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位稳定和水质清洁,收集鳖卵于室内进行人工孵化。[结果]至2013年9月25日,成活34只,培育成活率94.4%;亲鳖于2013年5月6日至6月29日产卵,共产卵52窝、818枚,受精615枚,孵化鳖苗503只,平均每只雌鳖年产卵30.3枚,受精率75.2%,孵化率81.8%。[结论]研究表明,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品种,活动、摄食温度范围为20~30℃,交配于水中进行,在岸上沙池产卵,产卵期5—6月,年产卵1~3次,每次产卵13~20枚,适宜孵化温度28~30℃,适宜孵化空气湿度82%~90%,在28~30℃的条件下孵化时长68~74 d,孵化积温约49 500℃·h。  相似文献   

12.
一、亲鳖的选择和培育 从野生甲鱼中选择无病无伤残,体格肥壮,并用金属探测器探测无钓钩金属,体重在750克以上的作亲鳖,雌雄只数比例是3:1或4:1,亲鳖下池后及时以小杂鱼、螺蛳、猪肝、猪肺、青菜等为主,使亲鳖有足够全面的营养.工厂化养殖,一般投喂市售配合饲料.在调制时,必须先用压浆机把蔬菜压成菜汁,代替水调合饲料,并加入必要的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等.投饵量以干物质计算,为亲鳖体重的1.1%~l.5%,日投喂2次.  相似文献   

13.
乌海市日光温室人工快速养鳖技术项目在市水产站建成的600m^2配有加温设施日光温室中进行了技术攻关试验。主要试验内容有:亲鳖人工培育,人工繁殖,稚幼鳖强化培育,人工饲料配制等,目的在于寻找日光温室养鳖的适合技术,试验取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早春亲鳖死因分析 1.体质虚弱引起的死亡。雌亲鳖经过几个月的产卵期后,体能消耗很大,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补充,就容易因营养不足体质虚弱而在冬眠期死亡。 2.鳖病引起的死亡。常见鳖病有红底板病、红脖子病、钟形虫病、腐皮病、水霉病等,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患红底板病的病鳖底板发红、发肿、脖子粗大,拒食,反应迟钝,解剖肝脏  相似文献   

15.
鳖对配合饲料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的生长主要是蛋白质的积累,因此,弄清楚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1需求量高鳖对蛋白质的需求,既不同于鱼类,也不同于哺乳动物和禽类。鳖饵料的蛋白质水平:稚鳖在50%左右,幼鳖48%左右,成鳖45%左右,亲鳖47%左右。许多研究表明,当饵料蛋白质水平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如果再继续增加,不仅不能提高鳖的生长速度,而且往往有害。据日本学者对稚鳖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结果,饵料中蛋白质水平低于50%和超过50%时,鳖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均不佳;超过60%时更差。2要求动物蛋白为主按鳖的食性要求,应以动物性…  相似文献   

16.
亲鳖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周期长,产卵量少,孵化成活率不高。要提高养鳖效益,先得提高亲鳖的繁殖力,获得质优量多的幼鳖。其技术要点如下:1.亲鳖池的建造选阳光充足、温暖宁静、水源丰富、排灌方便的地方建造亲鳖池。每个池的面积以100~150平方米为宜,池壁高1.3~1.5米,池水深1.1~1.3米,池可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内。室外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细沙。池壁比水面高3厘米以上,上端向池内折入10~15厘米,建好防逃设施。池中建一个斜坡形沙岛,供作产卵活动场所。池内用生石灰(亩用75公斤)泼洒消毒,过15天后注  相似文献   

17.
稚鳖 当年稚鳖越冬前个体还小,体内贮存的物质不多,在几个月的越冬中。物质消耗多,容易因体弱生病而大量死亡。为了提高越冬成活率,可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通过人工诱导产卵的措施,缩短产卵季节和孵化时间,增加当年鳖的养殖时间,使当年的大部分稚鳖在越冬前体重达10克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做好冬眠前后的水质调控及管理工作,可以保证亲鳖在翌年开春苏醒后不会大规模暴发流行性疾病和影响产卵。介绍了干池、注水、消毒、冬眠期间的水质调控、换水升温等水质调控措施,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1 选择优良亲鳖并合理放养。选择优良亲鳖并合理放养是提高鳖卵孵化率的重要一环。通常选用5龄以上,体重在1~1.5kg以上性成熟的鳖作为亲鳖,亲鳖要求健壮、无伤,背部发亮光滑,行动敏捷,同时还应检查鳖是否有内伤,检查方法是将鳖腹部向上背朝下,如果是健康的鳖马上能翻过身来,迅速逃走,而内部受伤、体内有钓钩的鳖则翻不过来,也  相似文献   

20.
1 上浮死亡的原因 在亲鳖越冬期间,常发生亲鳖上浮水面后,逐渐死亡的现象,造成损失,影响效益.这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