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更正     
本刊2012年第10卷第5期《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一文中,篇首页地脚处的项目名称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调查"(40801094);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KZCX2-XB2-05)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退耕驱动的黄土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结合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基于2005—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了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探究了农地流转对水土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 从时间序列来看,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大体上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从省份来看,其中河南和吉林等省区在研究期间效率值都为1,实现了DEA有效。安徽、甘肃、宁夏3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上升趋势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重庆、浙江、青海和广西4个省份的下降趋势明显;基于空间分布分析得出,地区上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大致呈现: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其中河南和吉林省的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最高,青海省最低。[结论] Tobit回归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影响,并且是有利于提高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上游坡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内涵和研究进展,基于长江中上游坡地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坡地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配置研究的不足,指出应在考虑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推广成功的坡耕地治理方法和技术,加强坡地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建立有利于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组织管理体系,以期为长江中上游坡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和流域坡地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后生境的演变和特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自然封育7年的天然草地为对照,调查当地板栗纯林、桉树纯林、马尾松纯林、任豆纯林、早熟桃纯林和八角纯林6种纯林的退耕林地生物量,计算不同退耕林地的群落生产力,并用统计模型对不同退耕林地进行生物量评分.结果表明:1)广西平果县各退耕林地的生物总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表现为板栗>桉树>八角>马尾松>早熟桃>任豆;2)各树种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其中八角、桉树、板栗的地下部分比例较大,更有利于保持水土;3)各退耕林地林下草本层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灌木层,但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仍低于天然草地;4)枯落物干质量平均值表现为板栗>桉树>早熟桃>任豆树>八角>马尾松;5)生物量综合评分值表现为八角>板栗>桉树>马尾松>早熟桃>任豆.通过研究得出: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对当地脆弱环境的修复,因此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林地生物量的调查统计对于客观、全面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TOPSIS的湖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丁玲玲  李新尧  常华进  孙小舟 《土壤》2019,51(6):1246-1252
在综合分析湖北省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匹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湖北省17个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神农架林区和恩施自治州水土资源承载力基本为盈余状态;荆门、仙桃、潜江、天门、武汉、荆州6市水土资源承载力以安全承载为主;随州、襄阳、孝感、宜昌、黄冈5市水土资源承载力以临界超载为主;十堰、鄂州、咸宁、黄石4市水土资源承载力一直呈超载状态。2000—2015年,只有荆州市水土资源承载力等级呈现显著提升。针对不同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研究可为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防治风蚀应与防治水蚀并重;水土保持应同荒漠化治理并重;营造乔木林、灌木林还是建设草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退耕还草与人工建设草地并举等论点。认为西北地区的农业走合理投入、高效益,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集约经营的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才是正途。  相似文献   

7.
准确评价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耦合利用程度,有助于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基于农业水土资源的自然禀赋和人为利用情况建立嵌套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网格、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09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水土资源可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7个亚区; 一级分区总体差异明显; Ⅰ区水热充足,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Ⅱ区水热条件良好,耕地利用情况很好; Ⅲ区水热条件一般,水资源利用情况良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Ⅳ区气候湿润,水资源利用情况很好,但是耕地利用较不充分; Ⅴ区低温干燥,水资源较短缺,耕地利用不佳,耕地资源紧张。亚区图斑多集中在陕西中部地区。研究结果明晰了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匹配程度和开发利用潜力,可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六枝特区作为贵州省的试点县之一,2008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灾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区退耕农户提供高产稳产农田,保障粮食自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六枝特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六枝特区作为贵州省的试点县之一,2008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灾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区退耕农户提供高产稳产农田,保障粮食自给,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模式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利用结构等现状与问题 ,指出西部水土资源利用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匮乏 ,而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效率低等原因造成匹配不当。并提出西部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主要模式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岩溶山区旱坡耕地现状与陡坡退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陡坡开垦使旱坡耕地面积扩大是造成贵州省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林业生态建设艰难的根本原因。针对贵州省旱坡耕地结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 ,从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 :( 1)陡坡退耕的对策措施 ,以及制定陡坡退耕计划与利用规划 ;( 2 )合理利用陡坡退耕地 ,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3)走资源集约型农业高效持续发展道路 ;( 4)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 5 )推广陡坡退耕成功模式 ,制定因地制宜的农村发展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土壤瘠薄,水资源严重亏缺,这已成为该地区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最为主要的限制因子。侧柏作为本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意义,所以分析研究该树种的主要林分类型林地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养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定标准地和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侧柏幼龄林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特征,以便掌握各林分类型侧柏林地的差异。并通过林学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天然降水,增加土壤水资源,使林木得以充分利用,为该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合理经营林木,提高林地生产力,扩大森林资源和恢复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林地的水源涵养效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陕西省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相关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面积等数据为依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附录中《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照设置》对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并采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价值。[结果]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06×106万元,其中保护水资源和固碳制氧贡献最大,分别所占比例为36.8%和27%,保护生物多样性次之,贡献率为22.8%,改善小气候、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分别为12.2%,0.8%和0.4%。[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宝鸡市水源涵养和改善环境作用明显,对于该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一梅  张孝中  孙虎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5):149-153,160
[目的]在1986年汉中地区原区划的基础上,完成省级区划与地级市区划的链接,更深入结合汉中市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时俱进地为汉中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方向。[方法]采用叠图分析法,结合汉中市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趋势等,将全市水土保持分区重新进行划分。[结果]全市共划分为4个区域: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结论]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应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林草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改陡坡轮垦为带状间作。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应注重护岸治滩,整治江河,继续搞好城镇绿化,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生态农业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应提高治理面源污染的能力,针对坡耕地、矿山开挖裸露面和草地等用地类型,做好治理及植被恢复工作,维护水源区水质。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需在25°以上的坡耕地和部分缓坡地一定区域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使林草、土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重点推广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的经济林果。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山地土壤优先流路径的染色示踪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目兴  杜文正 《土壤学报》2013,50(5):871-880
在山地林区开展土壤大孔隙及优先流的实验研究,可深化对森林土壤涵养水源机理的认识,为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利用剖面染色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长江三峡大老岭-邓村一线,对山地不同垂直带内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优先流路径对剖面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低山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中大孔隙孔径大、分布广,有利于优先流的形成和入渗。受耕作扰动的弃耕土壤中大孔隙结构遭到破坏,优先流路径与森林土壤不同,且渗流强度较弱,染色区域较浅。森林土壤各发生层内优先流特征差异显著,腐殖质层内以洞穴流为主,水分与土壤基质域交换较少,多通过大孔隙快速下渗。淋溶淀积层内洞穴流消失或减弱,侧向渗透增强。低山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质地较粗,出现以裂隙为主的大孔隙,优先流表现为裂隙流。弃耕土壤各发生层都表现为指流,染色面积随深度减小,侧向渗透基本稳定。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土壤优先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应促进土壤优先流路径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敏  刘爽  刘勇  张红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3):115-120,128
为研究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在山西省五寨县分别对玉米农地、柠条林地、苜蓿草地0-100 cm土层进行连续3年的土壤水分观测,掌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农林草地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基本呈"M"形分布,三者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含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现为苜蓿草地>柠条林地>玉米农地;(2)玉米农地与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S"形分布,苜蓿草地的变化趋势与两者完全相反,玉米农地仅土壤表层0-20 cm含水量与降水存在显著相关性,柠条林地和苜蓿草地0-60 cm土壤含水量均与降水显著相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在0-100 cm土层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玉米农地CV先逐渐降低后保持稳定,柠条林地CV始终持续降低,苜蓿草地CV先呈现波动变化后明显降低,三者整体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大于深层;(4)0-100 cm范围内,玉米农地的土壤层自上而下依次可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2个层次,柠条林地和苜蓿草地的土壤层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3个层次。本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在涵养土壤水分方面优于农田,林地和草地为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该区域土壤水分管理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汶河流域健康状况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坤荣  徐跃通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36-337,340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汶河流域显现出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患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大汶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遭到严重的损害.在大汶河流域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围绕"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提出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生态,推广节水产业,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善待河流水体,恢复河流健康等对策,努力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流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水保林地、水平梯田及地埂植物带组成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无措施坡耕地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定点采样,传统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参数及误差值对比,选取最佳空间插值拟合模型(球状模型),研究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无措施坡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空间变异度对比:TP > 有效P > TN > 有机质 > pH,其TN,TP,有效P,pH值的空间变异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显著,有机质不仅受非人为因素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2)运用Kriging插值制图显示,5个指标在空间上分布均不均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含量显著高于无措施对照区;无措施坡耕地坡上、坡中和坡下部位土壤养分呈规律性降低趋势。而土壤pH值空间变异与有机质,TN,TP和有效P相反。(3)上坡位的水保林地对TN,TP和有机质的拦蓄作用最好,中坡位的水平梯田对有效P的拦蓄作用显著;由于下坡位的无措施对照区作为土壤养分流失的必经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表现出地埂植物带对养分的拦蓄作用不显著。通过土壤pH值的空间对比发现,种植相应植物使水保林地和地埂植物带土壤pH值下降了。  相似文献   

20.
黄前库区流域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植被类型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黄前库区流域现有植被类型的调查和主要类型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分析,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各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黄前库区植被的建设中,从生态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全面考虑,远山、陡坡和山上部可以刺槐林等水源涵养林为主;山坡中部和管理不便的立地条件较好的远山可以柿树、板栗、枣树等干果林为主;近山中下部土壤条件较好,樱桃和杏树等经济林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