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辛县位于皖西北部,隶属亳州市,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效显著,建设养猪发酵床达到2 100 m2。现将该县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生猪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传统养殖方式臭味重、清粪烦、冬天急取暖、夏天忙通风,并且花费很多人力资源。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广,特别是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发酵床养猪的优点1.1无排放、无臭气、无污染发酵床养猪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养猪,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依  相似文献   

3.
摘 要:微生物发酵床养猪采用微生物菌的好氧发酵技术,有效降解、消化、利用生猪粪污和发酵床垫料中的有机物质,实现农作物秸秆和粪污资源化再利用,进一步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是一项环保型、节约型养猪新技术。本文基于微生物发酵技术理论和原理,综述了原位发酵床和异位发酵床模式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当地适度规模育肥猪场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和猪的拱翻习性,采用发酵床菌种拌料饲喂及生物发酵床垫料饲养相结合的养猪方式。近年来,发酵床养猪技术在泰兴市发展较快,能促进生猪生长、提高生猪机体免疫力、减少生猪疾病,猪舍(栏、圈)免冲洗、无异味,减少了泰兴市生猪粪污染,达到健康养殖与粪尿零排放的和谐统一,缓解畜禽养殖与环保的矛盾。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试验、研究,总结发酵床养猪技术应注意如下要点。  相似文献   

5.
信阳市濒河区自2008年6月开始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至今一年有余。目前.应用该技术的养猪场已发展到30个.发酵床面积达13000平方米。泖河区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短期内之所以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主要是区畜牧局领导高度重视.畜牧工作站给予具体技术指导.由示范户带动,并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发酵床养猪应用技术培训班和示范户现场观摩会.及时解决该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广大养殖场逐步掌握了发酵床养猪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2010年,在淳安县畜牧兽医局的技术指导下,杭州银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了省、市农技推广基金项目"发酵床养殖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该项目主要有2项技术创新环节,一是生物发酵床养猪,产生的粪尿通过生物发酵菌即时发酵成有机肥料;二是在桑园的桑树行间用生物发酵有机肥养殖蚯蚓,并在桑园中放养土鸡,形成一条"生猪养殖—粪尿即时发酵—有机肥肥桑养蚕和蚯蚓  相似文献   

7.
利辛县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辛县位于皖西北部,隶属亳州市。始建于1965年5月1日,总面积1950km2,人口146.7万,耕地11.70万公顷。该县是畜牧大县,也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成效显著,建设养猪发酵床达到2100m2。现将该县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1年,潍坊市在生态化养猪推广技术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上级部署,在安丘等地选择生猪养殖基地进一步重点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为近几年来新兴的环保养殖技术,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及农业发达省区已大面积推广使用。朝阳县是国家生猪养殖大县,养猪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结合微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的众多优  相似文献   

10.
发酵床养猪是正在推广使用的五种生态养殖模式之一,这项养殖技术破解了畜禽粪便处理难题,达到猪舍无臭、零排放的环保要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项目。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为进一步了解生物发酵床养猪的情况,笔者对部分使用发酵床养猪的猪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经调查发现,秋冬春三季,使用发酵床养猪饲养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省水省料、猪的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等疾病明显减少、仔猪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出栏提前、粪便分解转化较  相似文献   

11.
Grazing modifi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affec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Although grazing effects on some ecosystem attributes have been thoroughly reviewed, current literature on grazing effects on SOC needs to be synthesized. Our objective was to synthesize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SOC stocks in grasslands, establishing the major mechanistic pathways involved. Additionally, and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for carbon (C) biogeochemistry, we discuss the controls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N) stocks. We reviewed articles analyzing grazing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stocks by comparing grazed vs. ungrazed sites, including 67 paired comparisons. SOC increased, decreased, or remained unchanged under contrasting grazing conditions acros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gradients, which suggests that grazing influenc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SOC accumulation in a complex way. However, our review also revealed some general patterns such as 1) root contents (a primary control of SOC formation) were higher in grazed than in their ungrazed counterparts at the driest and wettest sites, but were lower at sites with intermediate precipitation (~400 mm to 850 mm); 2) SOM C:N ratios frequently increased under grazing conditions, which suggests potential N limitations for SOM formation under grazing; and 3) bulk density either increased or did not change in grazed sites. Nearly all sites located in the intermediate precipitation range showed decreases or no changes in SOC. We grouped previously proposed mechanisms of grazing control over SOC into three major pathways that can operate simultaneously: 1) changes i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pathway), 2) changes in nitrogen stocks (nitrogen pathway), and 3) changes in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decomposition pathwa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three pathways may generate variable responses of SOC to grazing. Our conceptual model suggests that rangeland productivity an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n be simultaneously increas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 aimed at increasing N retention at the landscape level.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N)进行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草原土壤SOC和TN含量差异显著,且典型草原的SOC和TN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在0~20cm土层内,两种草原的SOC和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典型草原的气候、植被及土壤质地状况优于荒漠草原,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进行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草原土壤SOC和TN含量差异显著,且典型草原的SOC和TN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在0~20cm土层内,两种草原的SOC和T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典型草原的气候、植被及土壤质地状况优于荒漠草原,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以固定比例追施尿素(0, 150, 300, 450, 600, 750 kg·hm-2),揭示不同氮(N)处理苏丹草碳氮代谢及种子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追施氮肥有效提高了碳氮代谢水平,随氮肥追施量增加,苏丹草叶片与茎秆中碳氮含量显著增高,施氮量大于600 kg·hm-2后,总糖和全氮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整个生长期随施氮量增加,苏丹草茎叶碳氮比(C/N)呈逐渐减小趋势,且不追肥、施氮肥150 kg·hm-2与其它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氮肥可有效增加种子千粒重、穗粒数,从而使苏丹草种子产量明显增加.然而,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幅度明显减小,施氮150与300 kg·hm-2产量增幅分别达23.7%和32.2%,而施氮750 kg·hm-2产量增幅仅为3.9%,追施氮肥600 kg·hm-2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815 kg·hm-2.综合碳氮积累、C/N及种子产量表现,试验条件下以追施氮肥600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趋势,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策略。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多年生C4能源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碳固存,并且可用于提取和生产纤维素乙醇减少能源消耗。上世纪90年代初,柳枝稷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成功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这类微生物不但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还能在植物-土壤系统碳转移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围绕丛枝菌根真菌的固碳机理、柳枝稷的作用与固碳机理、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的协同固碳机理及丛枝菌根真菌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等方面的内容做了详尽的综述,并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协同固碳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源氮输入和割草是影响草地植被碳、氮库的两个重要因素,外源氮能否补充因割草带走的养分使得植被和土壤碳、氮库保持平衡尚不明确。为了解刈割和氮输入对植被碳、氮库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刈割和5水平氮添加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和碳、氮库(P < 0.05),氮添加可促进刈割后的生长补偿;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碳、氮库(P < 0.05),同时改变了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碳、氮库的分配;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影响植被碳、氮库,当氮添加水平为10 g·m-2·a-1时,植被碳、氮库最高。以上结果表明,刈割与10 g· m-2·a-1氮输入相结合可支持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正>多年有关反刍动物的营养研究主要集中在满足最大化生产的营养需要。尽管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已有较多进展,但改善反刍动物营养素存留、增加生产效率、减轻环境负担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如:对于肉牛,蛋白在其瘤胃内迅速降解,使粪氮占每天摄  相似文献   

18.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植被种类组成、植被盖度以及枯枝落叶的积累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短花针茅草原样地设4个退化梯度,分别为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25.32~27.02g/kg、1.40~1.47g/kg之间,2008年分别介于25.22~27.20g/kg、1.55~1.62g/kg之间,2009年分别介于25.44~27.51g/kg、1.64~1.71g/kg之间;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重度放牧区显著低于不放牧区、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土壤C/N比逐年降低,不同放牧区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饲料高效利用与低碳氮排放畜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背景、概念及其与畜牧业的关系着手,重点介绍实现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低碳氮排放畜牧业的途径和机理,包括降低甲烷排放、采用低蛋白日粮、使用饲料添加剂、合理组合饲料原料和确定能蛋比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本文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pers,OTCs)连续四年模拟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物生物量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库)动态变化及氮库(植物生物量氮库、土壤有机氮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库)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模拟增温后,表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2.50℃,底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1.36℃。增温处理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模拟增温处理下植物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土壤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寒草甸碳氮对温度的响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