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获得无病毒的优质种苗,以感染CMV、LSV和LRV的卷丹百合珠芽为试材,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添加病毒唑的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探讨最适宜的脱毒方法。结果表明:对于CMV,仅通过茎尖培养,剥取0.1~0.3 mm大小茎尖培养脱毒率可达100%,但成活率仅为45%;对于LS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1~0.3 mm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佳,可达90%以上;对于LR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可使脱毒率达90%以上。综合3种病毒的脱毒率和成活率,以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成活率较高,脱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茎尖大小及病毒钝化剂对甘薯脱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呈显著负相关(r=-0.9875),表明病毒在茎尖部呈递减分布,越接近茎尖顶端,带病毒越少或不带病毒,分生组织带1~2个叶原基脱毒效果较好。添加适量的病毒钝化剂可提高脱毒率,但同时抑制茎尖生长,成苗率有所降低。选用无病症、生长健壮的薯苗作脱毒材料,可以得到较高脱毒率的组培苗。  相似文献   

3.
宜兴百合脱毒技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97~2000年以宜兴百合为试材,对3种脱毒方法(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花药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芽经(50±1)℃热水处理40min,培养30d后,切取0.8~1.0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脱毒率达100%;(38±1)℃热空气处理后切取茎尖培养也能提高脱毒效果。只有通过病毒鉴定的试管苗,方能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薄荷组培脱毒技术。[方法]以薄荷组培苗为试材,在高温热处理不同天数后剥取茎尖,进行薄荷花叶病毒脱毒技术研究,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脱毒效果。[结果]适合薄荷热处理时间为20~45 d,试管苗的成活率可达66.7%~90.0%;32~38℃热处理35~45 d剥取0.3~0.5 mm的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率为100.0%。[结论]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是一种脱除薄荷病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切花菊的番茄不孕病毒脱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不孕病毒是福建省切花菊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病毒,平均带毒率高达85.9%。为探讨其脱毒技术及其可行性,以福建省种植的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1)热处理。(20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3)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再二次培养等3种处理,经生物学鉴定,电镜观察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种处理的脱毒率分别为13.3%-20.0%,41.6%-60.0%和83.3%-90.0%。  相似文献   

6.
百合病毒脱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生产脱毒百合种球的最佳途径,通过对5种百合进行茎尖切块大小、热处理方式以及病毒唑浓度三方面的试验,探茎尖培养、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病毒唑、茎尖培养加热处理结合病毒唑4种方法对LVX,CMV,LSV 3种病毒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存活率和脱毒率,单纯的茎尖培养难以脱除病毒,3种方法结合脱毒的效果最好。即茎尖培养(0.5~0.8mm)加热处理(变温热处理)结合病毒唑(10mg/L)的方法脱除病毒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苹果无病毒母本树的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0~1994年,采用3种方法对26个苹果品种和3个矮化砧木进行了脱毒试验,获得24个苹果品种、2个矮化砧木共51株无病毒原种母本树。脱毒株率分别为:单纯热处理26.5%、单纯茎尖培养35.0%、热处理与茎尖培养并用脱毒66.7%。在未脱除的病毒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占20.9%、苹果茎痘病毒(ASPV)占29.3%、苹果茎沟病毒(ASGV)占49.8%。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脱除菊花体内3种病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脱除菊花体内菊花B病毒(CVB)、黄瓜花叶病毒(CMV)及烟草花叶病毒(TMV)3种病毒的最佳方法。【方法】以菊花品种"墨菊"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法、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及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对脱除CMV、CVB、TMV的效果进行研究,其中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茎尖长度、病毒唑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进行筛选,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中热处理采用昼夜变温并逐步升温的方式。【结果】茎尖培养法中以长度为0.4~0.5mm茎尖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66.7%,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61.9%,63.2%,55.0%;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中以茎尖长度为0.4~0.5mm、病毒唑质量浓度为10mg/L、处理时间为42d组合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53.3%,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88.2%,86.7%,81.3%;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中以试管苗热处理60d后,剥取长度为0.4~0.5mm的茎尖进行培养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56.7%,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100.0%,100.0%,94.1%。【结论】3种脱除菊花体内病毒的方法中,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的脱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二次茎尖脱毒法对草莓茎尖培养及脱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生产上常用的脱毒方法不能保证草莓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问题,以童子一号草莓茎尖为外植体,采用热处理和二次茎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脱除病毒,研究二次茎尖脱毒法对草莓茎尖培养及脱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二次茎尖培养脱毒方法的成苗率高达60.33%,脱毒率也高于其它处理,平均脱毒率达到80.5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3种脱毒方法对‘滁菊’病毒脱除的效果,并对‘滁菊’脱毒苗和非脱毒苗在遗传稳定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采用电镜观察和巢式PCR两种方法检测‘滁菊’8种(类)病毒;比较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及病毒唑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3种脱毒方法的脱毒率,筛选出确定‘滁菊’病毒脱除的最适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脱毒苗和非脱毒苗的遗传稳定性,并以总黄酮、绿原酸以及鲜花产量等为检测指标,比较脱毒苗与非脱毒苗的产量品质。[结果]病毒检测结果表明:侵染‘滁菊’的主要(类)病毒为菊花B病毒(CVB)和菊花矮化类病毒(CSVd)。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病毒唑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效果较单独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效果好且差异显著,当2种(类)病毒CVB和CSVd都脱除时,脱毒率能达到35.21%、36.62%。3种脱毒方式均能保持‘滁菊’的遗传稳定性。采用脱毒‘滁菊’种苗生产,其在单株产量和品质上都显著优于非脱毒苗‘滁菊’,花直径、单株花数、单株产量分别比非脱毒苗高4.5%、21.2%、24.0%。[结论]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热处理或病毒唑处理脱除‘滁菊’病毒效果明显,采用脱毒‘滁菊’种苗生产能有效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对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苗6种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进行了DAS-ELISA检测与分析,并比较不同茎尖脱毒方法的效率,旨在确定怀玉山高山马铃薯的病毒种类,并筛选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结果表明,怀玉山高山马铃薯感染的病毒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6种。"单纯的茎尖培养"以及"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只能脱除部分病毒,而"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可脱除全部6种病毒。本试验成功获得了脱毒效果较好的编号为5-1-2和6-4-1以及脱毒效果最好的编号为5-3-2和6-2-2的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脱毒苗。本试验结果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的工业化生产及其主粮化背景下高山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三个感染了不同病毒的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对脱毒效率及脱毒苗的成活率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不同病毒种类最适宜的脱毒技术方法。用茎尖剥离,热处理结合茎尖剥离技术和病毒唑结合茎尖剥离技术,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周期和病毒唑浓度对材料进行脱毒处理,在计算植株的成活率及成苗率的基础上对其进ELISA检测法检测脱毒率。试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方法中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和病毒唑加茎尖剥离的复合脱毒的方法在提高试管苗的脱毒率上有明显的优势,单一的茎尖剥离处理的茎尖成活率及脱毒率普遍较低。通过变温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处理中(5周)热处理时PVY, PLRV, PVS均可达到较高的脱毒。脱毒率最高为V病毒100%。病毒唑浓度为45mg/L时,通过病毒唑及茎尖剥离方法得到的PVY和PLRV的最高脱毒率为100%。PVS的最高脱毒率为92%(结论)。比起单一的茎尖剥离技术复合脱毒技术较有优势,在5周的热处理加茎尖剥离技术(只取一个叶原基的茎尖)处理适合PVS病毒的脱毒。变温热处理培养后茎尖剥离处理适于PVY病毒脱毒。试验中三种方法均适合脱去PLRV病毒。经过设计不同的热培养温度和化学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13.
罗汉果无花叶病苗的培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MS附加BA0.5-1.0mg.L^-1,IAA1.0mg.L^-1及Ad80mg.L^-1培养基上建立罗汉果试管株系,分别用热处理和微茎尖进行脱除花叶病毒培育无病苗的研究,结果表有,用0.8-1.0mm微茎尖培养和用38.5℃热处理1周后再切取2mm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好,其脱毒率和成活率均达100%,采用植物形态特征比较法,黄瓜作指示植物的生物学鉴定法及电镜观察法进行了小苗脱毒鉴定。研究还对  相似文献   

14.
罗汉果无花叶病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S附加BA0.5—1.0mg·L-1、IAA1.0mg·L-1及Ad80mg·L-1培养基上建立罗汉果试管株系.分别用热处理和微茎尖进行脱除花叶病毒培育无病苗的研究.结果表明;用0.8—1.0mm微茎尖培养和用38.5℃热处理1周后再切取2mm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好,其脱毒率和成活率均达100%.采用植物形态特征比较法、黄瓜作指示植物的生物学鉴定法及电镜观察法进行了小苗脱毒鉴定.研究还对带毒苗与经鉴定为脱毒苗的叶片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者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现工作单位为  相似文献   

15.
茎尖培养及热处理技术在百合脱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百合花卉栽培存在病毒侵害、品种退化严重的状况,以东方百合"Tiber"品种经过初代培养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方法进行脱毒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法对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百合潜隐病毒(Lilysymptomless virus,LSV)进行检测。证明了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MV的脱毒,仅用茎尖培养即可达到很好的脱毒效果。对于LSV的脱毒,茎尖培养结合30 min热处理的脱毒效果优于普通组织培养和茎尖培养。  相似文献   

16.
关于草莓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以圆球草莓品种为试材,对茎尖培养、药剂处理、热处理和花药培养4种脱毒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花药培养效果最好,脱毒率100%,茎尖切取长度需小于0.5mm 才能达到20%以上脱毒效果,用较大材料接种培养成试管苗,再用38°±1℃温度处理2周后,切取小茎尖培养能提高脱毒效果,茎尖培养脱毒必须经过病毒鉴定,方能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7.
提高百合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带有CMV病毒的东方百合栽培品种Siberia鳞茎为外植体,常规消毒后在MS BA 1.0 mg/L NAA 0.5 mg/L培养基中培养成苗,热处理后剥取较大的茎尖(0.4~0.6 mm)进行培养,待茎尖长成植株后再次剥取较大茎尖进行二次脱毒,经检测脱毒率可达80%.研究结果表明,茎尖二次脱毒培养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脱毒率高.  相似文献   

18.
百合脱毒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带有CMV病毒的亚洲百合栽培品种Elle的无菌植株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接剥取茎尖培养、茎尖培养与病毒唑处理相结合、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三种方法脱毒效率和茎尖成苗率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加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是最有效的百合脱毒方法。对脱毒材料快速繁殖条件优化的研究表明,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百合愈伤组织分化和小鳞茎增殖有较大的影响,MS BA1.0mg/L NAA0.1mg/L最适宜愈伤组织分化;用MS BA0.5~1.0mg/L NAA0.2~0.5mg/L处理,小鳞茎增殖率最高;适当提高蔗糖浓度对鳞茎形成有促进作用,以8%~10%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脱除唐菖蒲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热处理与茎尖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唐菖蒲携带的CMV,BYMV,TMV进行脱病毒研究,脱毒试管苗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脱病毒效果优于单独进行茎尖组织培养的效果。42℃处理5d的茎尖组织培养试管苗脱病毒的综合效果最佳,同时改进了唐菖蒲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及生根培养基,缩短了培养周期,使一个茎尖殖体一年内可扩繁30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技术对罗汉果组培苗进行脱毒培养,并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对脱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组培苗经38.5℃热处理10 d后,剥取0.2~0.5 mm微茎尖培养或切取1.0~1.5 mm茎尖进行二次茎尖脱毒培养,茎尖苗的脱毒率均为100%,建立了两种有效的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