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瘠丘陵地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华南贫瘠丘陵地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系1986年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中国热带薪材林研究项目一部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广东...  相似文献   

2.
轮伐期是表示林业生产周期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用材林中采取皆伐或伐区式渐伐的经营单位进行永续利用的生产周期。所以,凡是采用皆伐或伐区式渐伐的经营类型,都要确定轮伐期。对于理想的法正林(即各龄级的森林面积相等)来说,轮伐期就是森林成熟龄,或叫森林主伐年令。  相似文献   

3.
<正> 短轮伐期是指以提供木浆、饲料和燃料为经营目的的速生阔叶人工林,采取集约经营措施,10年内(或相对较短的时间)进行砍伐(中间不搞抚育伐),伐后利用根蘖来更新。近十多年,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对短轮伐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树种有20多种,主要是杨树、桉树、美国梧桐等。目前,苏联就有200多家工厂在用树叶为原料生产维生素粉。短轮伐期之所以引起各国重视,其原因有三: 1.与长轮伐期比较,提高了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国外试验材料证明:进行短轮伐期的2年生杨树,每公顷年产干物质13吨,而天然林杨树仅3吨。2.采用根蘖更新既降低了费用又提高了产量。据意大利研究,杨树第二次采伐量比第一次能增加40%。  相似文献   

4.
用最大土地期望值法确定经营树种最佳轮伐期的方法既考虑了立木的价值和林地的费用,也考虑了营林成本和银行利率,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该方法确定了我省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主要造林树种的最佳轮伐期为:桉树9年,杉木18年,华山松、思茅松19年,云南松21年,结果与总体设计时用数量成熟法确定的轮伐期基本接近。为本省项目的经营管理提供较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国际林业研究联合会(IUFRO)在印度召开了短轮伐期林业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由IUFRO、印度树木协会的科学家以及大学学者联合召开。大约300名代表讨论了短轮伐期林业的问题,共收到了14个国家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对热带薪材林经营管理及林分采伐更新等的研究,总结了一整套经营技术,包括抹芽定株(保留2~3株/桩萌条)、追肥(复合肥300g/株)、采收更新的轮伐期(一般4a左右,超短轮伐期1.5~2a,桉树类与相思类树种的混交林约3年采收相思类树种)、采伐方式(短轮伐期薪材林皆伐、乔薪结合择伐或间伐)、采伐季节(避开雨季,最好时期为冬季,其次为夏季)、伐桩高度(桉树类约10cm、相思类约60cm高)以及其它与更新相关的林龄、桩径、树种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最大土地期望值法确定造林树处最佳轮伐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最大土地期值法确定经营树种最佳轮伐期的方法既考虑了立木的价值和林地的费用。也考虑了营林成本和银行利率,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该方法确定了我省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主要造林树种的最佳伐期为:桉树9年、杉木18年,华山松,思茅松19年,云南松21年,结果与总体设计时用数量成熟法确定的轮伐期基本接近,为本省项目的经营管理提供较为可行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延长桉树人工林轮伐期,培育中大径材林,不仅契合国家储备林的培育理念,也能提升桉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桉树人工林健康可持续发展。文中阐述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培育现状,分析了延长桉树人工林轮伐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延长轮伐期的可行性策略:1)金融机构强化桉树人工林认知,适当延长涉林贷款期限;2)林业主管部门澄清桉树种植诸多误解,加大延长轮伐期宣传工作;3)相关国企、国有林场率先延长轮伐期,作好桉树科学经营示范。研究可为推动广西桉树人工林延长轮伐期、加大中大径材林培育力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前东非农林业研究组织集团,现肯尼亚农业研究所于1955—1977年完成的一项试验。试验的目的在于以肯尼亚种源的柳桉(EuealypTus saligna)与澳大利亚种源的柳桉和巨桉(E.grandis)进行薪材生产能力的长期比较。整个试验是由轮伐期俱为5年的一代实生林,两代萌芽林以及另一代轮伐期为七年又八个月的萌芽材终伐所组成。四次轮伐综合结果表明,巨桉所收获的层积材积分别比肯尼亚柳桉和澳大利亚柳桉多2%和19%。终伐时,肯尼亚柳桉产量却分别比澳大利亚柳桉和巨桉多9%和15%。就长期的轮伐来说,本试验表明,肯尼亚柳桉还是比巨桉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一) 确立用材林经济轮伐期的意义及原则森林经营中的轮伐期,通常理解为采伐、更新、培育、再采伐、再更新、再培育,进行周而复始,长期经营,永续作业的生产周期。过去,我国确定轮伐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森林成熟。随着我国森林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仅从森林成熟一个方面研究用材林的轮伐期,已经不适应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并且影响我国的森林经营和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盆地通过引进国内外薪材树种和选择乡土薪材树种,进行栽植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引进的8个新材树种中,选择出任豆为适宜生长的树种,新银合欢、黑荆、荆为为适宜部分地区生长的树种;从13个乡土薪材树(草)种中筛选出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马桑、卵花甜茅等为比较优良的薪材树(草)种。桤木、刺槐、马桑等薪炭林的合理造林密度为10000株(丛)/ha;麻栎、栓皮栎为6000~7000株(丛)/ha;印花甜茅以行距1m为宜。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等薪炭林,始伐年龄不超过5年,轮供期3~6年;马桑薪炭林始伐年龄为3~4年,轮伐期2~3年、印花甜茅栽植1年后平茬,以后每年采收。合理的造林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能使选择的几个树种提高生物产量1.0~2.5倍。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杉木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江西省高丘陵区、山区和南岭山地3个杉木栽培区的生长特点,不同立地不同培育目标有不同的成熟龄,而当立地条件和培育目标相同时,3个栽培区的成熟龄差异不磊,可以按统一的轮伐期经营。12指数级培育小径材为主的轮伐期为18~22年,14指数级培育小径材轮伐期为16~20年,16指数级培育中径材轮伐期为20~24年,18指数级培育中径材轮伐期为14~18年,18指数级培育大径材轮伐期为24~28年,20指数级培育大径材轮伐期为22~26年。  相似文献   

13.
将收集到的23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在湖北省谷城县、夷陵区、监利县进行了对比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在谷城选出的长江杨、中嘉7号杨、375杨、鲁山杨4个优良无性系,适合超短轮伐期、中短轮伐期及短轮伐期定向培育栽培;(2)在夷陵试验区选出的鲁山杨、M81—18杨、351杨、375杨、中汉17杨5个无性系,适合超短轮伐期、中短轮伐期和短轮伐期栽培;(3)在监利县选出的长江杨、鲁山杨、303杨、中嘉8号、中汉578杨5个适合超短轮伐期栽培的无性系;中汉17、鲁山杨、375杨、M81-3、长江杨5个无性系适合中短轮伐期栽培;长江杨、鲁山杨、303杨、中汉17、375杨适合短轮伐期栽培;(4)3个试验区相比,无论是平均单株材积还是林分蓄积量,都是监利县最大,谷城次之,夷陵再次之。试验为湖北省杨树在不同区域、不同立地实现定向培育科学栽培提供了良种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对尾叶按、刚果12号按、雷林1号按、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等树种的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林培育技术进行了8年研究。结果表明,在贫瘠立地培育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林,必须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即通过细致整地(坡地带垦,平原台地全垦)、适当施肥(按属树种以N肥为主,P、K肥为辅;相思类树种以P肥为主,辅以N、K肥)、合理密植(经营超短轮伐期能源林,宜采用0.5m×1m密度,轮伐期为2~3年;短轮伐期能源、用材林一般用1m×1m~1m×2m的株行距造林,轮伐期为4~5年;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采用1.5m×3m株行距效果较好,植后6~7年采收,以及间种等措施,才能获得速生、高产和短轮伐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为对象,在综合分析数量成熟、工艺成熟和经济成熟得出基本轮伐期的基础上,借鉴纸浆材人工林复合轮伐期的概念,确定出2种复合轮伐模式的技术要点.比较2种复合轮伐模式与相对应基本轮伐模式的木材收获量及经济收获量,并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轮伐模式1比2次基本轮伐得到的经济材和商品材分别多28.287 2 m3·hm-2(10.34%)和28.173 4 m3·hm-2(10.04%),经济收获量多4906.67元·hm-2(4.50%);复合轮伐模式2比2次基本轮伐得到的经济材和商品材分别多20.916 7 m3·hm-2(7.36%)和20.763 5 m3·hm-2(7.61%),经济收获量多739.56元·hm-2(0.63%);复合轮伐的风险与银行利率、优势木保留比例、木材价格有关.在银行年利率为r,优势木保留比例为10%,基本轮伐模式的经济材价格和复合轮伐采伐90%树木的经济材价格为χ,保留10%树木的经济材价格为γ,情况下,复合轮伐模式1中γ>0.335 6[1 (1 r)18]χ、复合轮伐模式2中γ>0.367 3[1 (1 r)21]χ时,复合轮伐模式的经济收获量才会大于基本轮伐模式的经济收获量.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尾叶桉和刚果12号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尾叶桉和刚果12号按开展了四种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5年观测结果表明:两树种不同密度林分林木生长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林分产量越高,但单株产量越低。研究结果证明:0.5m×l0m株行距适用于超短轮伐期薪材林经营,轮伐期以2年为宜;1.0m×2.0m株行距适用于经营短轮伐期速生丰产薪树林,轮伐期为4年;15m×3.m株行距可用于速生高产短轮伐期用材林的经营;2.0m×4.0m株行距适于林下间种作物之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雷林1号桉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的适宜密度,1984年在海南省东部滨海丘陵台地区采用1.0m×1.0m、1.0m×1.5m、1.0m×2.0m和1.5m×1.5m等4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经9年观测,结果表明:前两种密度经营适于短轮伐期薪材林,首采年龄为4~5年;若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宜采用1.5m×1.5m或1.0m×2.0m的密度,植后8年左右采收。雷林1号桉(Eucalyptus leizhou No.1)是雷州林业局在生产中选育成功的天然杂交种,已在华南平原台地和低山丘陵地区大面积发展,造林面积已达20余万hm~2。作为用材林经营已有成套经营技术,然而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薪材林、木片或浆粕林等)经营,则缺乏经验和技术。为此,1984年在海南省滨海台地区开展了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经9年观测研究,结果分薪材林和用材林两部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轮伐期是人工用材林的生产周期,为了给用材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在四川珙县、纳溪县进行了杉木短枪伐期的采伐试验。以试验地的杉木生长过程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成熟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自然和经营条件下对杉木实行短轮伐期(12—16年采伐)是合理的和可行的。为解决杉木用材林经营问题提出了较完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周新年  郑绍全 《林业科学》1995,31(5):474-479
从分析综合轮伐期的相关因素入后,对目标综合轮伐期、期初综合轮伐期、期末综合轮伐期三者进行比较,提出未来森林资源一种设计模型,并举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朱灵益  王朝智 《林业科学》1990,26(6):550-555
短轮伐期的研究工作,首先由美国杨格于1944年提出,1970年美国、加拿大开始杨树短轮伐期试验,70年代中后期又有许多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我国于197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漳河林场开始探索该项工作,从80年代开始各省(区)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1989年全国营造速生丰产林33万ha。我们于1978年在漳河林场进行了沙兰杨短、中短两种轮伐期试验。一、试验区自然概况河北省漳河林场位于北纬36°19′,东经114°24′,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