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牧草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曾亮  陈本建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06,23(11):61-65
近年来,牧草种子产业正逐步成为甘肃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甘肃牧草种子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分析和阐述了甘肃牧草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指出了发展前景,探讨和提出了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国外草类种子生产概况、甘肃省草类种子的生产条件、生产现状、生产技术以及与国外的差距及发展前景,提出将甘肃建成美国俄勒岗州式的中国草类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议,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应用的技术措施,对指导甘肃牧草种子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畜牧养殖模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现代农牧业发展对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物联网关键技术运用到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中能够有效促进甘肃高山细毛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种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种子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为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山东饲料》2010,(2):41-41
随着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种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种子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为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掌握2016年我国细毛羊养殖形势,了解细毛羊产业发展现状,破解细毛羊产业发展的难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团队与张掖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了关于细毛羊养殖等情况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地点主要安排在甘肃张掖综合试验站及两个示范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调研采取农牧户问卷调查以及与调研地区畜牧主管部门、试验站负责人座谈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关于细毛羊生产的详细资料,了解了甘肃细毛羊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现在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国内外的17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了种子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哈密红三叶、天水红三叶两个品种较适宜在昆明地区进行种子扩繁。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异地繁种的办法在云南进行种子生产,然后在新疆和甘肃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绒山羊品种资源丰富,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绒山羊产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已初步形成了各具地方优势的陇东、河西绒山羊主产区的生产格局。同时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绒山羊产业向生态养殖方向发展,甘肃的绒山羊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摸清品种资源、分布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红三叶品种种子扩繁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国内外的17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了种子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哈密红三叶、天水红三叶两个品种较适宜在昆明地区进行种子扩繁。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异地繁种的办法在云南进行种子生产,然后在新疆和甘肃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雪萌  张涵  宋瑞  刘备  张铁军  毛培胜  贾善刚 《草地学报》2021,29(10):2115-2125
牧草种子在草原植被恢复和草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都是国土辽阔的大国,本文通过对比近十年内中美2国牧草种子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中美草种业在牧草种子生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新品种选育、产业化与机械化以及生产技术研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在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种植面积和单产仍然低于美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牧草种子来满足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美国相比,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在育种、产业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而且我国牧草种子产业亟需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基于中美在牧草种子生产体系上的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牧草种子生产方面的差异和我国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当前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努力的方向和建议,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草种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花卉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具有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十分适合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抓住花卉产业发展的契机,把花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何来做大做强己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章构建了花卉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花卉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得出甘肃花卉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在全国居于第24名,处于劣势地位。分析指出影响甘肃花卉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因素主要有:1)生产规模有限,大中型花卉企业不多;2)花卉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较低,没有快速便捷的派送体系;3)花卉技术的生产研究效率优势指数和区位商值都比较低。并探讨了提高甘肃省花卉业竞争力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苜蓿种子产业化发展优势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苜蓿种子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产潜力。由于长期对苜蓿种子生产不重视,苜蓿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迄今苜蓿种子生产同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种子商品化极低,种子生产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只有加快苜蓿种子产业化步伐,才能改变目前西北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蜂业》2019,(12):23-25
通过实地考察、用户填表和座谈会3种方式,对甘肃紫花苜蓿栽培与授粉现状、授粉存在问题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利用昆虫授粉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引入昆虫授粉效果好于自然授粉,甘肃紫花苜蓿授粉应以人工饲养的蜂为主,同时保护野生传粉昆虫的生存环境,人工饲养与野生传粉相互补充,有效的提高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草种,作为草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牧草种子生产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的牧草种子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畜牧业推进和绿化景观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但因为甘肃省有着深居内陆、气候干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肃动物疫情防控的难度,减少了非洲猪瘟疫情对甘肃本土生猪产业的影响。双重疫情给甘肃省的生猪养殖带来了很大风险的同时也形成新的发展机遇,使甘肃被动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份,为扭转我国生猪供给短缺的局面,恢复生猪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正大、牧原、唐人神等国内养殖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甘肃,加快了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甘肃省的产业布局,给甘肃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延长了生猪生产产业链,开创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了甘肃省生猪产业效益,对甘肃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草原生态修复区域,也是苜蓿种子生产的集中区域。抗逆高产苜蓿品种及其种子扩繁能力不足是苜蓿产业持续发展的短板。文章总结了现代草业建设中对优质抗逆苜蓿品种及其种子的需求,分析了苜蓿种子产量形成理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苜蓿种子产业要向区域化、专业化、精准化、信息化趋势发展,以期为推进草种业国产化、突破现代草业的发展瓶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亚钊  王明利  杨春  修长柏 《草业科学》2012,29(7):1176-1181
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中国牧草种子产业,本研究首先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及地理分布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牧草种子贸易现状,其次,探讨了中国牧草种子贸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牧草种子贸易的未来趋势及启示。结果显示,中国牧草种子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牧草种子进口量短期内将会继续保持高位,但主要牧草品种终将依赖国内市场解决供应;而当前紧迫的任务则是推动进口草种制度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及实施科技兴草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发展苜蓿产业解决高寒牧区蛋白质饲草资源缺乏问题和抗灾保畜,具有区位优势和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分析当地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苜蓿种子本土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确立符合"一江两河"地区实际的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特点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系统地研究解决有关提高种子产量的技术难题,以种子生产为育种目标培育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巧农?产品技术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地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科研团队、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大行土壤改良治理有限公司,生产单位为甘肃鸿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为农用促生菌剂,含根瘤菌、溶磷菌和生防菌等功能性菌种,具有固氮、解磷和预防根部病害作用。执行标准:NY/T 798 2015;农业部登记证号:微生物肥(2012)准字(0887)号。产品在种子播前进行拌种或直接施入  相似文献   

20.
介绍康乐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措施、总结了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经验。形成的"康乐肉牛生产模式",已成为甘肃牛标准化生产的主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