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文献信息量及引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1995年期间所发表的372篇论文及其被引用的2947篇参考文献的数据分析,着重从文献信息量、论文平均引文量、引文语种、文献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农业大学学报》6年共刊载论文372篇,平均每期15.5篇;372篇论文共有作者990人(次),平均每篇约2.5人;论文发表的平均时差约为7个月左右;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47篇,中文占63.2%,外文占36.8%;引文类型,期刊占66.7%,图书和特种文献占33.3%;中文最大引用年限为4年,外文为7年,中外文农业文献的半衰期分别为5.4和10.2年;引用次数最多的中文期刊为本学报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 S)两大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统计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创建40年来科技论文发表情况,从文献角度,分析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历程。共检索到论文2 052篇,中文文献1 467篇、英文文献585篇。论文发文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前20年以中文论文为主,2005年达到峰值,之后出现回落的趋势,但年发文量基本保持在50篇左右。2002年以后,英文论文呈快速增长态势,2003—2017年以26.85%的年均增长率增加。被CNKI引用≥50次的论文有118篇,被Wo S引用≥50次的论文有44篇。中文论文发表在235种期刊上,英文论文发表在237种期刊上;发文量前10的中文来源刊平均影响因子1.022,英文来源刊平均影响因子3.411。论文的资助基金主要来源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呈逐年上升趋势,资助基金机构达到73个,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和欧共体基金等。合作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等地。与国外合作的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丹麦、巴基斯坦等国家。Cite 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创建初期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少且较分散,体现在关键词数量少、相互联系弱。之后,研究主题不断增多,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关键词之间联系逐渐紧密。研究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研究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目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作物栽培、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农业水资源及其利用,农田生态系统及其碳、氮循环,及盐碱地土壤、水和植物的利用等方面。总之,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过去4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从1993创刊以来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为我国农业生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部分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引用。本文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对本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截止到2003年12月,《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共有50篇被引用,总引用次数73次,各年被引用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4.
张坤竹  王柳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Z1):381-387
期刊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引用的情况是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之一。该文对《农业工程学报》(简称:学报)自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在SCI数据库的引用数据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统计表明,自1985年5月创刊至2015年12月31日,学报被SCI数据库引用的论文共计3 150篇,累计被引频次6 871次;近5年来被引频次前5位的论文27篇,集中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和农业航空等领域;近30 a来被引频次前5位的论文10篇,其中秸秆资源类的5篇,单篇最高被引次52次;引用作者共6 045位,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引用最多的作者所在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农业工程相关的农学和环境科学在施引论文所属学科中位居前列;引用学报的SCI论文资助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析结果表明:学报被SCI数据库引用的数量显著增加,近年达到一定规模;引用学报论文的SCI期刊总体处于国际中等水平。从文献应用角度,建议今后期刊可考虑适当增加涉及能源、环境、生态学等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农业信息技术、土地整理工程、农业航空等新兴热点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土壤学报》2012,(5):979
根据2005―2009年发表的论文在2010年被引用情况统计,在农业科学领域,《土壤学报》期刊的五年影响因子位居首位(表1);在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中,《土壤学报》有2篇论文入选,其中位居首位的是2008年发表在《土壤学报》中的1篇论文,其总被引频次远超过其他论文(表2)。  相似文献   

6.
李国旗  谢博勋  解盛  刘星  张柯雨  刘秉儒  石云 《土壤》2022,54(1):103-113
为了把握土壤种子库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沿动态,客观反映各个国家、机构及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20年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83—20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发文趋势不同,国外期刊论文逐年上升,但国内论文自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在发文量的国家排序中,美国排名第1,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位列第2和第3。国家间合作关系密切程度不大,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合作贡献量最大。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总被引次数也最大,刊载该领域论文的外文期刊主要为《Plant Ecology》《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和《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中文期刊主要为《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和《植物生态学报》,该领域的文章在外文论文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态学和植物科学3个学科,而国内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物学3个学科。目前,有关土壤种子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子库中种子本身特征、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土壤中种子持久性...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6月Google Scholar评出的h5指数前100名高被引中文期刊中,《农业工程学报》的h5指数位列第8名,为37,h5中位数为44,排名较2015年提前1名。Google Scholar评出的h5指数前10名高被引中文期刊见下表。《农业工程学报》在Google Scholar中的高被引论文及引用次数见封三。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水土保持学报》,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及查阅期刊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法研究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11—2022年的载文情况,了解其载文特点、发展态势和办刊质量,为《水土保持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1—2022年《水土保持学报》共发表论文3 948篇,年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学科主要为农业基础科学和农艺学;论文基金比呈阶梯状增加趋势,且基金项目发文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平均占比达73.26%;论文作者地区分布广泛,主要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且多为农林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期刊总被引频次逐年增长,影响因子和篇均被引频次也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处于农业基础科学学科Q1区。《水土保持学报》影响力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稿件来源除本校作者外,还应积极吸引校外作者投稿。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水土保持行业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亦可为读者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Google Scholar评出的h5指数前100名高被引中文期刊中,《农业工程学报》的h5指数位列第5名,为38,h5中位数为45。其中Google Scholar评出的h5指数前10名高被引中文期刊见表1,《农业工程学报》在Google Scholar中的高被引论文及引用次数见表2,向相关作者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创刊于1981年,为双月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联合主办。《水土保持通报》连续6届被认定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收编。开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有机肥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素芝  李孝良  肖新  周成  李飞跃  谢越  尹炳  汪建飞 《土壤》2020,52(4):659-667
从Wo S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检索出1900—2019年相关文献4473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合著国家、机构、作者、学科领域、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有机肥料的研究进展及演变趋势进行图谱解读与分析:①有机肥料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传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作用及其机理依然是研究重点;②最新的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机肥料研究中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③添加天然沸石、生物质炭等物质制造有机类肥料是未来有机肥料加工的重要方向;④有机肥料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涉及农业、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领域;⑤中国有机肥料研究发展迅速,国际上合作发表有机肥料学术论文数量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全面直观了解近年来全球土壤酸化研究趋势与前沿热点。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1 ~ 2020年发表的土壤酸化文献共7049篇,从发文量、国家、研究机构、作者、高被引论文、期刊和关键词等多个角度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  结果  近30年来国际土壤酸化领域年度发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远超其他国家,但中国中心性较低;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和中心度最高,中国科学院大学、瑞典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也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研究人员独立性较强,核心研究群体之间合作较少;共被引期刊主要有WATER AIR SOIL POLL、PLANT SOIL、SOIL SCI SOC AM J、NATURE和SCIENCE等;热点研究包括氮、铝、沉降、施肥、重金属、森林土壤、气候变化、有机质、植物生长、酸化影响和治理等方面,并呈阶段特征。  结论  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近年来国际土壤酸化研究发展历程,为国内酸化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利用1980年和2010年佳木斯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数据,研究不同农田开垦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佳木斯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减少趋势,从1980年土壤有机碳库350.68Tg C减少到2010年的299.58Tg C,主要减少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30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了6 790.44km2,农田开垦(沼泽湿地、林地、草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沼泽湿地的开垦导致储量变化最大,沼泽湿地开垦土壤有机碳年变化率为107.21tC/(km2·a)。农田开垦成旱田要比水田对土壤有机碳损失影响大,农田开垦是造成有机碳储量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晋西北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由于受风蚀影响,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生态恢复是缓解此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旨在为提高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风沙区农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晋西北五寨县作为研究区,设置4种土地恢复措施:传统翻耕播种玉米(CTC)、免耕播种玉米(NTC)、免耕播种苜蓿(NTA)、撂荒地(WL)。通过野外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了0—50 cm土层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结果】1)晋西北地区土壤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撂荒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措施下的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均小于深层。不同土地恢复措施间粒度参数差异较大,翻耕分选较差,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属于分选中等到分选较好范围,表明翻耕地块土壤受到人为扰动较大,导致土壤偏细,其粉粒含量在0—5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6.5%~15.3%,而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土壤环境相对较好。2) 4种土地恢复措施下表层0—40 cm的土壤容重均低于深层土壤,翻耕、免耕播种玉米和免耕播种苜蓿的土壤容重范围在1.10~1.50 g/cm^3之间,表现为WL>NTA>NTC>CTC,撂荒地土壤容重与其它三种处理措施的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 <0.05),其他三种措施间差异不显著,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表层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以翻耕总孔隙度最大。翻耕地块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其它三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性差异,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3)不同土地恢复措施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翻耕地块表层0—20 cm土壤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地块毛管持水量无显著差异,两者均显著高于撂荒地,20—30 cm土层免耕苜蓿地块显著低于翻耕和撂荒地,30—40 cm土层撂荒地与免耕玉米显著低于翻耕和免耕苜蓿,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4)土壤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无显著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与粘粒含量无显著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和–0.474;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和0.584。【结论】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翻耕、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三种土地恢复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的保水和供水能力,7年常规耕种和免耕种植作物都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助于生态的恢复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因此,在晋西北地区不提倡土地撂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国内外土壤固碳的相关研究前沿与进展,本文基于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土壤固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幅较大。美国的发文量及发文期刊的影响力均较高。从国际合作水平来看,中美两国的合作较紧密,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最大,中国科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而国内影响力较强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国际上主要发文期刊有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与环境)、Soil & Tillage Research(土壤与耕作研究)、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国内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发文量较多。从学科分布来看,国际土壤固碳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和生态学;国内主要集中在农学与林学。国际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organic matter”(有机物)和“nitrogen”(氮),研究前沿是“Greenhouse gas emission”(温室气体排放)和“Nitrous oxide emission”(一氧化氮排放)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国内主要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是“土壤有机碳”和“固碳”,“群落结构”(特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生物质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该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3-2020年间全球发表的生物质炭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全球生物质炭研究的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中国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美国是生物质炭研究最大的合作关系体。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有8名学者发文量进入世界前20名,上海交通大学曹心德的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位列大陆学者榜首。发文量最大的学科方向是环境科学。中国在生物质炭研究方面发展快、成果产出多,但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成果,在研究创新性和发文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关键词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生物质炭处理废水及修复污染土壤,以及生物质炭制备方法和工艺的创新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研究热点。而生物质炭制备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各类功能型生物质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以及继续拓宽生物质炭在不同领域的高效利用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还田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施加含有植物内生真菌的复合菌剂,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该菌剂对还田秸秆的降解作用,对土壤生态以及后季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能够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在前30 d时效果最显著,尤其是木质素的降解,两种复合菌剂处理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市购秸秆腐熟剂高117.36%和242.70%;施用菌剂会显著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成熟后土壤中的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小麦返青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收获小麦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对沼渣堆肥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近年来沼气工程发展迅速,沼渣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沼气工程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试验探讨了添加生物炭制备沼渣堆肥的可行性,为沼渣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安全可行的途径。【方法】供试沼渣为鸡粪沼气工程(干发酵,沼渣经固液分离处理),生物炭为果木于550℃高温热解2 h制得。以沼渣为主要堆肥原料,添加猪粪调节氮含量,以1 cm左右玉米秸秆为调理剂,控制物料C/N为25∶1,含水率控制在65%~70%,在室温25℃下堆置30 d。生物炭添加量共设0、2%、5%和10%四个水平(表示为CK、F1、F2、F3)。测定了沼渣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变化。【结果】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最高温度均达到55℃以上,F1、F2处理组高温持续时间在6 d左右,达到无害化要求。pH与EC具有相同变化规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缓趋势。四组处理的pH值在8.55~8.80之间,F2处理pH值始终大于其它三组处理,且处于较高水平(>8.7),升温期pH最大值达到9.03。四组处理电导率均低于1 mS/cm。与CK相比,F1、F2、F3处理组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13.0%、9.3%、7.4%,且总有机质含量均大于45%,总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6.5%、4.3%、2.2%,种子发芽指数也均在85%以上。添加生物炭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影响不同。随着生物炭添加比例的提高,细菌数量减少,两者呈负相关;放线菌数量呈上凹曲线型,F2处理对放线菌具有最大抑制作用;真菌数量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堆肥腐殖质含量变化总体先减少后增加,呈"V"字型,第11 d达到最低值,以F1处理组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远高于其它三组处理,最高值达到24.08%,最低为17.92%。与CK对比,F1、F2、F3处理组产品腐殖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12%、7.23%、7.43%。【结论】生物炭的添加能够延长堆肥的高温期,改变堆体理化性质,促进堆肥腐熟,提高总养分含量,综合分析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影响,添加2%的生物炭(干基比)对堆肥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显著促进堆肥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