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审品种C两优华占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643.9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7%;2014年续试,平均每667m2产641.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9.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641.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7%。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633.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4%。  相似文献   

2.
惠两优369系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以母本不育系惠34S与父本R369杂交配组选育的中籼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2012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9. 24t/hm~2和9. 39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 1%和8. 7%。2013年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产量9. 36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 58%。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抗倒伏、制种产量高等优点,适宜在安徽省全省种植。  相似文献   

3.
两优619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5品种名称:两优619申请者:安徽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种者:安徽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徽农S×R619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9 d,比对照丰两优4号长2.8 d。  相似文献   

4.
苏两优295是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优质两系不育系29S与籼型恢复系苏恢795配组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0和2011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区试,产量分别为8 435.5和8 683.6kg·hm~(-2),分别比对照Ⅱ优084增产5.98%和5.52%,2012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生产试验,产量为9 384.0kg·hm~(-2),比对照Ⅱ优084增产8.48%。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江苏省中籼稻区推广种植,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市场对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的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广西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扬籼7A与扬恢713配组,育成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扬籼优713。该组合于2017年、201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晚稻中迟熟组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7.85t/h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4.29%。2018年分别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的早稻及晚稻生产试验,以及桂南稻作区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07t/hm~2、8.33t/hm~2和8.34t/hm~2,分别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40%、6.61%和4.01%。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农业农村部部颁三等米标准,于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9082号),可在桂北、桂中和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两优6785是由用两系不育系885S为母本、黔恢785为父本配组的高产稳产、抗性较强、米质较优的两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经2010-2011年贵州省杂交水稻迟熟组2a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25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0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59 t/hm2,比对照增产10.30%;全生育期158.9 d,比Ⅱ优838早熟0.9 d;稻瘟病抗性、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鉴评结果均优于对照。2014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4004号)。  相似文献   

7.
推广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两优6326.介绍两优6326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繁殖制种技术.两优6326系宣城市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宣69S"为母本、籼粳交优质淡香型恢复系"中籼WH2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审(国审稻2007013).两优6326各方面的表现优异,配套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优质高产繁殖制种技术有助于成果转化.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逾45万hm2.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南方稻区作优质一季稻种植,有利于优化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新组合岳优71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优712是湖南洞庭种业有限公司、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不育系岳4A与恢复系岳恢9712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熟期适中,产量高,有效穗多,耐肥抗倒等特点.2005~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482.75 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7%,两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米质指标达国家3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新两优6号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籼型两系杂交中稻新品种。该品种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品审05010460)。一、产量表现新两优6号具有很好的高产性、稳产性。2003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3%,居参  相似文献   

10.
荃优丝苗是用不育系荃9311A和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选育的三系杂交中籼水稻组合,该组合2013~201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水稻区试和生产试验,与对照丰两优四号比,其熟期略早,增产明显,抗性更好,米质更优。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028。该研究介绍了荃优丝苗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制种技术要点,以期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全优785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优785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黔恢785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全丰A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11—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稻区区域试验,2011—2012年32个试点平均产量8.32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6%,达极显著差异水平;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8个试点平均产量8.64t/hm~2,比对照增产5.14%;平均生育期158.2d,与对照Ⅱ优838相当。于2014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3)。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m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2.
“先农 10号”是用优质不育系“中 9A”与自育的强恢复系“R254”配组育成的晚籼中熟品种。该组合 2003 ~2004年参加江西省晚稻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026. 9kg/hm2;熟期、产量、抗性、米质均优于同类对照组合“汕优 46”,具有高产、稳产、株型适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二晚种植。  相似文献   

13.
晚粳糯稻新品种黄糯2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奎  王金顺  王淑芬  任正午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82-9482,9484
为更好地推广黄糯2号。黄糯2号是以农垦58/红壳糯/沈农1071的复交高世代品系为母本,与IR71218杂交,连续5代选育而成的晚粳糯新品种。通过品比、区域和生产试验,研究了黄糯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黄糯2号丰产性好,株型较紧凑,分蘖中等,较耐肥抗倒,千粒重高,糯谷转色快,籽粒大而匀称,商品性好;中抗稻瘟病。糯米品质较优,适口性好,区试平均产量为7.673 t/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738 t/hm2,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地区作单晚或双季晚稻推广种植。黄糯2号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强,粒大匀称,其糯米具有很好的商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协青早A”为母本 ,自育恢复系“C1 42 9”为父本进行配组 ,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赣 2 6号”。 1 998、1 999年该组合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分别为 6 .87t/hm2 和 6 .94t/hm2 。在推广和应用中 ,“协优赣 2 6号”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综合抗性强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适合江西中南部地区作二晚种植。提出了“协优赣 2 6号”的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盐稻6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2002年元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一般单产9 000 kg/hm2以上,最高单产10 879.5 kg/hm2,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性较强,熟相好,米质较优等特点。适宜江淮及淮北中粳稻地区中上等肥水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6.
十优玉1号是利用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高配合力优质野败不育系十优A与自选恢复系玉恢1号配组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合在桂南、桂中作早晚稻,桂北作晚稻种植.各地多点试种示范,一般产量7.50~8.25t/hm2,高产栽培可达9.75t/hm2,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2007年5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II优012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II-3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1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9.416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7.08%;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5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6.10%。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38d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何惠萍  侯剑  侯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42-12443,12445
[目的]为了加快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的推广应用.[方法]重点介绍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区的种植表现及主要性状特点和栽培技术.[结果]盛湘油9号在国家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具有高油、丰产特点.两年区试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 347.8和1 080.45 kg/hm^2,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2%和增产8.25%.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02%、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5 μmol/(g·饼).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增产0.73%,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研究可用以指导油菜大面积生产,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202)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0 ~9.0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 cm,长芒、白壳、白粒、丰角质,千粒重40 g左右,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轮选22性状优,产量高,品质好,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评价福建省三明市水稻联合体成员新选育的中籼迟熟品种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米质及其它重要性状表现。2019年三明市水稻联合体开展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13个,其中续试并生产试验品种2个,续试品种2个,新参试品种9个。试验结果,遂两优164可以申报审定,两优8699、创优9708生产试验,鸿两优6363、两优1899、智两优6522续试和生产试验,禾两优6868、广两优366续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