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在大田多发生在稻穗上部的个别谷粒上,一般每穗只有病谷1—5粒,很少达到10粒以上的。症状:本病发生在稻穗的谷粒上,病菌只为害米质部分,使米粒变成黑色粉末,病谷的内外颖间有一黑色舌状突起,并有黑  相似文献   

2.
正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病害,属世界性水稻病害,在70多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1.发病症状分为稻粒瘟、苗瘟、叶瘟、穗颈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重。1.1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3.
稻粒黑粉病使杂交稻制种产量下降、质量变劣。总结了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使该病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研究,稻粒黑粉病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是近两年来,杂交制种水稻稻粒黑粉病持续偏重发生,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优质、高效,对制种产业影响较大。该文对杂交水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因素、药剂筛选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325 g/L苯甲·嘧菌酯SC、17.5%烯唑·多菌灵WP对稻粒黑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1.发病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随着70年代中后期杂交水稻推广以来,水稻制种田危害日趋严重。稻粒黑粉病对制种田母本产量一般损失3%~5%成,重者80%以上。据调查成都地区一般年份损失产量10%左右,重发病年份一般损失2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水稻制种高产、稳产和种子外观品质。一、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沾附种子内外和散落田间越冬,存活期  相似文献   

7.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稻粒黑粉病对制种田母本产量一般损失3%~5%成,重者80%以上。据调查成都地区一般年份损失产量10%左右,重发病年份一般损失2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水稻制种高产、稳产和种子外观品质。1.发病症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明确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又叫水稻黑穗病,在杂交稻制种田中危害较为严重.一般病粒率10%~30%,严重田块甚至高达50%~80%,既影响杂交稻制种产量,也影响种子质量.生产大田常发生在稻穗上部的个别谷粒上,一般每穗有病谷1~5粒.  相似文献   

10.
<正>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膨大后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时外包一层薄膜,破裂后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后易脱落。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范围和规模  相似文献   

11.
杂交制种的不育系是异交结实的,其开花习性与父本差异较大,母本授粉后,颖壳关闭较迟,这给稻粒黑粉病小孢子侵入提供了有利机会.因此,制种田的稻粒黑粉病发病较重,一般损失10%,重者达20%~30%.目前此病已成为杂交稻高产优质制种的一大威胁.为减轻该病危害,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我们于1997年选用粉锈宁等药剂进行防治杂交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粒黑粉病与稻曲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怀国 《农技服务》2014,(6):135-135
<正>水稻稻粒黑粉病是杂交稻制种生产中每年都在发生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制种母本品系的改变,黑粉病危害一年比一年加重,黑粉病直接影响种子的产量和种子品质以及商品稻的外观,发生严重的年份,给制种农户造成20%~30%的减产。稻曲病是水稻穗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随着水稻种植粳稻化、大穗密穗品种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曲病在我国发生呈加重趋势。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谷上污染米粒,严重影响品质。病粒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21,(9)
正近几年来,生长后期已经抽穗灌浆的晚稻,一些稻粒的颖壳会变褐色,有的颖壳上有白色的霉层;有的稻穗上有黑粒,不灌浆,一穗上少则一两粒,多则十几粒,一般在抽穗后2天左右出现。有人认为这是黑粉病。其实,出现这种长黑发霉情况不一定是稻粒黑粉病,要根据田间情况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稻谷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调查同一组合2个典型株系共10个植株穗粒常规稻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稻谷颖壳开裂粒间表现有轻重之分;品质不同株系籽粒裂颖率存在较大差异,稻穗中部或下部及二次枝梗上的稻谷颖壳开裂现象严重;裂颖稻粒形成的糙米与正常稻粒形成的糙米相比,斑点米、裂纹米、有色米比率及厚度有所增加,而千粒重、长度、宽度减小。  相似文献   

15.
<正>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一、稻曲病的症状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二、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  相似文献   

16.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发生与水秀授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已授粉后,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侵染率随侵染时间的推迟而下降。授粉受精和病菌侵染基本同步时才能形成病粒。自花授粉对稻粒黑粉病有防御机制。病粒率,侵染率与恢复系花粉量呈负相关。不育系外露柱头增加的健粒数约为病粒的10倍。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病原物、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和发病因素,提出了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江油市常年种植杂交水稻3.8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稻瘟病、稻粒黑粉病、水稻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稻蓟马是杂交水稻制种的主要病虫害,其中: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粒黑粉病为害重,防治任务重,防治技术性强,若防治上稍有失误,损失十分严重。江油市植保检站  相似文献   

19.
稻粒黑粉病防治主要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策略。合理掌控肥水施用和花期调控技术,会减少病菌入侵的机率。稻粒黑粉病的防治关键期在破口前和盛花期,要坚持在割叶前结合治虫用粉锈宁药剂,依据实践,推荐使用爱苗、嘉润代替灭黑一号,既防病又增产。  相似文献   

20.
稻粒黑粉病是水稻杂交制种的普遍性和毁灭性病害。本文通过对病害发生症状、发病影响因素和病害防治进行了阐述,为水稻稻粒黑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