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道作为都市景观重要的构成元素,其美景价值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的综合价值。文章采取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简称SBE)和多元线性回归对福建省闽西地域河道景观进行评价分析研究,提取15个景观要素进行分析评判,建立河道景观美景度模型。以此提取影响河道景观美景度影响因素,总结河道景观构建技术要点包括驳岸线形、驳岸材质选取、整体色彩对比等河道景观构建技术,以期为河道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道园林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青岛大村河景观为例,从绿化种植景观、休闲小品景观、堤岸景观等方面总结概括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村河道是农村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景观效果,才能真正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然而部分农村河道失去原来的功能,成为天然垃圾场。文章以邳州市陈楼镇团结河为例,阐述团结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污染河道修复与治理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景观评价大体经历过3种模式:专家模式、公众参与模式和GIS大数据模式。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中国效率和责任感得到世界的认可,同时中国公众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了新的改观,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和热情也逐渐升高。景观设计在为公众创建美好生活的同时需要公众的参与,且公众参与景观评价的模式也更符合现今社会重视基层人民群众呼声的观念。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分析公众参与景观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尝试得出公众参与景观评价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道沿岸绿化生态景观配置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景观形象之一,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及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生态环保也是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方向及河道治理的重点。本文主要结合南潮浜、樱桃河、新建河、里沟河、长沟河河道的生态护坡整治及水生植物种植施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重点探讨中小河道护岸的绿色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河道景观绿化工程是对城市化发展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河道景观的绿化工程需要同时考虑河道景观美化以及防止出现河道水土流失现象等问题。本文以九沙河三期建设景观绿化工程为例,深入分析了河道景观绿化工程中的重难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技术质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认知也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河道环境保护。而河道绿化景观又是河道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此,重点对河道绿化景观养护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河道绿化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绿化景观养护的因素,总结出河道绿化养护管理的要点措施,旨在提升相关人员对河道绿化景观养护的认知,并帮助其通过合理的管理来提升河道绿化景观养护质量。  相似文献   

8.
许洁舲 《中国园艺文摘》2013,(5):110-113,F0002
河流作为城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游憩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六盘水市水城河景观改造一期项目为个案,从河道的区位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景观特点及景观改造的原则,重点关注其对原有沿岸景观的发现、保护和生态改造。尤其是将新景观融入河道周围环境的方法,在营造良好视觉和空间体验的同时,使改造设计具有本土性、地域性和场所性,其场地特点和地域生态得到重新的诠释和展现,使河道景观得到延续并产生综合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夏如子  陶薇  吴爱国 《现代园艺》2013,(24):151-152
宁波城区内河纵横交错,由于早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使内河水环境遭到了破坏。近几年来政府提高认识,加大力度进行内河整治,生态治河已经逐渐成为河道研究和整治的热点,湿生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在城市河道绿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此次调查以北斗河为例,来进行湿生植物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今后城市河道生态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借鉴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景观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哈大高速公路景观为实例,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景观现状进行了分析,建立较为系统、客观、简捷、实用且又能得到专家和公众认同的高速公路景观评价体系,并对该评价体系在其它高速公路路段的应用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指导普洱市茶树景观营造,采用样地调查为主,结合线路调查的方法对普洱市茶树景观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普洱市区有8个利用茶树营造植物景观的典型样地及部分零散茶树景观;普洱市茶树景观配置形式多样,有孤植、丛植、盆栽、花坛、绿篱等。以现状调研结果为基础,选取4个配置形式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特性、观赏特性及社会特性建立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综合评分为4.19,普洱茶树良种场综合评分为4.08,茶园路综合评分为3.99,普洱机场综合评分为3.87。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受一致,说明该方法适用于茶树景观效果的分析评价,可以为茶树景观营造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道景观设计时,通常采用四维的设计方式,本文通过研究人文、文化和历史等,使河道设计具有多维特征,介绍了河道景观的设计方式,设计元素和设计方法,并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河道景观,分析了设计时要考虑的多种因素,希望对景观设计者的工作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照片访谈,对殡葬设施园林景观视觉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数据分析,不同人群对殡葬设施园林景观的视觉感知情况。对殡葬设施园林景观按公众的偏爱情况进行排序,并分析研究多种景观元素对视觉质量的所占比重及其自身特性。以北京及周边地区典型的大型殡葬设施(建筑、景观小品、植物造景等)为例,从上百张规格相近的景观照片中选取40张典型照片进行研究,并选择35位普通民众和35位景观行业从业者,以观察照片并发觉其中景观的明显特性为前提,筛选和评价了典型照片中的景观要素。研究表明,不动群体对同一殡葬设施园林景观的观察角度存在一定差别,殡葬类景观包含的相关文化因素较为丰富,人们对其功能特点和寓意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在制定针对殡葬设施的规划发展相关政策时,应当考虑多方人民群体的偏好及因素,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瀍河位于中国洛阳市孟津县,发源于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瀍河河道常年断流,没有水流分布,现已干涸,被人工改造成农田,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在非汛期,由于河道天然流量较小,很多地方河床裸露在水面以上,滩地乱石堆砌、杂草丛生,整体景观交叉,且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追求更高质量的同时,人们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逐渐上升。城市河道是城市水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景观优劣的重要标志,所以,城市河道景观便成了近年来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良好的城市河道景观便成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完善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城市河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如何构建亲水、生态、地域三位一体的城市河道景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蔡辰  王俊  隋龙 《现代园艺》2022,(6):111-113
城市河道流经城区,源自城内的自然河流,或包括历史中开挖的运河,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变迁.河道景观能改善该区域的生态质量,并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基于此,分析了青岛市河道景观的发展内容、分布情况等,并深入探讨河道景观的具体设计方式,以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村河道是农村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景观效果,才能真正地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然而部分农村河道失去原来的功能,成了天然垃圾场。本文从加强农村地区河道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出发,分析我国农村河道的现状和问题,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农村污染河道修复与治理进行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郑州市绿茵公园为例,分别从春季观赏植物种类及配比关系、春季植物的配置特点和季相设计特点等多个角度,对郑州地区春季植物群落景观模式进行调研,总结出了适宜郑州地区的优秀植物配置模式和配置要点,为植物群落景观的研究及评价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并对郑州地区春季植物群落景观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河道生态景观设计中,河道驳岸植物的合理选择及原生态植物的保护,是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富阳市渌渚镇是一个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山区城镇,如何开展河道生态景观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将对其河道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研究渌渚镇河道的景观现状,提出河道驳岸植物的应用途径,并对生态驳岸景观设计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秀燕 《花卉》2016,(6):106-108
漳州古城的"枕三台、襟两河"、"古龙溪县轴线"等古城格局风貌犹存,同时"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建城形制,"三面城河、一面墙围"的城中城做法,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然而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人们忽略了对古城河道的保护,古城发展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在慢慢消失。如何对古城河道两侧进行保护并更新环境,把壕沟变成景观文化河道,对我们提出了需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