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叶杀青,易产生烟焦碎片末,揉捻后粘附在茶叶外表或卷进茶条内,使毛茶产生烟焦气味,茶汤有焦黑色碎粒沉淀物,影响茶叶品质。近几年来,我场在绿茶初制上对杀青叶采取了手筛割除焦片末的做法,散发烟焦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既散发烟焦气,又起到了散热、冷却以改善干茶色泽的作用,提高了毛茶质量。  相似文献   

2.
茶叶初制厂的环境条件、厂房设备等状况是搞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源头”和关口。茶叶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健康饮料,除了按照无公害茶标准培管茶园外,把长期处于农副产品粗放加工型的茶叶初制加工纳人食品加工型的轨  相似文献   

3.
王宗保 《茶叶科学》1966,3(2):75-79
干燥是红茶初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县茶叶产区各初制厂,干燥工序一般都是采用烧炭火烘焙,个别的也有采用日光干燥。炭火烘焙,不但制茶成本费高,而且易出烧末茶,影响质量,同时劳动强度大,花费劳力多;而日光干燥,又只能在晴天进行,且成茶香气低,有太阳味,影响成茶品质。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降低制茶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适合于农村社(队)办茶厂的  相似文献   

4.
炒青初制机械化、提高了制茶工效,美中不足的是存在着松、扁、碎、烟焦味等缺点,其中烟焦味的茶叶不少,影响眉茶应有的传统特色。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在春茶生产中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春茶平均价每担比去年提高20元。产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处)、商业厅(土产处)、农学院(茶叶系、閑林农場)、杭州茶厂、以及商业部茶业局派員組成了“浙江省綠茶初制机械試驗組”,1958年5—9月,在浙江农学院閑林农場进行了整套綠茶(眉茶)初制机械的設計試制和試验工作;同时进行了用机械初制眉茶,探求其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的比較試驗。  相似文献   

6.
何彬 《茶叶通讯》1995,(1):16-18
说说湖南省初制茶叶机械何彬(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茶叶初制历代都是人力操作,手揉脚踩。20世纪初开始利用机械制茶。湖南研究机械制茶始于1930年前后。为提高茶叶品质、普及新法制造红茶,1932年,在安化研制推广冯绍裘设计的人力推动的木...  相似文献   

7.
制茶炉灶漏烟,不但污染工作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燃料热能利用率低,也使茶叶产生烟气。制茶灶漏烟主要是灶腔内排烟孔的位置不当而引起的。将排烟孔开在灶腔的最上方,使受热膨胀的烟气能畅通无阻地自下而上进入烟道,排出室外,这样就可解决漏烟问题。排烟孔的大小对烟气排出也有影响。过大,热能损失严重,降低热效率;过小,会造成烟道阻塞,妨碍排烟。实践证明,排烟孔的截面积为炉栅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较为合理。现分别对槽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和瓶式炒茶机的漏烟问题作一分析,并从中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叶初制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满足茶叶初制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炒青和烘青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是,目前绿茶初制机械,型号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合理选型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初制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茶机的选型也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品质上存在外形松、扁、碎、曲,内质有烟焦味和红梗红叶等弊病还相当普遍,产生这些品质问题的原因,除了采制技术不当之外,茶机的选型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就绿茶初制机械的选型问题谈些浅识,仅供参考.一、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制茶机械的选型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型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制茶性能要好 这是选择制茶机械的首要条件.要选制茶性能符合制茶工艺要求,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够适应高、中、低档原料制作,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机型.  相似文献   

9.
浅谈看茶焙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那一种茶类,初制、精制或初、精制联合一条龙加工都要经过干燥这道工序。干燥的方法很多,其目的一样:一方面排除多余水分,防止霉变,利于贮藏;另一方面提高品质。即发展香气,改善滋味,美化色泽和形状等等。这里,仅就乌龙茶(半成品茶)精制干燥(机器烘焙──俗称焙茶)应该掌握的“八看”茶叶焙茶浅析如下:一、看高、中、低档茶培茶高档茶火候要轻,目的在于提高香气,改善口味,使色泽油润光亮;低档条火候要重,才能去掉苦涩感和其他杂味,促使香味纯正;中档茶火候掌握在高、低档茶之间,称为中等火功。二、青春、夏、暑、…  相似文献   

10.
日春茶业     
《福建茶叶》2010,(3):40-41
日春股份公司发源于铁观音的故乡——安溪西坪镇,是一家集茶基地建设。茶叶、茶具、茶食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日春”铁观音、“红方”红茶和岩茶。公司现有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万余亩。初制厂两处。精制厂一处以及配送中心一个,  相似文献   

11.
浙茶绿245型揉捻机是小型茶叶初制机具。它是一九七二年“全国中小型茶机选型会”推荐的小型揉捻机。该机适应当前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条件,适合社、队办的中小型茶叶初制厂使用。在浙江省茶区,颇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浙江以生产绿茶为主,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60%。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浙江茶机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81年生产各种茶机9200台,占全国茶机生产计划的50.5%,对减轻茶粮争劳力的矛盾、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茶叶品质起了很大的作用。制茶机器绝大部份都要有热能起作用,经测试,初制百斤干茶,要用柴300—400斤或  相似文献   

13.
长炒青茶叶中的烟焦味,是茶叶品质上的大忌,如何防止产生茶叶烟焦味,是广大茶农所孜孜以求的。长炒青的烟焦味,主要产生于初制过程中。一是茶叶被炒焦,及炒焦的茶叶未能分开加工、贮存,使其它茶叶被污染;二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茶叶逐渐变得干燥、疏松且富有孔隙,其内具吸收异味能力的稀疏类物质,一旦遇到环境中的烟焦气时,就会被茶叶吸收进来而污染为烟焦味。杜绝长炒青的烟焦味,关键在于杜绝产生烟焦气的污染源。据在乡村初制茶厂调查所得,茶叶被炒焦可成为污染源的,几乎在设有炉灶的初制工序中,都有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解决制茶燃料的新途径,改革制茶工艺,提高制茶质量,实现眉茶初制机械化与电器化。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与衢县机电厂的大力支持下,经三年来的反复设计与实验,获得了眉茶初制机械“电磁内热”炒茶试验成功。衢县科委于1979年7月23—24日召开“电磁内热”制茶科研成果初鉴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育、科研、工业、商业、五个山区农、商茶叶干部与具有小水电设备的山区产茶选点大队,共43人,浙江大学电机系郑光华教授等五同志专程莅临指导。  相似文献   

15.
茶叶品质主要取决于风味的优劣和生理活性物质含量高低,其商业价值也不是从营养角度来考虑的。后者主要取决于鲜叶,所以说风味调制是制茶的关键。茶叶风味表现在色、香、味品质三要素上,色是香和味的集中反映,制茶中多数工序都以色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超微茶粉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寿珍 《中国茶叶》2007,29(6):12-14
超微茶粉在我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它是用茶树鲜叶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超细颗粒的茶叶新型产品,颗粒300目。超微茶粉可作为速冲饮料直接饮用,也可用于茶道和加工各种茶叶食品,如茶冰淇淋、茶糖果、茶月饼、茶汤圆、茶豆腐、茶面包以及其他茶制食品。目前,超微茶粉主要有超微绿茶粉和超微红茶粉两种。  相似文献   

17.
茶叶色·香·味的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品质,除外形形态外,主要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任何茶叶的色、香、味,都有它们各自的物质基础,色、香、味不同,它们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不同。因此可以说,所谓茶叶品质,是茶叶中各种化学物质理化特性的综合反映。茶叶的种类很多,各有各的品质特征。无论哪一种茶类,其色、香、味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鲜叶原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茶工艺技术,使鲜叶内含物产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因此茶叶品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取决于制茶的科学性。只有好的鲜叶原料,才有可能制出好茶。而鲜叶的物质基础,与茶树品…  相似文献   

18.
在食品饮料工业中,茶叶制造可称为耗能大户,因此在煤灶工程设计中和探索如何改进制茶工艺时,应把节能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来考虑。在我国企业中,目前基础管理薄弱,在茶叶生产上更是“煤糊涂”“油糊涂”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从整体上看,注意了茶叶初制加工的总能耗(每100公斤茶耗煤指标250公斤),但对于不同季节,不同等级,不同机组,不同茶类的每一工序过程能耗数  相似文献   

19.
这篇建议,提供给浙江茶叶产销单位、茶叶工作者和有关主管部门作参考。建议如下: 一、继续发展茶叶产销,力争1990年产茶lO万吨以上,外销茶创一亿美元。二、进一步改革农村茶园管理和经营体制,组织茶农协作、生产联营,以加强茶园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三、调整、充实农村现有茶叶初制厂,进一步发展农村茶叶初精制联合厂,以提高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教导我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现制茶机械化,不仅可提高品质,节约燃料,而且可提高工效、节省劳力,解决粮茶劳力的矛盾,促进茶区农业的发展。茶叶初制厂各种机具,设备的合理配套,是实现制茶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