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使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真鲷仔鱼摄食珀发育的主要特征及器官发生的特点,论述了口腔内器官及咽腔内咽壁、鳃弓、齿与鳃耙的发育特点及其与食性转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内对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全长5~131mm仔、稚、幼鱼摄食器官、消化器官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并对其发育的组织学特点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关系以及鳃耙管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nch)消化道胚后发育(26~39期)的变化.结果表明,花背蟾蜍消化道结构逐渐发育完善,第26期,消化道各段具有黏膜层和肌肉层,已有黏膜下层的分化.从30期开始,胃和小肠黏膜下层出现空泡,37期以后空泡减少.在食道和直肠的黏膜下层也观察到空泡现象.另外,在...  相似文献   

7.
棉铃幼虫的消化道粗短,成虫的消化道细长,预蛹期消化道则收缩,蛹期则是幼虫消化系统解体,成虫消化系统形成的一个过渡期;成虫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在蛹期第5d形成。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蜜蜂胚后发育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安徽江淮地区,意大利蜜蜂胚后发育期:蜂王平均为15.28d(355-376h),工蜂平均为20.49d(477-498h),雄蜂平均为23.87d(560-583h);周年季节(春、夏、秋)不同,意大利蜜蜂三型蜂的胚后发育历期存在差异。意大利蜜蜂初生重蜂王平均为231.8mg109.3mg,雄蜂平均为189.5mg。意大利蜜蜂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外部形太怃明显差异;未封盖幼虫期和蛹期,复、腹节、螫针、绒毛的出现与变化是蛹期的重要特征;未封盖幼虫期与前蛹期虫体生长发育经过5次蜕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东北铁线莲的种胚后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铁线莲的种子种胚需要一个后熟过程,才具备发芽能力。完成后熟的铁线莲种子,已经分化出两片子叶、胚芽、胚轴及胚根。  相似文献   

11.
将144羽14日龄岭南黄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在各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CK)、0.2%、0.4%和0.6%的谷氨酰胺(glutamine,Gln),饲养试验分为14~28、29~42日龄2个阶段,测定其生长性能与养分利用率,并于42日龄进行屠宰,取样分析消化器官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岭南黄肉鸡日粮中添加0.2%Gln显著提高十二指肠黏膜厚度(P<0.05),对其他试验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4%Gln极显著提高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与空肠绒毛高度(P<0.01),显著降低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与增加空肠黏膜厚度(P<0.05),在14~28日龄极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与平均日增质量(P<0.01),显著降低料质量比(P<0.05),显著提高干物质与粗蛋白利用率(P<0.05),29~42日龄显著提高粗纤维利用率(P<0.05);添加0.6%Gln显著降低肌胃指数(P<0.05),在14~28日龄显著提高平均日增质量(P<0.05),29~42日龄显著增加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质量与干物质利用率(P<0.05),并显著下调料质量比(P<0.05).由此可知,在岭南黄肉鸡日粮中适量添加Gln能促进消化器官发育,并提高养分利用率与生长性能,尤以0.4%Gln的添加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添加剂对真鲷幼鱼生长和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体重为(22.18±1.44)g的真鲷Pagrosomus major幼鱼饲养于80 cm×40 cm×50 cm的水槽内(水温22±0.5 ℃),连续投喂含山楂、麦芽、当归等中草药的饲料2个月.试验中,中草药(粉剂和水煎剂)分别以1%、2%、3%(质量分数)的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试验结束时测定鱼体的增重并计算饵料系数,分3个阶段(每20 d为1个阶段)测定饲料总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幼鱼胃、肠道及肝脏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摄食添加中草药饲料的6组鱼生长速度均快于对照组,且粉剂和水煎剂中均以2%剂量组幼鱼的生长最佳,相对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9.43%和47.16%,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种剂型的2%剂量组均比对照组低0.10,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中草药添加剂对鱼胃、肠道及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的影响与对生长的影响相似,两种剂型的中草药处理组均在第2、3阶段与对照组之间出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且均以2%剂量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品种及日龄对绵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其主要消化器官质量的影响,为我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的利用和肥羔肉的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健康无病、60日龄断奶的小尾寒羊、滩羊、蒙古羊各40只,分别在80,120,160和200日龄,各品种随机选择10只羔羊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并测定胃、胰腺、肝脏和小肠的质量。【结果】绵羊品种与日龄对羔羊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品种羔羊体质量在80与120日龄间差异不明显(P>0.05),在120与160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在160与200日龄间,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滩羊则不显著(P>0.05)。3个绵羊品种相比,小尾寒羊的平均日增质量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最高,蒙古羊的均最低。日龄对各绵羊品种胃、肝、小肠质量增加影响显著(P<0.05),而对胰腺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120~160日龄是断奶羔羊快速生长阶段;小尾寒羊的生长性能优于滩羊和蒙古羊,宜作为肥羔生产的良种母本推广;羔羊胰腺的发育要早于胃、肝和小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饥饿对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形态和行为的影响,采用解剖和石蜡切片方法,对饥饿条件下哲罗鱼仔鱼消化系统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饥饿后仔鱼出现反应迟钝、游动缓慢和集群性降低等行为,并出现身体发黑、头大身瘦、肝脏体积减小、消化管长度增速减慢和消化管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等特点。食道黏膜层黏液细胞不断萎缩,最后出现破裂;胃腺结构严重破坏,胃肌纤维疏松呈网状。肠黏膜层破损,肠绒毛不整齐,个别地方出现萎缩、断裂,黏液细胞出现破裂。饥饿仔鱼肝组织较为疏松,最后细胞索被破坏,肝细胞间分界模糊,核仁萎缩或解体。分析认为,肝脏为仔鱼较重要的能量贮存器官,胃与肠的褶皱高度可作为哲罗鱼仔鱼营养状况的指示物;哲罗鱼仔鱼0~12 d为可存活摄食时间,0~8 d为最佳摄食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