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山区,位于北纬26°06’~26°46’,东经117°32’~118°06’。夏茂镇在沙县的西北部,大部份稻田分布在茂溪两岸的河谷地带。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9℃,年积温7100℃,年日照约1800小时,无霜期257~296天。人均耕地1.006亩,多数稻田分布在海拔185~300米之间,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农业发展区。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双季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1987~1989年在夏茂镇开展了万亩稻田单产过吨粮的协作攻关。 三年实施结果,面积均为1.1291万亩,1987年平均亩产919公斤,比1986年平均亩产853公斤,亩增66…  相似文献   

2.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3.
我县原来是个双季稻区,五十年代中期推广稻田冬种小麦。由于晚稻收刈迟,早稻插秧早,土质粘重,小麦单产低而不稳,1953—1969年平均每年播种6.7万亩,单产56公斤。经过不断探索小麦生长发育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逐步总结适应我县小麦生态条件的栽培技术,1970年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改变了小麦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无论播种面积或单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4—1988年平均每年播种14.1万亩,单产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的稻田面积约4000来万亩,双季稻面积约3000万亩。随着近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稻田面积和双季稻面积均有所下降;“七五”期间,国家计划要求粮食总产要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而大面积开发双季杂交稻(以下简称双杂)亩产过吨粮,是当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一、双亲亩产过吨粮的可行性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北纬24°40′-30°04′,属北温带。年平均气温16—18℃,日均温稳定通过10℃以上有220—260天,积温5000—5500℃,无霜期270—310天。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全年日照1200—1850…  相似文献   

5.
桃源县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近几年来,油菜面积、总产都有所发展。1986年实收油菜42.05万亩,总产2.2吨,比上年扩大18.90万亩,增加总产0.5万吨。1989年油菜面积达到57.96万亩,总产4.7万吨,单产81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桃源县油菜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发展稻田种植,稻田油菜已种到40多万亩,其中三熟制油菜约占80%。在油菜生产发展的同时,早稻生产也取得同步发展。1986—1988年,早稻平均单产为310.7公斤,比“六五”期间增加31.7公斤,增产11.4%.如何正确处理好油菜与早稻的季节矛盾、夺取粮油双  相似文献   

6.
我省早稻面积约2800万亩,在开发杂交早稻方面算是走在前列的,但面积还不很大,不上100万亩。我国长江流域早稻9000多万亩,加上两广,在一亿亩以上,杂交早稻占的比重就更小,本文就我县近年推广杂交早稻的效益,谈谈它在粮食增长中的地位. 一、杂交早稻增产潜力很大 1983年,中国农牧渔业部把杂交早稻列为全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为了摸索杂交早稻在我县的应用,我们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当年试种1001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比全县早稻单产水平高115.5公斤,增长32.9%。1984年全县扩大种植2.22万亩,占全县早稻面积5%,验收和调查情况表明:无论在平原还…  相似文献   

7.
地处湘南的祁阳县,1987年种植了稻田春玉米5112.48亩,玉米总产2290吨,亩平447.92公斤。其中亩产过500公斤的1055亩,占玉米面积的20.6%。现将稻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南郑县处地北纬33°,海拔500~800米,≥10°的活动积温4612~4250℃,以稻麦、稻油两熟制为主,稻田面积32万亩左右,其中杂交水稻25万多亩。 为了提高稻田生产力,增肥改士,增加农户经济收入,1988年进行了稻田套平菇试验。 试验在两个点(草堰齐力及县站试验基地)进行,使用佛  相似文献   

9.
汕优2号     
汕优2号(珍汕97A/IR24)由江西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育成。1976~1977年,在全国杂交水稻联试中平均亩产421.6kg。作早稻全生育期130~140天,一般单产450~550kg作双季稻生育期为125~130天。亩产500kg左右。在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普遍种植,成为更换南优系统的主要组合之一。在各省较长时间大面积种植,其生育特点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稻瘟病、耐高低温能力较强,不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分蘖力强,成穗率高。1982年种植面积为2250万亩,1985年发展到4485万亩。同时…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月10日,农业部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会议提出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具体目标是做到稳中有进——"稳"就是稳住面积,力争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500万亩、油菜面积增加500万亩;"进"就是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9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带动亩均效益增加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史湘玉 《作物研究》1991,5(1):38-38
稻菌套种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生长期间稻田特有的生态条件适于某些食用菌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运用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水稻、食用菌两者的栽培技术进行综合优化。1989年,经不同自然条件下7个点4.5亩双季稻试验,平均亩产稻谷928.0公斤,平均亩产鲜菇1313.5公斤,鲜耳平均亩产930.0公斤,食用菌亩平纯收入  相似文献   

12.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13.
花生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分布于亚、非两洲,亚洲种植面积最大,约占60%,非洲约占32%,美洲约占6%,欧洲和大洋洲总计不过2%。据资料统计,六十年代世界花生种植面积约2.55亿亩,单产约56.5公斤;七十年代约2.85亿亩,单产约61.5公斤;八十年代种植面积基本上维持原来的水平,但单产有了提高,为67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杂交粳稻的迅速推广,1984年我镇5.万亩水稻实现杂交化,平均亩产623.5公斤,跃为全市水稻单产之冠;制种面积2.2万亩,平均亩产297.6公斤,保证了镇内用种并支援了省内外用种单位。 一、现有组合亲本的主要特性 我地推广的杂交组合主要是黎优57和秀优57。恢复系C57全生育期170天  相似文献   

15.
我市杂交中籼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到310万亩左右,占水稻面积49.0%,总产15.73亿公斤,占水稻总产的53.2%,单产507.5公斤,比常规中籼单产高11.2%。为了进一步挖掘杂交中籼的增产潜力,我们在试验研究和总结高产攻关田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了以利用优势分蘖为主要内容的大苗栽培技术。近三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中籼利用大苗栽培技术,由于播期适当提早,可以使生育期延长,移栽时群体基数较大,栽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高光效群体,其抽穗灌浆期又正处于较佳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同时,由于把分蘖利用的界限适当提前,不仅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17.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红麻主产县市之一。常年红麻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但近年来面积有所下降),单产一直在200公斤(熟麻,下同)上下徘徊。如1980~1997年全市种植红麻总面积为83.19万亩,总产169324吨,平均单产203.54公斤。为扭...  相似文献   

1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66团是伊犁垦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团场1953年建场,1954年开始种稻,现有耕地10.05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左右。由于地多人少,66团自1984年始普及推广机械旱直播技术,1986年单产进入中产阶段,1989年全团水稻单产突破500公斤大关,1991年全团1.5万亩水稻单产达到5872公斤,1995年团场遭受近30年不遇旱灾,2万亩水稻单产仍达525公斤。总结几年经验,主要体会是:1建立高标准条田1.1按地形条件、机械作业和灌溉系统要求改建条田。改建后的条田长SOO~1000m,宽200~300m,面积2O0~300亩。格田按条田垂直方向布…  相似文献   

19.
莆豆8008在双季稻区田埂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陈华塔(福建省大田县科技中心,366100)福建省田埂豆栽培历史悠久,有中稻、单季晚稻等田埂豆,常年种植面积40多万亩,产量每公斤种子可收获大豆20~30公斤。1990年大田县用莆豆8008新品种在双季早稻...  相似文献   

20.
绥宁县为了打破杂交中稻单产徘徊局面,近几年在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和策略上作了进一步探讨,制定出了1987年的杂交中稻高产配套技术方案,有效地指导了大面积生产。1987年杂交中稻面积22.98万亩,占中稻面积的86.7%,单产达到了522公斤,总产1.2亿公斤。这个县在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和策略上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