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文章采用翔实的数据对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三种不同造林方式的保存状况和成林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人工造林成林效果最佳,其次是封山育林,最后是飞播造林。  相似文献   

2.
种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飞播造林首先从种子发芽开始,继之出苗进入幼苗时期,进而长成幼树郁闭成林,从而完成飞播人工更新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种苗是否具有适应飞播造林的特性,是影响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飞播造林成功的树种,均有适应飞播造林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而不同的树种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不同,播后出苗、成苗效果则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圣山、页峪脑飞播造林成林效果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洛南县大圣山、页峪脑播区飞播造林效果,对两个播区的成林效果、效益进行了分析,以利指导飞播造林工作。  相似文献   

4.
飞机播种造林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省劳力、效果好的特点,它是快速实现荒山绿化,调节生态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飞播造林效果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要保证飞播造林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研究各种自然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影响的规律,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飞播造林的各项技术措施。本文主要从植被条件对飞播造林出苗效果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1 不同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出苗效果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植被盖度的大小对飞播造林的出苗情况有很大的影响。从总的来看,植被盖度超过0.8时,出苗效果就差,有苗样方也少,仅达50%,平均每样…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飞播出苗效果,本文通过从飞播树种林学特性、播期、播种量、立地条件四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论述了它们对飞播出苗效果的影响,阐明了提高飞播出苗效果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大力推广飞播造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飞播造林林分抚育间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主要飞播造林树种之一,我省有大面积马尾松飞播林分,进行马尾松飞播林不同密度林分间伐始期、间伐强度、间隔期、抚育间伐综合效果定位试验研究,选择最优间伐方案用于生产实践,使马尾松飞播林速生、丰产、优质,是本试验的基本目的。本文根据马尾松飞播林3个试验区,27个固定样地,5年的观测数据,对马尾松飞播林间伐起始期、间伐强度、间隔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飞播林宜在飞播后8年进行第一次间伐;不同间伐强度与直径生长、单株材积生长呈正相关。林分密度与直径生长,单株材积生长呈负相关;与林分材积增长呈正相关;间伐间隔期以3年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商洛市飞播林地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对飞播造林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分别都会对飞播成苗面积比例和成苗地幼苗密度造成影响,植被盖度0.3~0.7,沙壤土和阴坡地的飞播造林成苗效果最好,它们二者在植被盖度为0.3~0.7时,分别是28.28%和2175株·hm-2,在沙壤土分别是32.6%和2631株·hm-2,阴坡地分别是38.5%和2 424株·hm-2;为取得最好的飞播效果,应选择一定的植被盖度范围、土壤类型和坡向。  相似文献   

8.
<正> 1988年7月下旬,我们按照《河南省飞播造林工作细则》要求,在中站区龙洞乡的桑园、赵庄两个行政村开展了油松飞播造林作业。1989年4月初对播区进行了出苗调查。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桑赵播区是我市自1984年开展飞播工作以来飞播效果最好的播区之一。现仅对该播区种子在不同植被盖度、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出苗情况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探索自然规律,为今后油松飞播造林在播区选择、植被处理和补植补播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太行山中段土石山的飞播造林试验,对油松飞播造林的播区选择、播期的确定以及不同坡向、坡度,不同土层厚度和植被状况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调查总结。油松飞播造林有苗面积占到有效面积的66.8%超过部颁优级飞播造林40%的标准,亩均保存幼苗186.8%株。每造成1亩林,较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成本降低1.72元和8.87元,取得造林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省工省力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10 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 10 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 2,保存11.7hm 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为3% ~10% ,地下水埋深0.5~10m ,沙丘高度< 15m ,沙丘密度< 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降水量丰富的地区,不经处理的油松种子飞播效果尚好,但在干旱地区或少雨年分,就势必影响飞播效果,特别是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就更是如此。为探索降水偏少、生长期短的地区提高飞播效果的途径,我们用经过催芽的油松种子做了飞播模拟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科右中旗是从1984年开始进行飞播造林的,每年飞播1万亩,到1987年已飞播4万亩。第一年飞播造林是全部失败了,1985年飞播也只有30%的成活率。而1986、1987两年的飞播都成功了。笔者每次飞播造林工作都参加了,并根据几年的飞播实践,试想探讨这一地区飞播造林效果与今后改进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播区、树种、播期三个方面论述了飞播造林的可行性。对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四类地区飞播效果做了比较。对马尾松、云南松、油松、踏郎、沙打旺等5个有代表性的飞播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成苗规律进行了分析。按各地水热条件不同,把播期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后用20多年来飞播成就的实例说明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 多年实践表明,评价飞播造林的成效,不仅仅看其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还要看其以后的生长和成林的可能性,因此,研究油松幼苗在播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和成林过程,对正确选择播区、全面评价飞播造林效果以及合理经营飞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是在延安地区宜川县的甘义沟播区(1976年飞播)、圪背岭播区(1977年飞播)和木头沟播区(1978年飞播)进行的。这三个播区均属黄龙山余脉,海拔高900-  相似文献   

15.
低山区飞播造林最佳季节选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洛南县春、秋两季不同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及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油松、侧柏飞播造林成苗数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飞播造林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明显高于春季飞播造林,因此,秋季是低山区飞播造林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16.
宜川县自1976年以来共飞播造林23万余亩,多处于天然次生林区。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次生林区飞播效果,掌握其生长规律,并为确定飞播幼林的抚育措施提供依据,进行了飞播幼林的抽样调查。一、播区概况飞播造林区主要分布在县西部林区,甘义沟、圪背岭、椿树沟、海洲原一带。播区特点是梢林面积大,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为640毫米,交通方便,人口稀少。飞播造林面积累计达23万余亩,其中有效面积占89.1%。有林地、灌木林地占75%。二、调查方法调查依飞播年限,按照荒山、疏林、密林不同立地条件采取随机抽样设点的方法进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开展飞播造林较早的省份之一,飞播造林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发展历程。本文在详实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河南省开展飞播造林的技术实践过程,论述了飞播造林成功的主要技术措施,指出了目前我省飞播造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开展飞播造林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国外流沙地飞播固沙的研究概况苏联第一次飞播于1931年秋,在达格斯坦自治共和国境内乌拉兹克尔的流沙地,播种梭梭和巨野麦。其效果正如M.彼得洛夫所总结的(1950),认为中亚细亚南部条件不同的沙漠地区的飞机播种的经验证明,在地下水位浅的半植被沙地上,效果最好;在植物生长条件较坏的沙漠深处,尤其是在裸露的新月形沙丘地上,由于种子常被吹到凹地去,幼苗易遭受沙暴和沙埋,因此飞播效果最差。为了提高飞播效果,必须预先在播种区的丘间低地上设置行列式或格状机械沙障。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的飞播造林,始于五十年代中期。目前飞播范围已扩展到二十四个省、区的五百多个县。飞播面积达2.1亿亩,保存约0.7亿亩,其规模、效果、速度等均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的飞播效果还不理想,尚有一些飞播技术需进一步研究改进。其中,在适地适树前题下,如何选择适宜的播种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飞播造(营)林成效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陕西省1958~2004年间累计41个年度飞播成效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了陕西省飞播成效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内在动因。表明陕西省各地理区域飞播目标不同,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试验、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技术实践证明了飞播技术的可行。不同时期飞播成效存在差异,1969~1979年和1980~1993年两个时间区段陕西省飞播成效面积率分别为47.3%和52.5%,1994~2000年和2001~2004年两个时间区段飞播成效分别为29.0%和33.2%,1994年飞播成效出现了台阶式的下降,幅度达到20个百分点上下。各地域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幅度有别,但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飞播发展中不同的驱动力,在飞播成效上均得到了充分的响应,注重技术和成效是飞播未来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