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实验,分析了木霉菌和北虫草废弃培养基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的增产效果、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盆栽小白菜的产量,且随着施肥量增加,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15 t·hm-2的常量生物有机肥将产量提高了85.06%.小白菜产量在常量生物有机肥处理下比等氮量化肥处理显著低了32.03%,而比常量牛粪处理高了49.07%.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木霉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常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等氮量化肥处理,高于或相当于常量牛粪处理;土壤木霉菌、细菌、真菌数量高于等氮量化肥和常量牛粪处理;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高于等氮量化肥处理,相当于常量牛粪处理,过氧化氢酶则比两个处理都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木霉菌、细菌、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由木霉菌和北虫草废弃培养基堆肥制备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小白菜产量和土壤质量,是一种具有良好效果的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以10年生骏枣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骏枣园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呼吸速率、容重和p H值以及骏枣果实品质和叶果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增加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提升的效应明显高于化肥。土壤呼吸速率也随着复混肥施用量的增加缓慢增高,T12(有机肥:8 kg·株~(-1);N:450 g·株~(-1);P:300 g·株~(-1);K:300 g·株~(-1))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其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03±0.02、2.24±0.02μmol·m~(-2)·s~(-1),比对照分别高71.0%、86.2%。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中T4(有机肥:8 kg·株~(-1);N:150 g·株~(-1);P:100 g·株~(-1);K:100g·株~(-1))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为1.36±0.02 g·cm~(-3),比对照低0.11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着化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碱性土壤的p H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化肥增施对碱性土壤p H值的影响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对骏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果实Vc含量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各施肥处理的果实Vc含量均显著高于CK。骏枣叶果比随着复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各处理中T3与T5和T6,T4与T7,T8与T9和T1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总之,合理配比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施入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黄瓜根际土壤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生育时期施入复合微生态制剂的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对照相比,在花期施入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使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增加27.9%和20.6%,而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减少64.5%和66.7%;可使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30.8%、190.5%、123.5%,差异均显著.黄瓜不同生育时期施入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过氧化氢酶作用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在花期施入复合微生态制剂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及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秸秆量焚烧后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中,5 cm以下影响较小.焚烧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10.72% ~ 17.08%,真菌数量下降43.68% ~ 74.43%,放线菌数量下降49.32% ~ 74.83%,细菌数量下降58.93% ~ 81.44%.同时还造成下茬玉米产量下降7.04%~ 20.63%,地上生物量下降9.23%~18.76%.(2)秸秆焚烧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哈茨木霉菌对水稻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钵盘育苗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在调节水稻苗床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能有效调节水稻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哈茨木霉菌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播种28天后,哈茨木霉菌接种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0.70%和48.56%,而真菌数量较对照减少16.15%,并且哈茨木霉菌数量较刚播种时增加了138.46%;哈茨木霉菌也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55%、18.31%和49.61%。研究表明,哈茨木霉菌具有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菌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拱棚西瓜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宁夏半干旱农区地力薄弱、西瓜连作土壤障碍等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菌肥配施对拱棚西瓜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菌肥有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显著降低土壤p H值,尤其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和豆饼粉配施菌肥使表层土壤的p H比CK分别下降5.66%~9.45%和2.24%~2.54%。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相应提高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表层土壤中养分平均增幅为有机质84.98%,碱解氮68.05%,速效磷586.11%和速效钾80.11%。施用有机肥和菌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的表层土壤分别提高了180.00%~220.00%、467.80~703.39%、190.91~245.45%和18.46%~21.80%,豆饼粉配施菌肥分别提高90.00%~150.00%、154.24%~174.58%、0.00%~163.64%和19.30%~20.97%。有机肥配施菌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生物有机肥配施菌肥和豆饼粉配施菌肥的表层土壤细菌数量增幅分别为303.92%~339.23%和135.29%~203.92%,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5.00%~270.00%和30.00%~92.50%,真菌降幅分别为54.12%~56.47%和44.71%~45.88%。通过比较,各施肥处理以生物有机肥配施解淀粉芽孢杆菌为改良培肥瓜田土壤的最优配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细菌和真菌数量随林龄增大不断增加;放线菌数量在流沙地(CK)、7~23a生林地这一时期内随着林龄增大显著增加,23a生林地达到最大值,31 a生林地出现明显回落.三大微生物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沙丘部位的分布表现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在流沙地上栽植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量化肥长期施用对马铃薯田土壤造成的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利用根际益生菌(PGPR)制成生物有机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对照,CK)以及分别施化肥(CF)、普通有机肥(OF)和5种生物有机肥(BOF1,BOF2,BOF3,BOF4和BOF5)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成熟期,5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比CF及OF高52%和37%,微生物量碳比CF和OF处理平均增加了30%,其中以BOF3效果最明显,比其它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增加达3%~7%和2%~7%;且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相比CF和OF,5种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增幅为11%~114%;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265%和224%,块茎产量分别增加了16%和21%,根系活力和块茎产量的提高也以BOF3效果最明显,其根系活力比BOF5高出166%,其块茎产量比其它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增幅为5%~9%。说明生物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马铃薯的根际环境,进而提高了马铃薯的根系活力,增加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9.
在花棒林内,对不同林龄(5a、10a、20a)、不同深度的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明显差异:在数量方面细菌占绝对优势(52.92%),放线菌次之(33.33%),真菌最少(13.75%)。在种类方面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大于非根际。不同深度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变化为:细菌为0~10cm>20~30cm>10~20cm>30~40cm;真菌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放线菌为0~10cm>30~40cm>10~20cm>20~30cm。随着林龄的增加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呈上升趋势;放线菌表现为5a和10a大致相当,20a最少。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3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固定部分根区灌溉(FPRI)和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并不随有机肥比例的增加一直递增。在相同灌溉方式下,以60%化肥 40%有机肥(F3)施肥处理效果较好,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3个时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其他施肥处理高。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APRI和FPRI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高于CI处理。与CI相比,FPRI和APRI分别平均节水14.7%和16.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平均提高了20.0%和10.4%。这表明根区局部灌溉能创造良好的土壤生物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节约灌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水热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连续监测东北典型黑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下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黑土水热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水分含量,其中免耕在0~20 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最高值分别比少耕(RT)和传统(CT)高3%~10%,尤其是可提高作物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0~1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RT土壤温度均高于NTS和CT,其中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平均最高值较NTS和CT分别高3.04℃和5.27℃。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热动态表明,少耕是我国东北旱作黑土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棉粕腐植酸肥对土壤团聚体、酶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小麦新春38号作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等养分复合肥和等养分棉粕腐植酸复合肥,研究了棉粕开发的腐植酸水溶性肥料对土壤团聚体、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腐植酸肥处理使土壤团聚体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有显著转移;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对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显著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能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37.27%、速效磷42.24%、速效钾37.02%,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5.55%、速效磷提高61.52%、速效钾提高57.36%。与等养分复合肥处理相比,腐植酸肥处理使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均有转移;前期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后期提高壤脲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提高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可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5.92%、速效磷8.8%、速效钾4.29%,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9%、速效磷提高15.39%、速效钾提高8%。  相似文献   

13.
The adsorption of diuron and isoproturon by a clay loam soil at 35% (3-16 kPa) and 62% (1 kPa)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glass microfibre filters capable of sampling soil solution for herbicide analysis. Adsorption was rapid, with 40–80% of the final (24 h) sorption being achieved within 2 min. These equilibria were achieved more rapidly for diuron, which was also the more highly adsorbed. Adsorption of both herbicides was favoured by low soil moisture initially, but was enhanced by higher soil moistures at sorption times greater than 30 min. However, increasing the soil moisture from 31% (10 kPa) to 62% (1 kPa)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final soil sorption capacity. Regarding the water status in the soil, it is thought that adsorption took place in small pores (<3 μm). Herbicides diffused rapidly into small pores and adsorption by wet soil was delayed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bout 30 min).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保水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塿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田间试验于2011年开始,设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对照,不施生物炭(B0);5 t·hm-2(B5);10 t·hm-2(B10);20 t·hm-2(B20)。在2017年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水分累积蒸发量等。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且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各指标变化幅度也增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容重减少了8.28%,毛管孔隙度增加了20.17%,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2.17%和14.86%;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9.00%,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了11.34%和9.61%;生物炭还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B10和B20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比B0处理减少了7.45%和10.18%。结合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是其促进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原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影响土壤毛管持水量的主要因子为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而毛管孔隙度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解释了绝大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生物炭施用可以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塿土持水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农田耕种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连续耕种5、10、15、20、30年农田土壤的4种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出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灌溉、耕作、施肥等人类生产活动改变了酶在各土层间的活性格局。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年限的增加总体趋势增加,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变化类似,一致表现出"N"形的变化趋势,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呈现"M"形的相似变化...  相似文献   

16.
滑带土的显微结构分析对揭示滑面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原状土与滑带土中的黄土及红黏土进行了SEM和CT试验,探讨了原状土与滑带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原状土与滑带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滑带黄土颗粒的平均体积小于原状黄土,而滑带黄土的孔隙比大于原状黄土,并且占主导比例的粒径和孔隙直径的范围比原状黄土更广;滑带黄土相较于原状黄土,其颗粒和孔隙均表现出占主导比例的中间颗粒和孔隙减少,占非主导地位的颗粒和孔隙比例增大;在滑带土交界面附近黄土一侧孔隙发育更高,而红黏土一侧裂隙发育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种间不同的根部隔离处理对线辣椒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有效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栽培的线辣椒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单作栽培。与膜隔处理相比,网隔与无隔处理的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有提高,其中以网隔处理最高。各处理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但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网隔处理中尼龙网减缓了玉米根系对线辣椒根系营养的直接竞争,同时玉米根系根际效应使其根际、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主要因子,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与有效钾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的褐土为研究对象,对连续17年免耕、12年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长期免耕对褐土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7年免耕和12年免耕土壤(0~20 cm)有机质分别比传统耕作处理土壤提高35.7%、26.7%,达极显著差异水平;②17年免耕处理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碱积盐成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田试验结合玉米室内模拟盆栽,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大兴墩村的盐碱土在施用硫磺、石膏、有机肥、PAM等不同改良剂后,土壤水分及相关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4种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随之增加,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与水分利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盐碱土的改良;(2)硫磺的最佳用量在675~900 kg/hm2之间;(3)就4种改良剂综合而言,PAM表现出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