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生物炭与氮肥减量对氮高效玉米田土壤养分的作用效果,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减量施用为主区,品种为副区,主处理为C1(CK,纯N 300 kg/hm2)、C2(生物炭3 000 kg/hm2+纯N 300 kg/hm2)、C3(生物炭3 000 kg/hm2+纯N 255 kg/hm2)、C4(生物炭3 000 kg/hm2+纯N 210 kg/hm2)、C5(生物炭3 000 kg/hm2+纯N 165 kg/hm2),副处理为氮高效品种郑单958(ZD)和氮低效品种农华101(NH)。结果表明,生物炭结合氮肥减量有利于降低土壤pH值,提高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积累量,各养分含量在土层间存在差异,且氮高效玉米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氮低效玉米土壤。其中,C3处理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提高3.57%,C2、C4、C5全氮含量提高4.42%、4.42%、8.85%,C2、C3全磷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物炭对烟草土壤化学性质及真菌群落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烟草连作土壤状况,为土壤改良及消减烟草连作障碍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分别施用5、15、25 t/hm2生物炭,并以不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生物炭的不同施用量对烟草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全钾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加生物炭后显著增加了土壤交换性钙的含量。同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真菌群落多样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用5 t/hm2生物炭处理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OTU Richness和Shannon指数受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最大,交换性钙含量与真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此外,在不同生物炭的施用量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及组装过程差异显著。低施用量生物炭增强了土壤真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低施用量的生物炭处理真菌网络结构比高施用量的生物炭处理真菌网络结构更稳定。施用适宜量(5 t/hm2)的生物炭在促进烟草连作土壤真菌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施加生...  相似文献   

3.
以品种C111为试材,选择2、6、11和14年4种连作年限的土壤,采用0(C1)、20(C2)和40 t/hm2(C3)共3个浓度生物炭处理,在苗期(D1)、蕾期(D2)、花铃期(D3)和吐絮期(D4)测定了不同处理对棉花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1处理相比,C2和C3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光合能力(Pm)、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RUBP最大再生速率(RUBPmax)、叶绿素含量和子棉产量(P0.05),并且40 t/hm-2生物炭处理(C3)显著高于20 t/hm2(C2)处理;不同连作年限生物炭处理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作年限长时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添加生物炭处理可以降低蒸腾速率(E),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水氮配比对新疆阿拉尔地区棉花花铃期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棉花花铃期不同灌水量、氮肥运筹模式的田间试验(N0:0 kg/hm2;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W1:3 600 m3/hm2;W2:4 200 m3/hm2;W3:5 400 m3/hm2),分别测定土壤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棉花产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得到棉花种植期最优施肥量和灌水投入量。结果显示:N240、N360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根层硝态氮含量;施肥处理下,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会呈现短期上升趋势,之后又降低至灌溉前水平;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肥料用量的42%,总灌水量的57%,棉花产量可达到6 648.05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  相似文献   

5.
针对镉(Cd)、铅(Pb)复合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重金属超标问题,以Cd、Pb复合污染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Cd、Pb低积累小麦品种‘济麦22’,探究杏核生物炭单独施用以及与叶面调理剂(ZnSO4、MgSO4、氨基酸复合菌剂)联合施用对Cd、Pb复合污染麦田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炭单独施用修复效果有限,单施生物炭处理根际土有效态Cd、Pb含量占总量的比值与对照(CK)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添加10 t/hm2生物炭(C2)处理效果优于5 t/hm2(C1)处理,10 t/hm2生物炭+叶面喷施调理剂联施与单施生物炭相比,各处理根际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占总量的比值差异不显著,对Cd而言,只有生物炭+氨基酸复合菌剂处理(C2+A)小麦籽粒Cd降低22.56%(P>0.05),对于Pb而言,生物炭+ZnSO4处理(C2+Zn)和C2+A处理小麦籽粒Pb含量分别降低27.36%和28.06%(P<0.05),Pb含量可降至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限值以下(0.2 mg/kg,GB 2762—2017),生物炭+MgSO...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露地菜田长期施入有机肥、磷肥情况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土壤净固碳量的演变特征,探讨外源碳物质输入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利用潮褐土 18 年的(2003—2020)露地蔬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M0,0;M1,75 t/hm2;M2,150 t/hm2)和磷肥(P0,0;P1,180 kg/hm2;P2,360 kg/hm2)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胡敏酸、富里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耕种 18 年,不施肥处理土壤的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质年均降低 0.09 g/kg,腐殖酸及其组分年均降低 0.06 g/kg(0.02、0.02 g/kg);(2)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随施肥年限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3)长期单施有机肥(P0M1、P0M2)、有机肥磷肥配施(P1M1、P1M2、P2M1 和 P2M2)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6.9% ~ 78.6%、...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试验分析灌溉方式和生物炭对花生根系、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便确定花生种植的最佳灌溉方式以及生物炭最佳用量。以河南省南阳市试验站为主要试验区,选择小白沙1016花生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主区和副区,其中主区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沟灌(A)、滴灌(B)、膜下滴灌(C),副区设置4种生物炭用量水平,即0 t/hm2(a)、10 t/hm2(b)、20 t/hm2(c)、40 t/hm2(d)。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方式相比,在膜下滴灌方式下使用生物炭10 t/hm2,可以优化花生根系形态,增强土壤中磷含量以及植株磷素积累量,使花生产量得到提升。因此,膜下滴灌方式结合生物炭10 t/hm2处理方式为最佳,对花生根系、磷素利用以及产量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15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对芝麻田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芝麻田的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间表现为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对芝麻田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芝麻田的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间表现为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15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15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对照,生物炭+肥料深施能够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土壤酶活性。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对照,生物炭+肥料深施能够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土壤酶活性。6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能够显著提高芝麻的产量,分别比对照、15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能够显著提高芝麻的产量,分别比对照、15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3000 kg/hm2生物炭+肥料深施提高63.50%、43.27%、28.58%。  相似文献   

9.
以嫁接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通过在栽培基质中添加0(CK)、10、15、20、25及30 t/hm2的生物炭,探究生物炭对黄瓜根际土壤真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BT3(20 t/hm2)处理的AWCD值最大,为1.89;BT5(30 t/hm2)处理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为3.5;BT1(10 t/hm2)可显著提高真菌在科分类水平的丰富度。在土壤中添加一定量(10、20、30 t/hm2)的生物炭后,不仅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代谢能力,而且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同时还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5 kg·hm-2,30%基施,其余随水滴施,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管理。【结果】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3个土层土壤胡敏酸含量,随着连作年限增加, 胡敏酸含量逐渐升高,20-40 cm土层土壤胡敏酸积累幅度最大,连作30 a棉田土壤胡敏酸含量比连作5、10、15、20和25 a分别增加139.90%、86.68%、93.33%、58.60%和22.86%;秸秆还田长期连作棉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保持稳定不变, 分别维持在(2.79±0.19)、(2.56±0.10)和(1.77±0.15)g·kg-1的水平上,而且0-20 cm和20-40 cm土层富里酸含量明显大于40-60 cm土层。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地增加长期连作棉田各个土层胡敏素含量,胡敏素含量0-20>20-40>40-60 cm土层。秸秆还田不同连作年限CHA/CFA值均大于1,PQ值均大于0.5,且随着年限增加而增大,连作5 a最小,连作30 a最大,0-20、20-40和40-60cm土层连作30年CHA/CFA比连作5 a分别增加120.04%、116.39%和112.91%,PQ值连作30 a比连作5 a分别增加37.15%、36.44%和36.81%。【结论】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含量,增加富里酸含量并使之处于稳定水平上,还能够显著地提高 CHA/CFA和PQ值,使土壤腐殖质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1.
施氮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施氮量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膜下滴灌棉花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新陆早52号为材料,设N0(不施氮)、N150(150 kg/hm2)、N250(250 kg/hm2)、N350(350 kg/hm2)、N450(450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膜下滴灌棉花的氮肥运行规律及最佳氮肥施用量。【结果】 不同氮肥处理地上部生物累积量进符合Logistic 曲线模型Y=a/(1+b×exp(-k×t)),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在71~77 d,进入快速积累期在56~60 d。2试验年各处理LAI表现为N450>N350>N250>N150 >N0,最大可达4.51~4.81。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变化表现为随土层深入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现蕾阶和铃期消耗土壤硝态氮较多。产量、肥利用率、氮肥贡献率2试验年N350最大,分别在为7 477.5和7 731.7 kg/hm2,40.32%、43.24%,56.09%、57.02%。【结论】 N350(35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施氮量在327.70~340.67 kg/hm2的阈值范围内,有利于棉花形成高产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呼吸及玉米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T1(2 000 kg/hm2)、T2(7 000 kg/hm2)和T3(12 000 kg/hm2),以不施用生物炭为对照(CK),研究施用生物炭对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含水率、养分含量、pH值以及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下2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361.4 mg/(m2·h),较CK增加182.7%。施用生物炭有利于提高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以T2和T3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分别较CK增加14.8%和17.3%。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以T3处理最优,其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2年平均值分别较CK提高31.5%、29.3%、47.8%、59.8%。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土壤pH值逐渐升高,T3处理2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探讨不施生物炭(CK)、施生物炭10 t/hm2(T1)、施生物炭15 t/hm2(T2)、施生物炭20 t/hm2(T3)和施生物炭25 t/hm2(T4)处理,一次性施加5年后夏玉米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并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13.68%~25.43%、3.50%~9.79%;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较CK增加4.08%~11.47%;不同程度增加了2.000 mm以上、>1.000~2.000 mm、>0.500~1.0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了0.250 mm以上的湿筛团聚体比例,增幅为19.49%~56.27%;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8.87%~32.06%、3.45%~20.56%、5.53%~14.85%;但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不大,与CK差异不显著。最终T1、T2、T3、T4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分别较CK增加8.8...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 t/hm2生物炭;(3)112.5 t/hm2生物炭;(4)225.0 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控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发生和流行,探究有效控制白菜根肿病的绿色防控措施。【方法】选取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白菜根肿病较为严重的蔬菜基地为试验地,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配合施用,开展田间试验,通过设置对照(CK)、生物炭30 t/hm2(BC)、哈茨木霉15 kg/hm2(HZ)、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SE)、生物炭30 t/hm2+哈茨木霉15 kg/hm2(BH)、生物炭+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BS)、哈茨木霉15 kg/hm2+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HS)、生物炭30 t/hm2+哈茨木霉15 kg/hm2+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BHS)8个试验处理,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微生物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白菜产量的影响以及根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生物炭配施微生物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白菜的促...  相似文献   

16.
为讨论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连作年限的关系,选取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5、10、15、20和30年连作的棉田作为研究样地,分析棉花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C质量分数、N∶P的平均值±标准差在叶片中最高((422.3±20.6)g/kg;11.4±4.6),N和P质量分数在棉籽中最高((38.1±11.8)g/kg;(14.4±5.0)g/kg),C与N、C与P质量比在纤维中最高(193.0±44.2;1 008.4±305.4);棉花各器官C、N和P随连作年限延长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与N、C与P、N与P质量比无统一变化规律。2)棉花各器官C、N和P及计量比的变异性表现为N∶PPC∶PC∶NNC;整体变异来源分析表明不同器官间对棉花C、N和P质量分数,C与N、C与P和N与P质量比变化的贡献大于连作年限间差异。3)棉花产量随连作年限延长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在20年时最高,5年时最低;棉田土壤C和N质量分数,C∶N、C:P和棉花C均与棉花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棉花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连坐年限中存在差异性,受N、P元素共同限制,同时与产量具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黄萎病病害的关系,为棉秆的合理利用和防治棉花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棉秆移除(NPK)和棉秆还田(NPKS)为对照,采用常规分析和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棉秆移除基础上施用常量棉秆炭(22.50 t/hm2,NPKB1)和增量棉秆炭(45.00 t/hm2,NPKB2)条件下,新疆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理化性质和黄萎病病害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理化性质有显著相关性。经过2年的2%棉秆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真菌多样性。真菌NPKS和NPKB2处理OTU丰度分别显著降低了15.63%和46.25%(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1.81%和65.40%。不同用量棉秆炭对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数量的影响较大,但菌根真菌数量降低。NPKB2处理土壤中GibberellaFusariumVerticillium等病原真菌数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施用棉秆炭显著增加了棉花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氮的含量,而速效磷的含量则降低;对pH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电导率。RDA分析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影响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素。与NPK处理和NPKS处理相比,NPKB1处理增加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NPKB2处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下降不显著,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2%和15.0%。Verticillium数量与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棉秆炭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与NPK处理相比,增量棉秆炭Verticillium数量显著降低了63.83%。与NPK处理和NPKS处理相比,NPKB1处理增加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NPKB2处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下降不显著,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2%和15.0%。【结论】施用棉秆炭降低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减少了黄萎病病原菌数量,增加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虽然没有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但有缓解病害发病程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常规稻田土壤氮素环境风险较为严重,急需改善稻田土壤物理性状,降低氮素累积,减缓旱直播稻田土壤氮素迁移,提升旱直播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在旱直播条件下选用生物炭、腐殖酸调理剂,设计4个处理,即CK(对照)、BC(生物炭24 000 kg/hm2)、HA(腐殖酸1 500 kg/hm2)、BC+HA(生物炭12 000 kg/hm2+腐殖酸750 kg/hm2),研究旱直播稻田土壤物理性状、氮素吸收及迁移状况。结果表明,物理性状方面,BC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5.96%(P<0.05),提升土壤田间持水量10.93%,显著提升>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同时生物量与氮素吸收方面,BC处理能够获得最大总干物质量21 957.67 kg/hm2、稻谷干物质量7 949.17 kg/hm2及氮素吸收量169.42 kg/hm2;氮素迁移方面,BC+HA处理能够显著降低4个土层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复配施用L(石灰)、S(海泡石)和B(生物炭)3种钝化剂对玉米植株吸收积累土壤Cd、Pb的影响,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在云南省某矿区周边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复配施用的不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钝化剂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Pb的含量,其中L(0.6 t/hm2)+S(10.5 t/hm2)+S(10.5 t/hm2)+B(6 t/hm2)+B(6 t/hm2)处理对土壤Cd的钝化效率达46.9%, L(0.6 t/hm2)处理对土壤Cd的钝化效率达46.9%, L(0.6 t/hm2)+S(6 t/hm2)+S(6 t/hm2)+B(10.5 t/hm2)+B(10.5 t/hm2)处理对土壤Pb的钝化效率达26.8%;通过多元回归拟合分析,用钝化剂组合L+S+B的施用量预测的玉米籽粒中Cd含量最低,为0.0791 mg/kg,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因此, L+S+B是该矿区周边Cd、Pb污染农田修复效果最佳的钝化剂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生物炭肥对东川“红土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抗病性的影响,采用塘施和墒面撒施2种方式开展生物炭肥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播种前施用生物炭肥可显著减缓马铃薯种植后土壤pH的下降,加速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减缓土壤中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马铃薯茎粗和植株覆盖度,显著提高马铃薯抗晚疫病、青枯病和疮痂病能力,显著提高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均重、单株产量、产量。施用2 000 kg/hm2的生物炭肥,采收后pH降幅比CK减少76.12%,有机质降解率比CK提高34.29%,水解性氮含量降幅比CK少74.72%,速效钾增加量是CK的2.85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为51.18%,马铃薯产量为37.02 t/hm2;塘施1 000 kg/hm2的生物炭肥有效磷含量降幅比CK低20.41%,对青枯病和疮痂病的防效分别为60.38%和54.78%。由此可知,生物炭肥用量越高越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提高马铃薯抗晚疫病能力和产量;将生物炭肥塘施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抗青枯病和疮痂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