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水肥耦合为中心,马铃薯为供试材料,用5 因素5 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宁南山区供水肥时期、供水量、施氮量、施钾量和种植密度5 个因素对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①5 因素的作用顺序为:种植密度> 施氮量>施钾量> 补水量> 补水肥时期。②供水量与施氮量的关系中,低水低氮配合,产量很低;高水高氮配合,产量也仅在中产水平徘徊;试验条件下,600 kg/hm 2 与50 m m 水配合,产量高达19.051 t/hm 2.③在水肥状况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加大种植密度是增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日光温室滴灌辣椒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滴灌辣椒产量的水、氮、磷的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总产量(y3)与灌水量(x1)、施氮量(x2)、施磷量(x3)的水肥耦合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a)在本试验条件下,水、氮、磷各因素影响滴灌辣椒产量的顺序为灌水量〉施磷量〉施氮量;b)各因素交互作用,灌水量与施磷量及施磷量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较显著,尤以高水配以低磷,高氮配低磷时产量在所取水平范围内产量有最大值。通过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全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各因素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3.
为四川万源晒黄烟种植密度的选择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氮钾比例3个因素对晒黄烟田间生长、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株高和叶数的影响依次为施氮量种植密度氮钾比例,对茎围和节距的影响依次为氮钾比例施氮量种植密度,对叶长的影响依次为氮钾比例施氮量种植密度,对叶宽的影响依次为氮钾比例种植密度施氮量,对单叶重的影响依次为氮钾比例施氮量种植密度。施氮量对糖含量影响大,其次是总氮和氯,对烟碱和钾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氮钾比例对钾影响最大,其次是糖和氯,对烟碱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种植密度对钾和总糖含量影响相对较大,对还原糖、烟碱、总氮、氯含量影响较小。质量档次以施氮量12kg/667m~2、氮钾比例1∶3(磷水平始终为0.5)和种植密度1 345株/667m~2处理最好,施氮量14kg/667m~2、氮钾比例1∶3和种植密度1 100株/667m~2处理较好。四川省万源市晒黄烟适宜的施氮量为12~14kg/667m~2,氮钾比例为1∶3,种植密度为1 100~1 345株/667m~2,生产上可根据区域田块肥力水平和产量目标调整具体施氮量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穗期水肥耦合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416最优设计,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株高、叶绿素含量、产量等的影响,并通过计算机拟合建立穗期水肥耦合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水分含量和施氮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玉米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降低,而磷钾肥对以上指标影响不明显。通过模型解析和优化,各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应排序为水氮肥磷肥钾肥;各因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氮与钾、水分呈正效应;磷、钾与水分呈负效应;钾与水分呈正效应。本试验条件下,当产量大于7 t/hm~2时,最佳水肥措施为土壤水分含量66%~67%,施氮量144.67~158.00 kg/hm~2,施磷量66.97~75.02 kg/hm~2,施钾量101.65~112.83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究水、氮、磷和钾水肥耦合效应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早熟五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桶栽试验建立了大白菜产量与水、氮、磷、钾用量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因素效应及多因素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处理14(灌水量:70%W;施氮量:0.185 g/kg;施磷量:0.095 g/kg;施钾量:0.240 g/kg)单株产量最大,最大值为1.44 kg;处理9(灌水量:40%W;施氮量:0.185 g/kg;施磷量:0.095 g/kg;施钾量:0.240 g/kg)单株产量最小,最小值为0.26 kg。水、氮、磷、钾用量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灌水量(X1)施氮量(X2)施钾量(X4)施磷量(X3)。灌水量与氮、磷、钾用量间存在显著正耦合效应。【结论】水、氮、磷、钾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大白菜产量提高,合理搭配水、氮、磷、钾用量能显著提高大白菜产量。在桶栽试验条件下,灌水量为84.34%W,施氮量为0.307 g/kg,施磷量为0.115 g/kg,施钾量为0.286 g/kg时,理论单株产量最大,最大值为1.52 kg。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栽培密度对茄子新品种瑞丰3号产量的影响,为瑞丰3号紫长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种植密度和氮、钾、磷肥施用量与瑞丰3号紫长茄产量、利润及产投比的关系,并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4个因素对茄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说明氮肥和钾肥施用量是制约紫长茄产量的主导因素。【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其最佳栽培措施是:施氮量297.33kg/ha,施钾量371.44kg/ha,施磷量95.68kg/ha,种植密度36908株/ha,紫长茄最优产量为100937.7±13239.5kg/ha。  相似文献   

7.
利用集雨补灌技术,在陇中半干旱山区新修梯田地膜冬小麦上进行消以联供或随水追肥(氮)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相同供水量、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水肥联供时期或次数对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水肥联供可使产量提高28.9%,氮肥利用率提高12.0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1%,冬前供水施肥有明显效果。指出旱地地膜冬小麦在集雨补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作基肥的纯氮适宜用量为120~165k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测定小区鲜薯产量,对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条件下,栽插密度因素对京薯6号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施钾量和施氮量,施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栽插密度和施钾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广西南宁地区种植京薯6号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a,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 135 kg/ha、P2O5 45.0 kg/ha、K2O270 kg/ha.  相似文献   

9.
陈光蓉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05-106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油菜新品种万油25产量(Y)与播期(X1)、施氮量(X2)和密度(X3)间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因素对油菜产量影响的顺序是:施氮量〉密度〉播期;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180.00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9月8-14日;施纯氮量:17.179-20.632kg/667m^2;密度:7632-88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群体干物重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群体干物重、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的影响,其为密度〉播期〉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其中播期笔密度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播期与施氮量、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交互作用对群体干物竽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五因素对经济系数、收获指数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干物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经济系数间收获指数间无显著差异性。群体产量与群体干物重间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作物对钾的吸收受到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密度、氮和磷营养的供应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钾含量过高或施钾量过大,往往会导致钾的奢侈吸收.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了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不施钾条件下蓖麻钾吸收利用的特点及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钾吸收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20 kg · 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9.55 kg,云蓖泰国202在种植密度16 0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条件下获得的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11.16 kg.两个品种苗期钾吸收速率很低,蕾期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逐渐降低,云蓖泰国202在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钾吸收速率明显高于淄蓖5号.两个品种的整株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花序中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杆和叶片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鉴于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适量施用钾肥可进一步促进花序生长和籽粒灌浆,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2.
在地膜覆盖条件下,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玉米产量和效益的施氮量、施磷量、施氮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四项农艺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疆灰漠土上,施氮量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种植密度和施磷量,施氮期对肥料效益和产量有明显的作用。通过建立二元二次施肥、密度效应方程模型,最高经济施肥量氮为343.4kg/hm2,五氧化二磷121.5kg/hm2,氮磷比为1∶0.35,种植密度为78450株/hm2,氮肥施肥时期为60%底施,40%12叶追施或一次性底施,此时可达到最高经济产量14602.5kg/hm2,扣除施肥成本,每公顷玉米收入为11056.8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晋黍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M),施氮量为副区(N),设置4个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30万,60万,9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糜子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发现,单株粒质量的变化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说明单株粒质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断降低;氮积累量在不同器官中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不同,叶片氮积累量以开花期最大,茎氮积累量以抽穗期最大,穗氮积累量以成熟期最大;在密度为60万株/hm2和施氮量为150 kg/hm2互作下产量最高,为4 487.43 kg/hm2。说明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发挥其互作效应,从而提高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玉米免耕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在铁茬直播、化学除草等免耕条件下,种植密度、施氮量和追肥方式(拔节肥与孕穗肥之比)对玉米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没有互作效应。玉米高产组合方案是:6月15日前适期早播,种植密度5000~5500株/亩,施氮量为15kg/亩纯氮,拔节肥与孕穗肥之比为0.5∶0.5。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氮2因素,氮肥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水氮不同组合对水稻垦粳5号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同一时期同一施氮水平下,常规灌水的水稻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控水处理;同一时期同一灌水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常规灌水与控水处理均以施氮量2.204 g/盆(N3)各项指标最高。根据产量与施氮量拟合的产量效应方程为:常规灌水条件下,y=-56.922x~3+119.38x~2-43.094x+58.816,r~2=0.908 4;控水条件下,y=-38.162x~3+78.96x~2-23.452x+66.095,r~2=0.974 0。常规灌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185 g/盆,产量为80.67 g/盆;控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210 g/盆,产量为86.00 g/盆。综合分析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等各项指标,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控水效果优于常规灌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方法】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宁麦1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120、180、240、300万株/hm2),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宁麦18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宁麦18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宁麦1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超过适宜值(即施氮量N 180 kg/hm2、种植密度240万株/hm2)后,籽粒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宁麦18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施氮水平为N 240和300 kg/hm2的处理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宁麦18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适宜施氮量为N 180 kg/hm2,种植密度为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紫色甘薯品种伟祥1号优化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色甘薯品种伟祥1号进行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4因素正交高产试验,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是施钾量和施氮量。在实际生产中,综合考虑产量、成本及生态因素,建议采用组合A2B2C1D2较适宜,即每667 m2种植3 500株、施氮10 kg、施磷3.5 kg、施钾15 kg。  相似文献   

18.
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西芹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西芹水肥耦合作用.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开展了水肥耦合对西芹产量效应的旱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水肥耦合的产量效应是:中水中肥效应最高,高水高肥次之,低水低肥最低;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氮磷耦合>磷水耦合>氮水耦合.产量150 000~180 000 kg/hm2的水肥管理方案为:施氮量0~540kg/hm2,施磷量36~180 kg/hm2,灌水量1 311~6 500 m3/hm2.获得最高产量171 646 kg/hm2的施氮量为243kg/hm2、施磷量97 kg/hm2、灌水量4 630 m3/h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郑单136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新品种郑单136不同密度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其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郑单136最佳种植组合的密度为75000株/hm2、施氮量为450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