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桑树生态产业与蚕丝业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森林休戚相关,这也为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随着桑树作为生态林树种在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桑树生物资源作为家蚕饲料以外的多用途开发价值被认识和发掘,桑树产业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点逐渐崭露。发展桑树生态产业,开展桑树生态产业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延伸和丰富蚕丝产业链,培育循环经济模式,以此带动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和发掘桑树的生态功能,正确把握桑树生态产业和传统蚕丝业的关系,建立各种类型桑树生态产业模式以及相应的蚕丝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开展适应生态产业的桑树科学研究,对推动桑树生态产业及蚕丝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喀斯特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有效探索喀斯特地区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与石漠化的治理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二者的交织点在于生态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草地建植、草地放牧、饲草加工与健康养殖,但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草地利用率低、政策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必要改善资源时空配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其在治理石漠化问题方面主要体现为解决农村问题、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水固土、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帕累托"效益。在未来发展中,可建立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并推广,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带动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3.
桑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老的树种之一,新疆的桑树资源分布广泛且极具特色。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新疆桑树资源在民间文化习俗、维吾尔医药、生态防护、蚕丝生产及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历史与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初步提出以新疆桑树资源为物质基础,打造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特点的新疆桑树产业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期通过桑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发展新疆的桑树产业。  相似文献   

4.
陕北土地面积8万多km2,在古代曾经“天材之利用“、“桑麻翳野“,后来由于人们破坏导致自然生态恶化,变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但在新世纪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及旱作农业气候条件已成为解决我国农业耕地不足的待开发区域。我国是传统的蚕丝生产和贸易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国际市场占垄断地位,每年为国家创汇30多亿美元,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居主导地位的中国蚕丝产业格局已逐渐发生变化,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较落后地区转移已是必然。到目前为止,有关方面对蚕丝业评价仅限于经济方面,且偏重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而忽略了当地生产水平及比较效益,认为只有雨水充足的地区才可能大发展。在少雨、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但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的陕北能否通过合理配制资源发展蚕丝业?蚕丝业能否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这是建设山川秀美陕北及实现我国蚕丝业重心向中西部战略转移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苏超  薛忠民  焦锋 《蚕业科学》2012,38(1):146-151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荒漠化是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灾害,桑树以其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成为该地区的经济与生态型树种。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的适生桑树种质资源,并形成高大乔木桑、梯田埂桑、桑草间作坡地桑、沙地灌木桑等多种桑树类型与栽植形式,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护和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介绍陕北黄土高原桑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不同生态类型桑树栽植与收获技术,以及桑树对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诠释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桑与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家蚕的专用饲料树种,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桑树研究也一直围绕蚕丝生产来确定其方向和目标。然而,桑树还具有较强的生态学功能及药用和食用等多种价值~([1]),但长期以来其生态作用以及非绢丝产业方面的开发价值被忽视。桑树的基础研究也相对滞后,目前还处在种质资  相似文献   

7.
西南石漠化地区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对发展蚕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同时种桑养蚕较其他农业耕作可以大幅减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石漠化地区桑树种苗繁育、桑树栽培管理等若干技术的集成,建设标准化的高产蚕桑基地,达到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地带,是长江、珠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区,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山区中面积最大、发育最成熟、生态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1]。贵州饲草饲料资源非常丰富,且“雨热同期”,具有发展山地生态草牧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草地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从1978年实施农业部南方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对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进行攻关与示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技术成果,探索出威宁“灼圃模式”、黔南“独山模式”、黔西南“晴隆模式”等不同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储备,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生态环境遏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蚕丝业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并创造过灿烂辉煌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目前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唯一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中,中西部许多省(区)已把发展蚕丝业作为实施秀美山川工程的首选项目。根据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结合近十年来蚕丝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蚕丝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积极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1 蚕丝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模式   1.1 蚕丝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契约、合同、入股等形式,把蚕丝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提高蚕丝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并制定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蚕茧)到最终商品(丝绸服装等)的生产——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的利润分配制度。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在“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广产业化经营。发展蚕丝业产业化经营,是蚕丝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蚕丝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蚕丝业产业化是传统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养蚕地区蚕丝业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必然选择,是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的蚕丝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是加快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蚕丝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2 蚕丝业产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近年来,在畜牧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养羊业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养羊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为了正确地引导养殖者科学养羊,提升科技水平,贵州省科技厅与黔西南州共同提出了“种草养羊产业发展省州科技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1.
清镇处于黔中经济产业带,是喀斯特地质的典型代表,由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为严重,造成山区土地贫脊,粮食生产广种薄收,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困难。为探索地区开发和经济建设与生态修复和环境维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清镇引入斯洛文利亚恢复与重建喀斯特生态的先进经验技术,融入循环发展的经济理念,清镇市农业局把发展草地肉牛养殖作为调整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分别在站街、流长、暗流3个乡镇创建肉牛养殖示范区,发展养殖示范农户952户,建植人工草地1.2万亩,饲养杂交肉牛3237头。  相似文献   

12.
技术名称生态桑生产模式及适用桑品种筛选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技术概述逐渐发展的生态桑产业,除了桑树的果、枝、叶被多元化开发利用外,桑树在众多省区还成为石漠化、沙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矿山土地和生态修复,消落带治理的  相似文献   

13.
瓦庆荣 《草业科学》2008,25(3):18-21
石漠化问题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旱涝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加深了该地区贫困程度,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桎梏.恢复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是解决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屏障,可以在快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要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草地资源的基础上, 与种植优质牧草、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 与推广沼气技术相结合,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要拓宽投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4.
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饲料,桑树是蚕丝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桑树生长在各种不同气候和地貌的生态环境,在与形形色色的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发生众多病害,其中桑树萎缩病是蚕桑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格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风波,造成全球经济动荡,对我国外向型的蚕丝产业造成严重打击,蚕丝产品市场严重下滑,动摇了部分蚕丝产业发展者的信心。如何度过此次难关,维护与稳定中国在世界蚕丝业的中心地位,推动世界茧丝绸事业进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广西蚕丝产业特点、优势与困难所在,提出了增强蚕丝业综合实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克服暂时困境,促进我区蚕丝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桑树具有耐涝、耐渍、耐旱的特性,生态适应性较强,可栽培和生长的区域十分广泛。同时桑树还能适应库区消落带土壤贫瘠,水淹干旱交替的恶劣环境的特点,以及桑树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其能满足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多重需求,所以桑树作为植被恢复树种在三峡库区后续工作中受到充分的重视。利用桑树的特点,并科学配置相关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桑树生态产业,对于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7~2010年,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畜牧业生产,中国与新西兰在贵州合作实施喀斯特山区国际标准化幼畜饲养管理项目,同时还开展贵州其他种草养畜项目.通过已开展的技术培训、现场实践、科研开发和田间推广试验,探索了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实施的牧草种植、幼畜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主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8.
1蚕丝业管理科学发展现状 1.1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蚕丝业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在汉、唐时期形成了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文明传播史上的一颗明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蚕丝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蚕茧、生丝产量1996年分别占世界的70.2%、63.29%,分别达到47.1万t和4.0万t.由于蚕丝业生产主要为出口产品,据统计,1949年到1996年间,我国蚕丝创汇累计达363.5亿美元,约占我国现有外汇贮备的1200亿美元的30%,可见该产业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作为一个传统产业,蚕丝业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是指西南湿润岩溶地区,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水土流失的终级表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石漠化是贵州晴隆县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治理方式,遏制了晴隆县石漠化的扩展,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是解决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石漠化和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中国蚕桑产业第一大生产基地,蚕丝产业已成为广西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区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及全国平均的1/3,蚕丝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这样的人才现状与我区蚕丝产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强烈反差。广西蚕丝业的发展急需足够的科技人才来支撑,以确保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建议迅速恢复和创办广西大学农学院蚕桑专业和广西纺织学校蚕丝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并抓好多层次办学,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和途径,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用型蚕桑专业本土人才,为广西蚕丝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工作目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