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在5366只鸭胆囊中检获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进行的统计生态学分析表明:台湾次睾吸虫的总感染率、强度和密度均高于东方次睾吸虫(P<0.01)。台湾次睾吸虫是家鸭次睾吸虫中的优势种。两种吸虫的分布型经两种方法计算和拟合,符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两种次睾吸虫亲和性极小,而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分析表明在混合感染时,两种吸虫感染强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多数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P<0.05)。感染强度与阳性家鸭频次亦成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台湾次睾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taiwanensis)在第一中间宿主(赤豆螺)及第二中间宿主(鱼类)体内的发育过程。在水温17~23℃,赤豆螺(Bithyniafuchsianus)食入台湾次睾吸虫虫卵后经80d成熟尾蚴开始从螺体内逸出;尾蚴钻入鱼体内形成囊蚴并发育35d才具有感染力;鸭吞食成熟囊蚴后经16d虫体发育成熟。人工实验感染证实,鲤鱼、中华鱼旁鱼皮、青鱼将、子陵栉虾虎鱼、黄鳝、泥鳅及日本林蛙、美国青蛙与大蟾蜍中华亚种的蝌蚪亦可充当台湾次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3.
4.
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个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型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相似文献
5.
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农村本地鸡的肝脏内检出次睾属吸虫。经对虫体染色制片,详细观察和测量描绘后,鉴定为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本虫在我省鸡体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鸡体发现东方次睾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2月东北农学院兽医系学生教学实习中,剖检购自哈尔滨市郊区农村1只本地鸡的肝脏内检出吸虫12条,虫体经巴氏液固定,用乳酸甘油透明做压片观察,并以明矾卡红染色制作成整体装片标本,对虫体做详细的测量和描绘,最终鉴定为后睾科 相似文献
7.
鸭东方次睾吸虫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济丰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1998,6(1):42-42
1发病符况及临床症状1996年3月,在顾岗养殖水库边修建2座鸭舍,鸭与鱼结合采取全进全出法饲养肉鸭和蛋鸭,4月和6月已分别从沙市购回1000只肉鸭在1号鸭舍饲养。7月2日又从沙市购回1000只番鸭蛋雏在2号鸭舍饲养,前期饲养良好,后见倒水河、举水河处卖的小杂鱼量多价低,便以0.8元/kg购入送鸭舍直接投喂近10日,后因涨价而停喂。8月7日,部分鸭吃料减少,但无明显症状,11日晚突然死亡2只。现场检查,发现部分番鸭羽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振或废绝,不愿随群下水活动,垂翅呆立,反应迟钝,眼结膜苍白无神,噎囊空虚,有的鸭口流涎、下痢,…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将12只健康雌性FVB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正常组与感染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经口灌饲45个华支睾吸虫囊蚴。于感染后25d用NaOH消化法检测粪便虫卵阳性率,感染后第112天收集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情况;收集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抗体。虫卵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25d检查到虫卵,肉眼观察小鼠肝小叶边缘有白色结节样病变,肝脏表面有白色透明水泡。感染组小鼠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见到虫体,炎症细胞浸润严重,纤维化明显并伴有点状坏死。肝细胞肿胀,肝窦狭窄,胆管扩张增生显著,胆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浆均质红染。Masson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尤其是虫体周围出现大面积纤维化。试验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病变严重,因此可利用该品系小鼠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为深入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为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发生规律,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DEV的成年鸭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12h在脾脏和法氏囊首先观察到少量的DEV出现,24h后在脾、胸腺和法氏囊以及死亡鸭的肝、肠和胰中均观察到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及其核衣壳形态的DEV。DEV病毒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4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成熟有两种方式:一为细胞核内核衣壳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二为核内核衣壳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核内和胞浆内的核衣壳在细胞浆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通过细胞破裂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颗粒、核内微管和中空短管、胞浆电子致密小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14.
氟甲砜霉素对鸭大肠杆菌病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氟甲砜霉素对鸭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进行了本研究。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氟甲砜霉素及对照药氯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用氟甲砜霉素,氯霉素进行混饲给药5d的疗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氟甲砜霉素,氯霉素对大肠杆菌O78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mg/L,8mg/L,100,200,400mg/kg氟甲砜霉素混饲给药对鸭大肠杆菌病的有效率分别为30.3%,93.9%,100%,400mg/kg氯霉素的有效率为93.9%,试验各组之间鸭的增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陕西关中地区部分县(市)养鸡场和养鸡户的鸡群散发一种鸡的疑难病,临床上以下痢和颈椎扭曲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内脏器官呈灰白色结节性病灶和坏死过程。收集病鸡53例,其中43例在脑、脊髓、胃肠道及其它内脏器官分离到无名假丝酵母菌(Candida famata)。用10%葡萄糖液将此菌制成50万个/ml孢子的悬液,鸡、兔各静脉注射1ml,小白鼠腹腔注射0.5ml,2d注射。结果:鸡子2-8d5/8死亡,兔80d后1/3死亡,小白鼠3-30d12/18死亡。无论自然死亡或处死的动物,均100%出现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病理变化,从而确定了无名假丝酵母菌对鸡、兔、小白鼠的致病性,并证实此菌是动物念珠菌病的条件致病新种。 相似文献
17.
鸭源肠球菌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床分离的2株鸭源肠球菌分别接种小白鼠,观察感染后小白鼠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并测定感染小白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半数致死量,旨在探讨这2个菌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2株肠球菌均能造成小白鼠发病。该病原主要侵害小白鼠肝脏、脾脏和肾脏,最明显的病变特征是引起脾肿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肝脏淤血、出血甚至坏死;肾间质血管淤血等。从而揭示了肠球菌可引起小鼠感染发病并导致组织病变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实验性感染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气管、腹腔、嗉囊及脚蹼四种方式注射鸭疫巴氏杆菌实验性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 ,以确立最佳感染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理想的感染菌量 ,结果表明 :以 0 .15~ 0 .2 0ml(3× 10 8cfu/ml)肉汤培养物脚蹼内注射获得理想的实验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