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多次试验表明,新疆甜瓜品种抗疫霉病鉴定,宜采用消毒培养土育苗,瓜苗1—2真叶期接菌。致病菌用桂氏疫霉菌(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强致病力菌株。接种菌丝体在玉米粉或燕麦片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每钵(10cm×10cm×8cm)接菌丝体1.3cm~2,接菌时土温20—30℃,保湿2—3天,鉴定周期10—15天,品种抗性分为高抗、中抗、轻抗和感病4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分离鉴定了来源于广东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广东5个菌株在C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孢子囊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突明显,孢子囊平均大小40.8~45.9 μm(l)×23.2~30.9 μm(b),l/b 1.4~1.8.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经生理小种鉴别,4个为Race 3,1个为Race 1,初步推定Race 3为广东辣椒疫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3.
对来自于贵州省不同栽培地区的8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辣椒抗疫病性研究.经形态特征及回接发病特征鉴定,确定这些菌株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8个菌株在CA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特征和平均大小无明显差异.在一些辣椒品种中,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可能共存.建议在生产中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辣椒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来源于广州市辣椒生产基地的3个辣椒疫病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研究。根据孢子囊形状、大小、形态特征及寄主范围和部分生物学特性,将这3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分离物的致病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黄瓜疫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瓜疫病菌的培养性状、寄主范围及大部分形态与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ura)基本一致。但病菌的菌丝有明显的肿胀及瘤状结节,新孢子囊是以层出方式产生的。 黄瓜疫霉菌侵染植株后,镰刀菌及细菌可乘虚而入,进行第二次侵染,加重病势。接种后遇高温,病害迅速发展。抗病性测定说明在广州地区栽培面积较大的夏、秋黄瓜品种中,尚无高抗品种,以“夏青2号”及“秋青10号”抗病性稍强。 盆栽试验证明:65%敌克松(吉林产)1000倍液防效显著,以播种前土壤施药与生长期喷药相结合的方法最好。敌克松200ppm完全抑制体外病原菌的生长,即使还能形成孢子囊,数量也极少。这些试验结果为田间防治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生物学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讨论了中国黄瓜疫病菌由原来的P.melonis重新定名为P.drechsleri。对雪松上分离到的P.cinnamomi A_2交配型和P.drechsleri做了较详细的描述。上述各疫霉菌在我国均属首次报道。同时明确了异宗配合的疫霉属(Phytophthora)7个种(P.capsici,P.cinnamomi,P.melonis,P.drechsleri,P.palmivora,P.nicotianae和P.sinensis)47个菌株的交配型,并且指出P.drechsleriA_1和A_2两个交配型在南京具有同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黄瓜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疫病是浙江省黄瓜上一种重要的病害,病原菌是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它为害黄瓜的茎、叶片和果实,以茎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还能侵害葫芦、菜瓜、冬瓜和南瓜。不能侵害茄子和辣椒。丝瓜抗病性很强。 病菌能在种子上和土壤中越冬,土壤带菌与发病关系很密切,故黄瓜连作,发病常严重。黄瓜生长期连续阴雨,或有几次暴雨,常造成疫病流行。 防治黄瓜疫病的药剂,以敌菌丹效果最好,百菌清次之。  相似文献   

8.
烟草黑胫病菌产孢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湖南烟区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分离菌株的产孢性状。结果表明,Py96-1和Py96-2两菌株用燕麦片培养基,在25~28℃温度下,培养21-28d,产孢菌丝生长最好,菌丝茂密,产生孢子囊多。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等主要土传病原真菌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等供试生防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烯酰吗啉对烟草疫霉、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哈茨木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孢子抑制法测定了烯酰吗啉对烟草疫霉孢子囊形成、哈茨木霉分生孢子分化的抑制作用,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烯酰吗啉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垂直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verticillatu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烟草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烟草疫霉菌丝生长的EC_(50)为0.467 6μg/mL;对哈茨木霉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分化抑制作用较低;对瓜果腐霉、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垂直链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烯酰吗啉可以与供试生防菌株混合施用防治烟草黑胫病。  相似文献   

10.
广东菠萝心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广东湛江地区菠萝心腐病病原菌,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性、菌丝体及孢子囊等形态特征,分析了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疫霉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GenBank中烟草疫霉ITS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采用烟草疫霉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确认该病原菌为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高效解有机磷细菌,从油菜地土壤中分离到4株对卵磷脂有不同降解能力的细菌。解有机磷细菌发酵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为8.59~28.34μg/ml,较CK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增加8.03~27.78μg/ml,其中菌株JYP-3解磷能力最强,其发酵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为28.34μg/ml,比对照增加27.78μg/ml。结合解有机磷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菌株JYP-1、JYP-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YP-2、JYP-3为桥石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菌株JYP-3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对黄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没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的防治黄瓜疫病,从湖南、贵州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放线菌106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对黄瓜疫霉菌(Phytophthora melonis)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结果表明,106株放线菌中有26株对黄瓜疫霉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带达到5 mm及以上的有5株,其中2号菌株的拮抗作用最明显,发酵液稀释5倍后对黄瓜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仍达76%。对2号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将其鉴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棉铃疫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安徽省宣城、芜湖、无为、望江、合肥、肥东、滁州、寿县、淮北、宿县等10个市、县采集棉花疫病病铃,从中分离得到58个疫霉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致病性、寄生范围等进行了鉴定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和主要疫霉分类检索表,将上述菌株均鉴定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据此认为试疫霉是引致 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运用PCR-RFLP标记检测南瓜疫病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 1对特异引物对南瓜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psici)及疫霉属 (Phytophthora)部分真菌和常见土传真菌12个种的 14个菌株的 18s r DNA(即 Small Subunit Ribosom al DNA)进行扩增 ,用 4种限制性内切酶 (Eoo R 、Hae 、Hha 、Hinf )酶切 PCR扩增产物 ,分析各菌株间的 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首次建立了南瓜疫霉菌的PCR- RFL P检测程序。并运用该 PCR- RFL P检测程序对染病南瓜植株进行检测 ,成功地在南瓜植株发病茎病健交界处、发病叶病健交界处、发病果病健交界处、接种 2 4 h的叶和接种 P.capsici 12 h的茎上快速、准确地检测到了南瓜疫病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甜瓜疫病是广西露地栽培甜瓜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甜瓜疫病病原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的形态学、致病性及r 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后出现的症状与直接采集到的病害标样症状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该病原菌的菌丝无隔,孢子囊形态大小不一,具乳突,经培养镜检,未见有卵孢子产生,将待测菌株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菌株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与辣椒疫霉的同源性最高。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菌株r DNA-ITS序列,将引起广西薄皮甜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臭氧水对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孢子囊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水处理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与臭氧水浓度密切相关,以9 mg/Kg臭氧水处理1 min可以抑制95%以上孢子囊萌发,以18 mg/Kg臭氧水处理1 min则100%抑制孢子囊萌发。无论在高浓度还是在低浓度条件下,处理时间1分钟或2分钟对孢子囊萌发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杀菌作用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臭氧水处理孢子囊后导致孢子囊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随时间延长变得更加明显。鉴于高浓度臭氧水对植物本身不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高浓度臭氧水在控制晚疫病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卵孢子.病菌能在12℃以上、35℃以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作碳源.根据这些特征将这5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18.
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9个细菌分离物,经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出对番木瓜疫病病原菌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结果表明:3个土壤采样点的菌株对番木瓜疫病病原菌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效果最明显为黄埔菌株,其中菌株H1、H4、H6和H9 4个菌株对棕榈疫霉的抑菌率为100%,而菌株H1、H2、H4、H6、H7和H9对辣椒疫霉的抑菌率为100%,在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对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9个菌株(H1、H2、H4、H6、H7、H9、P1、P2和P4)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2个菌株(黄埔菌株H1和H4)进行番木瓜疫病室内盆栽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H1对辣椒疫霉的防效为15.15%,对棕榈疫霉的防效为16.67%;H4对辣椒疫霉的防效为27.27%,对棕榈疫霉的防效为38.89%。  相似文献   

19.
于1995-2000年在浙江省的无土栽培系统发病的长瓜上,分离到92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4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观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的症状,及供试菌株的病原菌孢子囊、有性器官及其菌落形态等特征,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和寄生范围。结果表明,孢囊梗为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直径为20.1-31.0μm,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球形或扁球形或圆筒形,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满器或不满器,直径为15-28μ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因此,将浙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江西省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寄主范围,从江西省南昌市和赣州市丝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腐烂病病果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种类进行鉴定,并接种7种作物幼苗以明确其寄主范围.结果表明,从丝瓜烂果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株菌株,分别命名为SG-1和SG-2,2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菌落呈圆形,气生菌丝发达,有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萌发有泡囊产生,有性生殖还可见雄器和藏卵器.在以ITS、Cox2、β-tubulin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SG-1、SG-2和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上述结果,将此次采集的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鉴定为瓜果腐霉.将该病原菌接种葫芦科的黄瓜,茄科的辣椒、茄子,十字花科的白菜、西兰花,锦葵科的秋葵等代表性作物幼苗,结果表明其还可以引起幼苗猝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