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给"华粳7号"机插高产栽培找出适宜的行株距配置,研究了淮北地区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华粳7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行株距25cm×12cm处理的产量高于机插行株距30cm×13cm处理,但不利于壮秆大穗,且有倒伏危险,建议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武运粳3 0号"在溧阳市种植的适宜机插密度,特进行了该品种机插密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溧阳市种植"武运粳30号"以株距12.0~14.0 cm、行距30 cm进行机插较为合理,能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光明粳2号"的最佳机插密度,特进行了该品种的不同机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光明粳2号"的叶龄、绿叶数、株高无明显影响,但适宜的机插密度较易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在崇明县当前环境下,获得高产的机插株行距为14cm×30cm左右。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水稻华粳5号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从培育壮秧、适期播种、大田栽插、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初步研明了机插粳稻华粳5号的生育特性和相关群体指标及产量构成,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6.
南粳9108为生产上优质食味超级稻。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大壮苗育秧技术及常规中小苗育秧技术两种方式下,不同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田间茎蘖动态变化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常规中小苗育秧技术,大壮苗育秧处理下适当降低机插密度易使南粳9108攻取高产。行穴距30 cm×13 cm是南粳9108大壮苗育秧机插获得高产的较优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8.
机插栽培是目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种粮大户普便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为探索"华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机插种植的合理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该品种的机插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华浙优1号"的最佳机插密度为25 cm×23 cm,每667 m~2产量为718.67 kg。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地研究插秧密度对高纬寒地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以龙粳47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3种插秧密度,即30.0 cm×10.0 cm、30.0 cm×13.2 cm和30.0 cm×16.6 cm,研究不同插秧密度对龙粳47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插秧密度下,龙粳47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均在插秧密度为30.0 cm×13.2 cm时达到峰值,且其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分别达30.4 g、92.3%和5 085.75 kg·hm-2。因此插秧密度为30.0 cm×13.2 cm时,为龙粳47在黑河市最适插秧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寒地水稻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6为材料,分析不同插植密度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及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空育131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6.7~20.0cm,分蘖力中等的穗重型品种龙粳26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0.0~16.7cm,在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的叶片呈最佳生长态势,生物产量表现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小冬瓜新品种"黛宝"生长、开花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小冬瓜果实膨大期,采样测量植株生长指标;在果实成熟期,采样测定植株果实性状和产量。[结果]40~80 cm株距对小冬瓜开花节位无显著影响;40 cm株距时,小冬瓜生长势明显弱于其余处理植株;尽管80 cm株距时植株单瓜重和果实纵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是,结合定植株数,栽培密度为60 cm时折合产量最高。40~50 cm株距时,植株化瓜现象严重,成瓜数少,产量低。[结论]畦宽1.5 m(含沟30 cm),双行种植,搭人字架栽培的条件下,小冬瓜秋季露地栽培的适宜株距为60 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了水稻混合稀植的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抛秧育秧或稀播旱育秧(播种量150 g/m2);5月25日插秧,每穴2~3苗。采用3行组(50.0+30.0+30.0)cm×(20.0,13.3,20.0)cm和(40.0+30+30)cm×20.0 cm错位插秧(15.0~15.8穴/m2);4行组栽培方式选用(50.0+30.0+30.0+30.0)cm×(26.7,13.3,13.3,26.7)cm和(50.0+30.0+30.0+30.0)cm×20.0 cm错位插秧(14.3~15.5穴/m2)的插秧方式。分期施用氮肥,氮、磷、钾(2∶1∶1)配方施肥,浅—湿—润—干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张志红  张青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25-1326,1338
[目的]为优质超级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集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条件下丰两优香一号的产量及经济性状。[结果]在低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丰两优香一号产量的提高;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反而会导致产量下降。在株行距19.0 cm×20.0 cm、谷秧2粒/穴、施氮肥180 kg/hm2条件下,产量较高。[结论]不同密度和肥力条件对丰两优香一号产量及经济性状都有显著影响。在浙江衢州中等肥力田种植,以种植密度26.25万穴/hm2左右,每穴2粒谷秧,施纯氮180 kg/hm2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16.
周以勇  吴镐均  姜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11-21613
[目的]为提高机插粳稻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9746(武运粳7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栽插深度、管水条件、施肥及基本苗数,进行栽插深度、管水条件、施肥及基本苗数对机插粳稻分蘖的影响试验。[结果]栽插深度应控制为"叶不见土"。即第2片真叶叶耳不接触实土土面,在3 cm以内,最适宜的插深为0~1.5 cm,不宜超过3.0 cm。应根据机插粳稻分蘖发生的特点,栽后3 d,晴天浅水活棵,阴天不上水;栽后15 d内干湿交替;15~25 d是低位分蘖盛期,浅水间隙灌溉;25 d后多次轻搁田。应根据机插粳稻中小苗移栽、机械植伤相对较重,生根稍缓等特点,基肥以复合肥为主,占总N量20%~30%,分蘖肥分3次轻施,以N肥为主,第3次视苗色和长势确定用复合肥或N肥,以利稻株C∶N协调,保证拔节正常。基本苗应确定为3~5苗。应根据机插粳稻育秧质量(均匀度和成秧率)确定取秧量。单位面积穴数应以24~27万穴/hm2为宜(即株距11.7~13.1 cm)。[结论]确定了机插粳稻适宜的栽插深度、管水条件、施肥及基本苗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分析移栽期、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烟叶香型的关系。[方法]结合烟株农艺性状指标、抗病性、原烟外观质量、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及产量、产值等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在植烟区开展烤烟不同移栽期(4月25日、4月30、5月5日)、种植密度(120 cm×40 cm、120 cm×50 cm、120 cm×60 cm)和施肥量(45、90、135 kg/hm2)的探索研究。[结果]不同移栽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4月25~30日移栽的烤烟产质量好,尤其以移栽期为4月25日最好,种植密度为120 cm×60 cm和施氮量为135 kg/hm2的种植条件比较适合植烟区的烤烟生产。[结论]该研究可为烤烟定向栽培提供更好的生产技术方案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总结2012、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从提出高产技术指标、实施具体的栽培措施、试验结果3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武运粳30号是2014年江苏省新审定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穗型大、米饭食味品质优等特点。在麦茬或油菜茬中等偏上地力上,培育壮秧,高质量移栽;施纯氮292.5 kg/hm2左右,基蘖肥∶穗肥=5∶5;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个叶位够苗,茎蘖数达到穗数的70%~80%时及时自然断水搁田,把拔节期高峰苗控制在345万~375万株/hm2,使茎蘖成穗率达75%以上。[结论]武运粳30号是一个极具产量潜力的大穗型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从生育期来看,也同时适合安徽皖南和沿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罗熙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50-15152
[目的]研究行株距配置对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节间形态、生理特性和抗倒性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水稻中优808和Y两优5845为试材,设置40.0 cm×11.6 cm、30.0 cm×15.4 cm和20.0cm×23.1 cm 3个行株距配置处理,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行株距配置对杂交水稻基部节间形态和生理及抗倒性的影响。[结果]30.0 cm×15.4 cm处理的群体具有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因子,其植株抗倒伏能力和产量水平最高,40.0 cm×11.6 cm处理次之,20.0 cm×23.1 cm处理最低。30.0 cm×15.4 cm处理与40.0 cm×11.6 cm和20.0 cm×23.1 cm处理相比显著减小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明显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30.0 cm×15.4 cm处理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其茎秆的C/N比较大。[结论]适当扩大行距是杂交水稻高产稳产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