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种群在不同虫期的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差异,这给在虫害抽样调查中掌握害虫的实际密度造成了困难,为了确定防治指标和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对小垫尖翅蝗蝗蝻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初步调查及研究,以确定适宜的抽样数,保证在今后的调查工作中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詹寿明  王建新 《蚕业科学》1989,15(3):157-159
<正> 桑瘿蚊Epimyia sp.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浙江省一些主要蚕区发生日趋严重,而有关桑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尚属空白。笔者根据1986年7月在临安县堰口乡的实地调查资料,引用平均拥挤度(?)和平均虫口密度(?)的比值(Lloyd)、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的相关回归(Iwao)、方差(S~2)和平均密度(?)的幂法则(Taylor)及若干聚集度指数等方法,判断桑瘿蚊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式。在初步明确桑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确定调查取样数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3 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宽须蚁蝗蝗蝻的分布型,结果表明:宽须蚁蝗蝗蝻在草地上的空间分布型呈现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Iwao 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了野外调查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宽须蚁蝗蝗蝻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3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宽须蚁蝗蝗蝻的分布型。结果表明:宽须蚁蝗蝗蝻在草地上的空间分型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的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Iwao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了田间调查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5.
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最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调查该病害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和建立相应的抽样技术,可为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3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及改进m*-m)和测定5种聚集度指标,确定桑褐斑病病叶在试验桑园内桑树上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低密度时个体群相互排斥且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个体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当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病叶个体群呈均匀分布。应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的结果显示,造成桑褐斑病在桑园大量集中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如气候、桑树栽培条件等。依据Iwao m*-m模型建立桑褐斑病病叶抽样数公式为N=1/D2(0.33/m+0.89),可为桑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控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桑小灰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苏北地区发生日趋严重,而有关桑小灰象成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尚属空白.笔者根据1991年6月中旬在本市部分田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初步判定桑小灰象成虫的田间分布型式,并在此分布型前提下,确定调查取样数量.  相似文献   

7.
桑螟幼虫在广西桑园的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集度指标测定桑螟幼虫在广西矮杆密植型桑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通过1wao-Kun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建立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一定虫口密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为了筛选出科学适宜、操作简便的抽样方法,接下来将对抽样方法进行差异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Ripley的k(d)函数分析方法及群落学调查法,对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坡向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露梅种群高度、密度和盖度阴坡〉平地〉阳坡,金露梅种群分枝数阳坡〉平地〉阴坡。金露梅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与尺度密切相关的变化趋势,在阳坡,金露梅种群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阴坡,种群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在降低;在平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均匀—随机的分布模式。坡向因素影响下的金露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转变,体现了植物种群的环境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Ripley的k(d)函数分析方法及群落学调查法,对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坡向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露梅种群高度、密度和盖度阴坡平地阳坡,金露梅种群分枝数阳坡平地阴坡。金露梅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与尺度密切相关的变化趋势,在阳坡,金露梅种群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阴坡,种群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在降低;在平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均匀—随机的分布模式。坡向因素影响下的金露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转变,体现了植物种群的环境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杨合龙  戎郁萍  穆蓁 《草业科学》2016,33(6):1035-1043
以河北坝上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用方差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和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密度与土壤氮素的变异函数大多符合球状和指数模型;轻牧与中牧的植被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禁牧与重牧地受空间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但重牧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影响相对较大;放牧降低了植被密度的空间异质性,而禁牧区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0.116 8)大于放牧区(基台值均值0.019 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均呈降低-增加的趋势,且重牧明显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分别为5.642 0和2.681 0,大于其余3个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均值(0.315 8和0.168 7);整体上,在相同放牧处理的植被密度与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有相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赵威  王馨  王艳杰  李琳  李亚鸽 《草地学报》2018,26(4):846-852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豫北、豫西和豫南3个地区的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旨在明确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群落碳、氮密度在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背草群落地上碳、氮密度空间分布整体呈“西高南北低”的特点,豫西地上碳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1.5倍,豫西地上氮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2倍。群落根系碳、氮密度则呈现“南高西低”格局,豫南根系碳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9倍,豫南根系氮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7倍。RDA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影响河南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依次是土壤砾石比、海拔、温度、降水和群落盖度。上述结果对于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黄背草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新疆荒漠草地害虫脊萤叶甲(Theonesilphoides)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m*-m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脊萤叶甲幼虫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m*-m回归分析表明脊萤叶甲幼虫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幼虫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呈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脊萤叶甲幼虫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其聚集程度增强。通过m*-m回归检验方程确定脊萤叶甲幼虫最适抽样数为440株,仅为实际抽样数的44%。5种抽样方法中,以Z字形法最好,平行线法次之。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坝上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grandis)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用方差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和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密度与土壤氮素的变异函数大多符合球状和指数模型;轻牧与中牧的植被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禁牧与重牧地受空间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但重牧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受随机因素影响相对较大;放牧降低了植被密度的空间异质性,而禁牧区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0.116 8)大于放牧区(基台值均值0.019 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均呈降低-增加的趋势,且重牧明显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分别为5.642 0和2.681 0,大于其余3个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均值(0.315 8和0.168 7);整体上,在相同放牧处理的植被密度与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有相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按照放牧强度递增的顺序在高寒矮嵩草草甸上选取冬季自由放牧、轻牧、中牧、重牧4个样地,每个样地随机选取10个0.5m×0.5m的样方,对每个样方中的植被高度、盖度、虫口密度、毛虫的垂直分布高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根据空间分布指数对不同放牧强度下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度的放牧干扰会增大门源草原毛虫的虫口密度,过度放牧则可抑制该物种密度的增大。门源草原毛虫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均呈现聚集分布。放牧干扰不会改变该物种的聚集分布特征,但可通过对其食物及生境的作用,影响其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   

15.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开垦、轮牧、过牧、禁牧4种不同干扰条件下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在2016年的4月、7月、10月采用铗日法调查了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并采用最近邻体距离法对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子午沙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午沙鼠平均密度为0.53只/hm~2,禁牧区子午沙鼠种群密度相对最大,为0.60只/hm~2,开垦区相对最小,为0.39只/hm~2,轮牧区和过牧区居中,分别为0.55和0.56只/hm~2;子午沙鼠在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禁牧区的各个季节表现均为集聚分布。  相似文献   

16.
植物种群密度及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发现植物群落在放牧过程中的生态学现象及规律。为研究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密度差异及空间分布变化,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照区(Contral,CK)、轻度(Light grazing,LG)、中度(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区(Heavy grazing,HG),通过机械取样法收集数据,结合地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芒隐子草密度表现为LG>HG>CK>MG,随放牧强度增大,无芒隐子草的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在重度放牧条件下,密度又增加。无芒隐子草在群落中的绝对密度占比伴随放牧强度增大逐渐增大,占比为HG>MG>CK>LG。无芒隐子草在4个处理区下分型维度D0数值相近,CK,LG,MG的空间结构比C/(C0+C)均>0.75,HG的空间结构比C/(C0+C)为0.100。放牧条件下,无芒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较为均匀,空间异质性减弱,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一年生植物种群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一年生植物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为对象,分析了围封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下刺穗藜种群特征(密度、单株重、株高、比叶面积、叶片/茎/根系干物质含量、叶片全碳、氮含量),种群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影响刺穗藜种群密度(P<0.05),但对其比叶面积、叶片/根系干物质含量及叶片全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放牧使刺穗藜种群密度增加,但对其种群性状影响较小;放牧使得刺穗藜种群相对密度增大(P<0.05),并造成其种群变异性降低(P<0.05);对刺穗藜种群空间分布模拟发现,放牧使得刺穗藜种群空间分布均匀,空间异质性降低。在草地利用过程中,一年生植物种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可能对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侯秀敏 《青海草业》2001,10(1):22-23
应用三种检验分布型方法分别检验了雏蝗属蝗蝻空间分布型 ,结果表明 :雏蝗属蝗蝻在草地上空间分布型多为聚集分布 ,并估计了调查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新疆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布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04个样地,对0~5 cm、5~10 cm、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运用数量生态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0 cm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98~11.80 g·kg-1、平均值为3.79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7.57~2904.19 g·m-2、平均值为1057.49 g·m-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0~5 cm,5~10 cm,10~20 cm)及土壤有机碳密度(0~10 cm,10~20 cm)呈现降低趋势.高值区均主要集中在富蕴县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和福海县南部地区;在0~20 cm土层中,不同荒漠亚类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表现为土质荒漠>砾砂质荒漠>砾石质荒漠>沙质荒漠,且土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分别是沙质荒漠土壤的1.74、1.72倍(P<0.05);从冗余分析结果来看,各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实际解释总量为30.93%,其中植被覆盖度、土石比、根部土壤湿度是引起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导因素.总之,研究结果更新与补充了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库数据,初步阐明了有机碳变化的主导因素,为荒漠草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及碳预算提供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20.
青海虫草蝠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林 《草业科学》2001,18(4):57-59
运用青海蝠蛾幼虫3年的调查资料,通过Iwao平均拥挤度、Taylor幂法则和聚集度指标等7种方法,分析测得青海虫草蝠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确定了最佳抽样方法为“Z”字型抽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