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国内各稻区。苗期症状不明显,偶在4~5片真叶时出现叶尖灰白色干枯,扭曲干尖。病株孕穗后干尖更严重,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cm渐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变为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湿度大且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露干后恢复卷曲。有的病株不显症,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但植株矮小,病穗较小,秕粒多,多不孕,穗直立。  相似文献   

2.
高铁成 《农友》2001,(1):12-13
1.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一灰霉病在温棚的表现症状有三种:白点型、干尖型、湿腐型。白点型和干尖型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梭形或椭圆形,可互相汇合成斑块,致使半叶或全叶枯焦湿腐型发生在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绿色茸毛状霉,伴有霉味,叶上不产生白点、干尖型由割莅刀口处向下腐烂。  相似文献   

3.
杨玉石 《北京农业》2011,(25):18-19
<正>1病理性干尖病理性干尖系指大葱灰霉病和霜霉病造成的干尖。症状灰霉病干尖:初在叶上生白色斑点,多由叶尖向下发展,并可向下延伸2~3厘米干枯,湿度大时在枯叶上生出大量灰霉。霜霉病干尖:叶片开始产生卵形或椭圆形病斑,初呈黄白色,后变为灰白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稀薄霉层。  相似文献   

4.
银兰 《农村科技》2006,(8):36-36
一、发病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分为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1.白点型和干尖型在叶片正面和背面生白色或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一般叶片正面多于背面,病斑棱形或椭圆形,发病后期互相汇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干尖型由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后变淡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干尖线虫病是水稻常见病虫害之一,又称干尖病、白尖病,线虫心枯病,经种子传播引起水稻病害,从水稻苗期线虫幼体开始入侵,随着水稻的生长繁殖并大量啃食水稻,一般可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30%以上。由于水稻干尖线虫病约1/3的病株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给早期防治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干尖线虫病病症、发病特点、发病条件,对早发现、早防治至关重要。通过检疫和温汤处理种子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是一种典型的种传病害,染病植株叶片前部2—8cm的部分扭曲干枯,呈灰白色,病健分界处有明显不规则的褐色波状条纹;重病株生长较弱,茎细而短,穗短粒少,秕谷多,千粒重下降.1983年米泉县长山子乡土窑子村即发生此病.随后米泉县三个产稻乡均有此病发生,且病情逐年加重,重病田发病率达14.5%,产量损失大.目前,水稻干尖线虫在新疆仅米泉县发生,为了做好检疫和防治工作,1986—1988年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细菌病害,该病害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暴发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在水稻叶片,表现为在叶片上形成条斑,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1]。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于功能叶失去作用,影响抽穗灌浆,空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10%-30%减产,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恶苗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我国主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盘育苗机插面积的增多,以及干籽旱直播的推广,恶苗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早稻产量的提高。1危害症状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禾,感病水稻秧苗一般在2.5叶期后,气温达30℃时表现出徒长症状,病苗迅速长高,比正常苗高出三分之一以上,茎叶叶片细长,苗色淡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0,(17)
正1发病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沿割韭菜时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具体可分为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白点型在发病初期会在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或灰褐色小斑点,多由叶尖向下发展,通常叶片正面多于背面,扩大后病斑呈梭形或椭圆形,病斑多时可互相汇合成斑块,逐渐连片,引起半叶或全叶卷曲、枯焦。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稀疏的霉层。  相似文献   

10.
<正>1、水稻稻瘟病症状1.1水稻稻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⑴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⑵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纹枯病,俗称云纹病、花脚秆,属真菌性病害。是近年来南方水稻经常发生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1发病症状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一般造成减产1至2成,严重发生时,减产超过3成或更多。随着水稻分蘖后、禾苗封行、温度开始升高后,水稻开始发生纹枯病、并不断扩展;进入拔节、孕穗期后,田间密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正恶苗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我国主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盘育苗机插面积的增多,以及干籽旱直播的推广,恶苗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早稻产量的提高。1.危害症状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禾,感病水稻秧苗一般在2.5叶期后,气温达30℃时表现出徒长症状,病苗迅速长高,比正常苗高出三分之一以上,茎叶叶片细长,苗色淡黄,发根较少,严重  相似文献   

13.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俗称坐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以以稻分蘖期较易发病。 一、症状特点 受害的水稻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初期为暗绿色,老叶尖出现许多红褐色的小斑,好像铁锈。病斑逐步向叶基部扩展,叶片枯黄,后蔓延到上部叶片,造成坐蔸。稻株根部灰黑色,发臭,新根极少。病根腐烂后,常在接近地面处生出短……  相似文献   

14.
人工接种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病害发展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水稻—“小穗头”和水稻干尖线虫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在水稻“小穗头”上分离出干尖线虫,经人工培养,在温室中接种到镇稻2号和武运粳7号的芽鞘部和叶鞘部,通过测定发病程度,稻谷饱满度,谷粒中线虫虫量和线虫死亡率等指标来确定对“小穗头”形成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镇稻2号“小穗头”与健康稻穗相比水稻株高下降6.7%、稻穗长度减少16.4%、稻谷粒数下降13.5%。在开花期之前,线虫主要分布于叶鞘部和生长点周围,虫量增加40%;花期后,线虫主要分布于稻穗上并且虫量增幅达90.8%。饱粒种子中带虫率、线虫虫量最高,空粒种子则最低。线虫死亡率在胚乳发育正常的种子中要比胚乳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低。【结论】水稻干尖线虫是造成水稻“小穗头”症状的病原。武运粳7号仅表现“小穗头”而无叶片干尖症状,说明该现象是干尖线虫在水稻上呈现的新症状。  相似文献   

15.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30%以上。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有些农民误认为是水稻品种种性退化,由于此病害随种子调运传播,会影响种子市场正常运作,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经种子传播引起的水稻病害,一般减产可达10%~30%,从病症、病原、发病特点、发病条件等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病害一般分为苗期病害和生长期病害。生长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干尖线虫病等;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生理性烂秧、苗期侵染性病害。在北方粳稻区,一般常见的苗期侵染性病害有立枯病、腐烂病、恶苗病等。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1.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稻纹枯病、水稻叶尖枯病、条纹叶枯病等。 1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相似文献   

18.
正1.早稻(1)及时清洗。在洪水逐渐消退时,要抓紧时间清洗叶片,最好使用喷雾器。喷清水洗去沾在叶片上的泥沙,重点清洗顶部,即穗与顶上3片叶,可使水稻迅速恢复生机。(2)合理排水。洪水消退后如果是阴天,则一次性排干渍水。如果是晴天,则田间仍要保留浅水层,待植株恢复1~2天后再排干。(3)病害防治。稻田受淹后,水稻极易发生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在洗净稻叶后,立即用25%叶枯灵  相似文献   

19.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世界稻区都有发生。胡麻斑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生,但一般不足以造成严重损失。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山区冷授稻田和晚稻秧苗发生较多。主要引起叶片早衰,干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一般造成减产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1症状识别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等。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是北方寒地稻区的新记录病害,在水稻育秧期发生。其主要症状是在幼苗的第1叶片上产生黑褐色长条斑;或第2、3叶片的叶鞘变褐,叶片主脉基部或全部呈褐色条状;或在虫伤等处产生不规则条斑。病部未见菌脓。药剂筛选结果是45%福酮可湿性粉剂、1.5%噻霉酮水剂、45%代森铵水剂对病原细菌有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