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泌阳县属浅山丘陵区 ,土壤质地粘重 ,透气性差 ,养分释放慢 ,有机质含量低 ,保水力差。其地理位置处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与黄淮平原麦区过渡地带 ,秋旱或秋涝发生频繁 ,加上灌溉条件差 ,因此小麦播种往往偏晚。土质粘重和播种晚成了影响当地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这点 ,在栽培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春性或弱冬性早熟品种小麦生长后期 ,因气温高 ,粘重土壤养分相对释放较快 ,小麦易发生贪青晚熟。因此 ,在品种利用上应以豫麦18- 6 4、豫麦 4 8号、郑麦 90 2 3等早熟品种为宜。2 提高播种质量 ,力争一播全苗粘重土壤属于“拔籽不…  相似文献   

2.
贾然然 《中国农资》2014,(36):20-21
<正>农忙时节的"三秋"即是秋收、秋种、秋播。从9月中旬-11月初,全国各地忙碌而充实的"三秋"将陆续开始。据了解,山东今年大部地区冬小麦适宜始播期较去年略偏早,建议各地应在9月30日到10月8日之间播种。专家提醒,由于今年我国局部地区降水偏少,遭遇干旱,所以冬小麦播种前要积极造墒播种,才能提高冬前壮苗几率。  相似文献   

3.
《农家顾问》2014,(1):38-39
<正>秋马铃薯与春马铃薯相比,生产上面临着温度从高到低、雨水从多到少、日照由足到寡的不利生长环境,常常遭遇秋旱秋涝、低温阴雨和早霜突袭的困扰。本技术从种薯选择、适时播种、科学管理和收获上市等全面提出了湖北省秋马铃薯生产技术,能科学指导种植生产,有效规避生产风险。该技术在湖北省生产实践中已广泛应用,适合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丘陵岗地、鄂东南和鄂西南的低山、河谷地带,并成功集成到薯-稻-薯和薯-玉-薯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中。  相似文献   

4.
苏海洋  雍际春  晏波  尤晓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82-18386
清朝时期,从今甘肃地区看,地震前后震区或震区所在的祁秦吕贺构造带及其分支白银—靖远—海源—固原—平凉弧形构造带气象异常频次增加。气象异常类型有旱涝异常(周围大面积区域旱或大旱,中心风调雨顺、涝或大涝;周围大面积区域正常、涝或大涝,中心旱或大旱,旱、涝区走向与构造带一致)、气温异常(夏陨霜、夏大雪、夏冬暖)、生物异常(主要有秋冬重花、饥荒和疾疫等)、其他异常(如地震云、黑眚、地生白毛、黄河清澈见底、大风、雷鸣等)。地震前后,气象异常具有多发特征。  相似文献   

5.
循化县冬小麦大部分在黄河沿岸及沟岔水地种植,因冬小麦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避灾等特点,深受农民青睐,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成为该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品。但本地区的冬、春两季气温偏低对冬小麦苗期、分蘖期有较大影响,易造成死苗,使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增加播种量使作物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矛盾突出,从而对实现高产、高效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2013年低温春涝气候特征及对春耕春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2012~2013年冬春遭遇罕见低温多雨雪天气,春季低温湿涝突出,春耕春播推迟.其中,秋冬春降水连续偏多,尤其秋冬季节降水量异常且冬春积雪覆盖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春季土壤湿涝明显,春耕整地和春播受阻;冬春季持续异常低温,尤其春耕春播关键期4月上中旬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低温,春季土壤化冻明显延迟,春耕整地推迟.2012~2013年秋冬降水量异常偏多、春耕春播关键期出现历史罕见低温是造成2013年低温春涝最关键因素.春季异常低温和显著湿涝叠加使东北地区春耕和春播明显延迟,尤其旱地春耕春播受较大影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大田播种较常年普遍推迟5~15 d.此次低温春涝对东北地区春耕春播生产综合影响为2000年以来程度最重;黑龙江在东北三省中受影响最重;从气象单因素角度看,湿涝对春耕春播不利影响显著大于低温.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改善小麦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因春涝不能适时播种的问题,1988年黑龙江省虎林市引进冬小麦,并先后在虎林市农科所、八五八农场、庆丰农场、虎林铁路农场及14个乡镇进行了350多份冬小麦品种及播期、密度、施肥等项栽培技术试验,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宜虎林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探索出了较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2000年种植冬小麦800hm2,返青率达90%以上,平均产量4215kg/hm2,比全市春小麦增产119.4%.现将冬小麦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晋南盆地,北依韩侯岭,西至黄河岸,东部和南部以中条山为界,包括整个汾河下游地区和涑水河流域,面积约1.1万km~2,是山西省冬小麦主产区,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通过2005年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及生长期肥水管理。1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晋南盆地冬小麦区在全国冬小麦产业布局规划中属于华北灌溉冬麦区。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如地形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当前特大干旱和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稻无水栽插、旱作面积扩大的生产形势,为确保今年大春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尽最大努力弥补秋、冬马铃薯受灾损失,现提出马铃薯抗旱减灾技术措施,请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1今年马铃薯生产形势1.1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可能偏重我省去年秋、冬及今春相继连旱,今年全年可能出现前旱后涝、旱涝并存的灾害性气  相似文献   

10.
7~8月份蔬菜生产主要包括夏播蔬菜管理:秋菜的播种及管理;大棚秋延后番茄、黄瓜的播种及管理;大白菜播种;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番茄及甜(辣)椒的播种育苗等,主要农事灾害为伏旱、洪涝和冰雹。  相似文献   

11.
冬季平均温度升高使冬小麦更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该文介绍了选种、整地、品种选择、施肥与保墒管理、科学播种、杂草防除等山东冬小麦种植要点,并阐述了当前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方法,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冬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探索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对冬小麦冬前出苗情况、冬前和春季总分蘖、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动态状况,及收获期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与产量性状方面的影响好于采用传统“条线状”播种方式播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冬小麦生产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土壤板结等问题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旺长、死苗、冻害、病虫害严重及产量和品质降低等问题也逐年加重呈现。浅析南阳市宛城区冬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危害及克服方法,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达五千年,也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因此在农业现代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冬小麦在本地区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因气候等方面的因素,盐山县冬小麦的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冬小麦种植现状目前我国冬小麦的种植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冬小麦是河北省重要粮  相似文献   

16.
正冬小麦是冀东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1.4万公顷,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产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近几年来对冬小麦生产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冬小麦冬前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现简介如下:一、品种选择上有忽视强冬性品种的倾向冀东在全国冬小麦生产分区中位于北方冬麦区的北缘,该区要求选用冬性的冬小麦品种。由于近些年冬季温度较高,一些弱冬性品种在生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在冀中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分布状况河北平原是秋小麦的主要产区,春小麦仅仅在秋涝区退水晚播地带和水稻田轮作中栽培。较集中的分布在冀中和渤海湾低地:唐山、通县、天津、保定、沧县五个专区。总栽培面积约160万亩(其中尤以天津专区为最多,达90余万亩),稍逊于河北高原张家口春麦区(190万亩)。春小麦无论是作为秋涝区的春播逃涝作物或水稻田的后作,都是当地作物配置中不可少的一环,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中的问题和稳定提高生产的途径 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对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为北疆晚熟作物倒茬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指导。【方法】以冬小麦新冬41号、春小麦新春2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10月25日和11月5日较适宜播期晚25~30 d左右)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前播种的冬小麦与春小麦生育期相差2~5 d,10月2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春小麦,而11月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小于春小麦。冬小麦越晚播越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冬前播种的春小麦(10月25日以后播种)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结论】11月5日后播种的春小麦(5 483.6 kg/hm2)的产量高于冬小麦(4 562.7 kg/hm2),临冬前(11月5日)播种的春小麦比冬小麦更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9.
<正>近些年,我国油菜栽培区秋、冬、春的旱害发生越来越多,有的地区是秋冬连旱或冬春连旱,对油菜生产极为不利。油菜受旱害后,轻则影响移栽、生长和产量,重则导致枯苗、落叶,产量大减甚至绝收。一、旱害对油菜的危害秋冬季发生旱害,如无灌溉条件,将不得不推迟播种或无法播种;已播下的种子,也会因干旱推迟发芽、出苗和  相似文献   

20.
杨岚 《中国农垦》2009,(3):17-18
自去年入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小麦主产省遭受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据农业部农垦局统计,农垦系统全年农作物秋冬播种面积865.29万亩,粮食作物秋冬播种面积565.52万亩,其中冬小麦面积381.84万亩。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八个重旱省农垦系统的农作物秋冬播种面积246.37J亩,受旱面积达152.4万亩,占61.9%,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183.8万亩,受旱面积为138.5万亩,占75.4%。截至2月16日,八个重旱省农垦系统农作物旱情得到缓解,江苏、安徽、河南和河北垦区苗情转化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