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正确评价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江苏省海安县植保植检站于2010年对10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后第9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5%已唑醇ME1.5-2.1kg/hm^2、11%井冈·已唑醇WP0.75kg/hm2优于5%井冈霉素As5.25kg/hm2,30%苯甲·丙环唑SC0.3kg/hm2、5%已唑醇ME1.2kg/hm2与5%井冈霉素As5.25kg/hm2药效无显著差异。因此.已唑醇、井冈·已唑醇和苯甲·丙环唑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替代或交替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丰尔安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小麦起身期喷施100-300mg/kg 丰尔安溶液300 kg/hm2,可有效控制小麦营养生长,抑制小麦节间伸长,降低小麦株高3.3 -5.0 cm,分别缩短基部1-3节节间长度0.6-1.7 cm、0.4-0.7 cm和0.5-0.8 cm;明显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分别增加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17.1万-27.45 万穗/hm2、0.5-1.6粒、0.2-0.6 g和4.45%-9.04%。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化学杂交剂SC 2053不同喷药时期、不同喷药浓度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的效应,调查了对穗长、小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形成期到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喷施适宜剂量0.4~0.8kg/hm2的SC 2053可获得理想的杀雄效果。喷药后,普遍有株高降低6~13cm和抽穗推迟现象,小穗数和穗长无异常。  相似文献   

4.
以塑管渗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简易微喷灌技术,除具有渗灌的优点外,还具有可移动、投资小、简便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小麦越冬期即使补水量不大,也可使土壤水分有明显增加,到翌年春,50~80cm土层含水量补水田高于对照2.57个百分点。小麦返青期补水田0~30cm土层含水量平均比对照高3.39个百分点。在1997~1998年度特殊干旱条件下,不同补水时期的增产效应为抽穗期>拔节期>返青期。补水量在450m3/hm2以内,随补水量的增加,增产幅度增大。地膜覆盖加补水,产量增加366.0~1324.5kg/hm,增产率为25.0%~90.4%。裸地麦田补水,产量增加315.0~701.6kg/hm2,增产率为22.5%~50.2%,产投比为1.2~1.6。  相似文献   

5.
旱地春小麦秋季覆膜(简称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是定西县农技中心科技人员针对本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休闲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常造成春小麦不能适时覆膜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全,导致地膜小麦增产不增收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抗旱增产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改旱地春季覆膜为上年秋季覆膜,把解决春旱问题的重点放在保蓄秋季降水和抑制冬春蒸发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每hm2可增产小麦450~600kg,增产率为12%~18%。 1 增产效果 1998~1999年示范结果表明,春膜秋覆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98年在馋口乡赵家铺村和青岚乡符家村种植的0.8hm2秋膜春小麦平均单产为4 260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10kg/hm2,增产率为13.6%;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020kg/hm2,增产率为31.5%。1999年在四季连旱情况下,馋口乡赵家铺村和团结乡小山村示范种植的11.3hm2秋膜春小麦仍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单产达4 443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70kg/hm2,增产率为14.7%;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296kg/hm2,增产率为41.2%。 2 增产机理 2.1 蓄水保墒,水分利用率高 小麦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通过最大限度地保蓄天然降水,提高播前贮水,减少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从而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定,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覆膜为15.6%,比露地对照高4.8%;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膜小麦为13.2%,比春膜小麦高2.4%,比露地小麦高3.2%。另外,就水分利用率而言,秋膜小麦为18.1kg/(mm.hm2),春膜小麦为15.7 kg/(mm.hm2),露地小麦为12.9kg/(mm.hm2),由此可见,秋覆膜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对化学杂交剂SC2053 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C2053 对普通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杀雄效果。2 个供试品种各处理最高不育度均达100 % ;最高自然异交结实率分别达56 .6 % 和43.1 % ;最高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达64.3 % 和80 .7% 。喷施SC2053 降低小麦株高6 ~12cm ,其中穗下节间缩短2~5cm ,占株高降低的33 % ~42 % 。  相似文献   

7.
利用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并选配强优势组合,经过连续多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筛选出化学杀雄剂Se2053,可获得相对不育率100%,异交结实率超过80%,杂种纯度达到99.4%的理想效果,它具有喷药有效时间长、杀雄彻底等特点。但不同小麦品种对化学杀雄剂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施药剂量必须因品种而异,施药时期以雌雄蕊分化早期为宜。在四川生产条件下父本母本行比以2:5最佳。选配出强优势组合C4等,在省杂交小麦区试中名列第一名,平均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以上。杂种小麦栽培试验表明,播种量从常规的每公顷用种150kg降至每公顷用种60kg,辅以足量的底肥和科学的管理,产量可达到6276.0kg/hm^2。  相似文献   

8.
磷钾肥配合施用,可增强小麦群个体素质,提高成穗率,增加千粒重,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增施磷钾肥可提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中等肥力田块强筋小麦生产,氮:磷:钾配比应掌握在1:0.4:0.4,磷钾肥以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施用量P2O596kg/hm2,k2O96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诸暨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寻求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及配比,以“扬麦11”为供试品种进行了3414完全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诸暨市小麦最佳施肥量为N184.35kg/hm2、P,0,67.8kg/hm2、K2033.9kg/hm2,氮、磷,钾肥配比为1:0.37:0.18,小麦产量为5711kg/hm2。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小麦中后期易出现磷钾缺乏的问题,选择不同土壤肥力类型,研究小麦全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的效果。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多次施用磷酸二氢钾,能有效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小麦产量。中肥地平均增产706.95~1089.45kg/hm^2,增幅达12.3%~18.9%;高肥地平均增产640.5~1267.5kg/hm^2,增幅达8.6%~17.1%。磷酸二氢钾的经济最佳用量,中肥地以每千克种子用磷酸二氢钾13g拌种,并于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洒磷酸二氢钾9kg/hm^2(对水750kg/hm^2)为宜;高肥地以每千克种子用磷酸二氢钾13g拌种,并于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洒磷酸二氢钾6kg/hm^2(对水75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施磷对机采棉养分吸收与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新疆机采棉主栽模式\[1膜6行(10+66+10+66+10) cm\]下棉花养分吸收与磷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机采棉磷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新陆早57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5个不同磷肥(P2O5)处理(0、75 kg/hm2、150 kg/hm2、300 kg/hm2、450 kg/hm2)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各生育时期N、P、K素积累量、磷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加磷肥施用量有利于机采棉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N、P、K素积累量的提高,尤以磷肥施用量在75~150 kg/hm2范围内最高。花铃期机采棉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各器官N、P、K素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平均增加了9.85%、24.2%、6.24%、27.1%和51.6%;磷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75 kg/hm2处理最高,为2.4%、13.50 kg/hm2和67.39 kg/hm2;合理的磷肥施用量促进了机采棉产量的提高,75 kg/hm2和150 kg/hm2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产了25.05%和38.53%。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磷肥施用量为75~150 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12.
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2002年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进行了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津奥啉对参试品种都有杀雄、抑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小麦化杀杂交剂。在母本主茎幼穗长0.7~1.4cm、叶龄余数2.8~0.8时进行喷药,喷药剂量为0.5kg/hm2,用双扇面低容量喷头喷雾机动车一次性喷药,绝大部分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8%以上,异交结实率大部分达60%以上。不同品种对津奥啉反应有差异,普遍有降低株高与推迟抽穗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连续4年对玉米田分别进行0.006 mm、0.008 mm(CK)、0.010 mm、0.012 mm厚地膜覆盖处理。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降低。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容重比0.008 mm(CK)分别降低了1.25%、2.43%,而0.006 mm处理比CK提高0.76%。2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0.006 mm、0.010 mm、0.012mm处理0~5 cm土层分别日均土壤温度比CK提高-0.90℃、0.23℃和0.40℃;5~10 cm比CK提高-0.50℃、0.19℃和0.28℃。且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3在灌水第25 d,0~100 cm土层,0.006mm、0.008 mm、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66.73 mm、170.42 mm、190.00 mm、195.97 mm,比灌水第5 d分别下降46.81%、45.75%、39.32%、37.62%。4在0~30 cm土层,残留地膜量浅层显著多于深层,面积小于4 cm2小块膜片数显著多于面积为4~25 cm2和≥25 cm2的中、大膜块。0.006 mm、0.008 mm、0.010mm、0.012 mm处理4年累计残膜量分别为79.03 kg/hm2、57.68 kg/hm2、50.32 kg/hm2、53.58 kg/hm2,0.006 mm处理残留量显著高于CK。综合分析连续覆盖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膜。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了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皖麦52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施钾量、施磷量和密度;施氮量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蛋白质含量≥15%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3.14~296.04 kg/hm2,施磷量85.08~87.96kg/hm2,施钾量96.83~105.26kg/hm2,基本苗密度2.3268×106~2.4732×106株/hm2,行距17.6~18.3cm。湿面筋含量≥37%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5.96~293.7kg/hm2,施磷量87.9~92.1Kg/hm2,施钾量107.81~112.19 kg/hm2,基本苗密度2.3526×106~2.4474×106株/hm2,行距17.7~18.2cm。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肥料试验,探讨不同试验处理对河流故道区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时,肥料配比尿素(512.22 kg/hm2)、P2O5(191.11 kg/hm2)、K2SO4(791.53kg/hm2)为最佳处理,其0~2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07%和84.6%。全量养分并没有在试验中产生显著性差异。0~20 cm土层中,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在尿素(512.22 kg/hm2)、P2O5(191.11 kg/hm2)、K2SO4(263.84 kg/hm2)肥料配比中酶活性表现最高;不同土层中,上层土壤中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要显著高于下层,但是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小麦化学杀雄剂不同配方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种小麦化学杀雄剂配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HS4配方药害轻,杀雄效果好,小麦雄性不育率达95.5%,天然异交结实率53.9%,且品种间反应不太敏感,杀雄作用广谱。使用时期比津奥啉(SC2053)晚,可以作为小麦备用化学杀雄剂,在津奥啉错过杀雄适期时使用  相似文献   

17.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南京地区马肝土、红淤土、黄土等土壤的养份含量,根据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得出水稻在马肝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99.0 kg/hm~2、P_2O_561.5 kg/hm~2、K_2O 64.5 kg/hm~2,N:P_2O_5:K_2O为1:0.62:0.66;小麦在江淤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106.5 kg/hm~2、P_2O_2 79.5 kg/hm~2、K_2O 43.5 kg/hm~2,N:P_2O_5:K_2O为1:0.75:0.40;玉米在江淤土上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是N 114 kg/hm~2、P_2O_5 49.5 kg/hm~2、K_2O 42 kg/hm~2,N:P_2O_5:K_2O为1:0.44:0.37。在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可以不再施用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19.
不同雌雄配比对中华鳖人工繁殖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人工繁殖不同雌雄配比的受精率差异,结果显示:在放养密度3750~4500 kg/hm2,亲鳖规格♀1.5 kg/只、♂2.0 kg/只条件下,雌雄配比可达8∶1。在不增加水体面积和投资情况下,雌雄比8∶1与5∶1相比多产受精卵13500~18000枚/hm2,可增加纯利润27000~30000元/hm2。  相似文献   

20.
秦岭锐齿栎林包括0~60 cm土层的营养元素总储量为182.644 7~394.199 0 t/hm2,土壤层的占97.96~99.39.林分的生物量为131.360~503.822 t/hm2,乔木层占92.1~99.2;植被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 495.016~5 531.803 kg/hm2,乔木层占85.3~98.0.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2.897~33.999 t/hm2和104.339~1 136.536 kg/hm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其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