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湖北新洲县是棉麦两熟产区。几年来,获得了小麦的持续增产。1964年全县34.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21斤,其中2.46万亩小麦,平均单产301斤。 为了探索棉麦两熟条件下小麦丰产的规律性,克服棉麦两熟在时间、空间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我们于1959—1964年  相似文献   

3.
我县是棉麦两熟制的棉花集中产区。1964年全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棉麦两熟生产更是获得了持续增产。夏收小麦35万亩,平均亩产达210斤,较1963年增产8.3%;棉花实收26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6.5斤,较1963年增产3.2%。1964年棉花生长季节并不是风调雨顺的。播种时期的阴雨,盛蕾时期的暴雨,初花时期的干旱,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棉麦共生期间棉田土壤温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4年连续研究揭示,黄淮海棉区套作棉田全共生期45d,4-2式地温低1.3~2.3℃d#+(-1),3-1式地温低1.8~3.4℃d#+(-1),处于低热量状态,导致棉花前期生长滞后10~15d。两熟套作棉田各层次温度比一熟棉田降低4.8%~15.4%,其中3-1式棉行温度低于4-2式,4-2式南棉行低于北棉行。在两熟套作条件下,3-1式配置方式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比4-2式削弱更多;同是地膜覆盖,宽覆盖比窄覆盖的增温效应更为明显。结果表明,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采用4-2垄作和地膜覆盖能减轻或缓解共生期间棉田的低热量胁迫,促进棉田早发早熟。  相似文献   

5.
<正> 清丰县古城公社东佛店大队,1982年春与地,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签订千亩棉田技术联产承包合同,定产指标亩产皮棉120斤,由于双方严守合同,1982年1000亩棉田,亩产皮棉l75斤,总产17.5万斤,比承包单产每亩增产55斤,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皮棉16.5万斤,仅棉花就收入43万元.由于棉花丰收,一年还清了国家贷款1.5万元,新打机井5眼,大队搞农业积累2万元.实行  相似文献   

6.
1965年为了进一步办好三结合的棉麦两熟丰产样板田,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下,县、区、公社层层成立棉麦两熟样板田委员会,继续在举水平原新洲区、三店区、城关镇的11个公社,82个生产大队办样板。并以刘集公社作为大样板中的样板,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  相似文献   

7.
原丰早,系浙江省农科院用“六九一”经辐射处理育成的中熟早籼品种.我县1974年引进试种.1975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示范,并进行单、双本繁殖,获得较好收成.据全县不同类型的24个试种单位统计,共种植原丰早372亩,平均单产787斤,普遍比二九青增产一到二成.搞得好的地区,亩产都突破千斤.如三垛公社农技站种植40亩,单产1025斤,天山公社农技站种植65亩,单产1062斤,临泽公社农技站有5.7亩,单产1004.5斤,沙堰公社新五大队种植2亩,  相似文献   

8.
我区地处江汉平原,是个人多田少的集中产棉地区,常年种植棉花面积78万亩,实行棉麦两熟制。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夺取了1976年农业生产全面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3亿斤,比1975年增产近1亿斤;棉花总产突破1亿斤,亩产皮棉129  相似文献   

9.
<正> 我省常年棉田面积900至1千万亩,约占全国棉田面积的八分之一,总产量占全国第三位.但总的来看,单产不高,与全国平均单产相比,有27年低于全国平均单产,一年持平,只有两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数2-3斤.各地单产也很不平衡,以1980年为例,高产地区单产140斤,低产地区29斤,相差一百多斤;高产县256斤,低产县15斤;公社间相差更为悬殊,高产公社276.5斤,低产公社只有10斤.这些都说明我省棉花的增产潜力很大.现就如何挖掘我省棉花增产潜力,迅速提高棉花产量,充分发挥我省棉花优势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1981~1983年,我们在海安县仇湖公社湖中三队和八队进行了棉花稳产高产试验.试验地为水稻土,含有机质1.806~1.823%,全N0.088~0.114%,速效N12.0~12.8ppm’全P0.156~0.161%,速效P2~9ppm,属中等偏上肥力,土质粘重.稻棉两熟,复种指数为212.6%.品种为岱宁棉15号.三年的种植面积和皮棉单产:1981年200.2亩,148.02斤;1982年208.5亩,151.29斤;1983年161.23亩,172.8斤.其中1983年有8块田18.84亩单产皮棉200斤以上,最高田块(1.8亩)单产皮棉235.6斤.而每亩棉花成本平均为37.27元,比一般大田低23.2%;每百斤皮棉成本平均为23.79元,比一般大田低48.2%;每亩棉花纯收入平均为263.31元,比一般大田增加39.6%.  相似文献   

11.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科学》1992,(4):13-14
<正> 开发棉麦两熟,走棉麦一体化的种植道路,是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实现“八五”期间棉花自求平衡和粮棉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决策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北方棉区棉麦两熟发展很快,从几十万亩发展到3000多万亩,占到棉田面积的一半以上,预计“八五”期间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为加快棉麦两熟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培育选择适合我省两熟种植的早熟、丰产、优质、抗病品种,探索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两熟栽培模式,以保证两种作物高产、稳产、促进棉麦一体化这一种植制度积极而稳妥的发展。提出此实施方  相似文献   

13.
1981年进行了棉田地膜覆盖试验.初步明确在徐淮一熟棉区,地膜覆盖可以改善棉花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和早现蕾结铃,是增产的有效途径.一、内容和方法分直播覆盖和育苗移栽覆盖两个部分,采用无锡产0.015毫米白色透明塑料薄膜.试验分设全生育期覆盖(棉花播种或移栽后,覆盖双行,至收花结束,地面覆盖度55.6%),半生育期覆盖(出苗后将地膜改在  相似文献   

14.
<正> 地面薄膜复盖是棉花栽培上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棉花地膜复盖试验田3.2亩,平均单产皮棉289.8斤,其中沈家大队杨庄五队0.45亩,收皮棉139.8斤,折合亩产310.6斤,1981年地膜复盖棉花12亩,单产都在250斤以上,其中郑庄、杨庄4亩多盖膜棉花,单产皮棉都突破300斤.地膜复盖棉田增产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一、棉田种植绿肥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棉田种植绿肥是解决棉田肥源,保证棉花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我省从1962—1964年期间,在棉田绿肥试验方面,曾先后进行了10个试验27项处理,都一致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6—42%。1963年,荆州专区农业局在石首、监利两县重点调查十个生产大队,棉田用苕子压青;子棉增产65%;我所连续三年试验结果,棉田种植黄花苜蓿后,棉花产量逐年上升,由原来每亩产子棉312.9斤上升到385斤,国营蒋湖农场棉田种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我县种植37万亩汕优3号杂交稻,占全县62万亩水稻的59.6%.总产3.6亿斤,平均亩产981斤,比1980年增产67斤,比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产36斤.全县一季亩产超千斤的社、场占40%,超1100斤的大队占11.9%,超1200和1300斤的生产队占11.2%.主要栽培技术经验是:一、树立以增穗为主,兼顾穗粒的主导思想对汕优3号分蘖成穗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和经济性状,年度之间是比较一致的.1981年,据县苗情点调查和珥陵公社农科站分蘖追踪观察,秧  相似文献   

17.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我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经过1977年的多点示范,表现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8~1981年,推广面积从100多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亩产连续四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水平.1981年种植236.9万亩,单产847斤,总产20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中稻的几年中,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高邮县1981年种植37.68万亩,单产916斤.该县郭集公社13500亩杂交中稻,单产1006斤.泰兴县永安公社胜利大队,1980、1981连续两年种植700多  相似文献   

19.
内黄县棉花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1990年以来,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至1997年,地膜棉已发展到20万亩左右,其中,春直播地膜棉4~5万亩,春播麦套地膜棉15万亩左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棉苗出土期间,如遇30℃左右高温天气,仍按...  相似文献   

20.
我省棉麦两熟的集中产棉县,肥料、饲料、燃料三料之间的矛盾,长时期得不到解决,致使有机肥料不足,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棉花持续高产稳产。为此,我省提出了棉田套种柽麻,大力发展柽麻绿肥,以解决集中产棉县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 柽麻(又称太阳麻)是一种豆科、直立、半灌木的草本植物。它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生长快、产量较高、养分含量丰富(千斤鲜草含氮素4—5斤,P_2O_51斤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