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世界上大多数的灌溉土地用的是地面灌水方法,为了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人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近十年来,美国对一种新的地面灌水技术——间歇水流灌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人把它称之谓地面灌溉的一次革命,并且很快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受到农民的欢迎。为了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以确保间歇灌溉的有效使用和管理,1986年1月在德克萨斯州的阿玛列罗举行了间歇水流灌溉工作会议,提出了“间歇水流灌溉田间指南(Surge Flow Irrigation FieldGuide)”。  相似文献   

2.
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地下滴灌技术应用研究、波涌灌溉技术应用研究和水平畦田灌水技术应用研究等3项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下滴灌专用灌水器和波涌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和 值模拟方法研究各种灌水技术的田间灌水设计参数和田间适宜条件、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的应用、不同平地方法间的组合应用模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国田间节水灌溉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对提高我国地面灌溉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孔软管地面灌溉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农田地面灌溉面积大,深层渗漏损失严重,灌溉效率低等问题,结合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地面灌水方法,生产应用中表明,多孔软管地面灌溉1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比常规的沟畦地面灌水技术灌溉速率提高3-5倍,节水40%-60%。  相似文献   

4.
涌流灌溉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涌流灌溉是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它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分次而不是一次连续地向灌水沟畦供水以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涌流灌溉改变了传统的连续灌所存在的田间深层渗漏大,灌水不均和长畦(沟)灌水难的问题。这项技术是由美国于70代末研制的,随着涌流灌溉设备生产的系列化和商业化,已在美国西部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80年代中也开展了涌流灌溉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还未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微地形对波涌畦灌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波涌灌溉的实践中 ,沿沟 (畦 )长度方向的地形起伏 ,使其灌水效果明显变差 ,为了定量评价微地形对波涌灌溉灌水质量的影响程度 ,采用地面灌溉模型对不同田间微地形条件下的波涌灌溉地表水流运动过程进行模拟 ,并结合田间试验 ,提出了畦灌条件下波涌灌溉的地面地形变化要求 ,供制定田间波涌灌溉实施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间歇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祖莲  薛继亮 《节水灌溉》2001,(6):23-24,29
稻田间歇灌溉和其它水分管理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指出,相对而言,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且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其节水的机理在于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和腾发量。  相似文献   

7.
灌溉用水占我国社会总用水的60%左右.在各种灌溉方式中,地面灌溉占灌溉总面积的95%,其中畦灌又是地面灌溉的主要方法,因此研究畦灌中的节水措施对于发展农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间隔畦灌溉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①隔畦灌溉比不设隔畦,单方灌水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可提高15%和10%左右,田间日均耗水强度减少20%左右;②减产量与间隔宽度呈正比;③在1.0 m、1.2 m、1.4 m、1.6 m 4种间隔情况下,间隔畦的宽度为1m时,单方灌水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最高;④隔畦中的土壤含水量低于宽畦边的含水量,其差值随隔畦的宽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6 .3 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又称涌流灌或间歇灌。是地面灌溉的重大发展 ,2 0世纪 70年代源于美国 ,80年代传入我国 ,实践证明它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一种先进技术。6.3 .1 技术原理它和传统沟 (畦 )地面灌溉最大不同处是将低压大流量的灌溉水第一次灌水到沟 (畦 )一定距离后 ,暂停供水 ,使地表面土壤结构改变 ,土块泡碎 ,形成地表土壤致密层 ,导致容重增大而导水率、入渗率及孔隙度减小 ,然后过一定时间 ,再继续向此沟 (畦 )供水 ,流过前段地面时 ,介面流畅 ,灌水推进速度加快 ,渗漏很少。如此在一条沟中分几次间歇反复供水 ,直至灌到近沟端 ,…  相似文献   

9.
甘肃景泰提水灌区田间灌水技术评价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景泰提水灌区现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对比了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效率的2种计算方法,用模拟地面灌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灌溉试验,得到平均灌水均匀度和田间灌水效率,并针对灌区田间灌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高降雨利用率是节约灌溉用水的一种有效途径。提出了一种考虑未来降水的灌溉风险决策方法,以广西青狮潭灌区为例验证这一方法的节水效果。收集了桂林站2013-2014两年早稻和晚稻生育期逐日对未来7d的气象预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气象观测数据,推求了两年淹灌和间歇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采用常规灌溉决策和风险灌溉决策的灌溉制度,并分析了风险决策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平均降低灌水量23.5和21.9mm,节水分别为38.3%和6.7%。采用风险决策可以避免因灌后遇雨造成的灌水浪费,从而减少灌溉用水量、排水量以及灌水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节水减排效益。【方法】以鄱阳湖区双季早晚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和测坑试验,研究了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对灌溉定额、排水定额、降雨有效利用率、产量、稻田水分生产率,以及氮、磷排放量的影响,并与间歇灌溉和常规淹水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与淹水灌溉、间歇灌溉相比,蓄雨间歇灌溉灌排水量、灌排次数明显减少。双季早晚稻年平均灌水量分别减少975m^3/hm^2和1251m^3/hm^2,年平均灌水次数分别减少8次和7.5次;年平均排水量分别减少729 m^3/hm^2和893 m^3/hm^2,年平均排水次数分别减少5.8次和3.1次;蓄雨间歇灌溉降雨有效利用率明显提高。早稻降雨利用率分别提高12.40%和9.14%,晚稻分别提高6.84%和6.42%;蓄雨间歇灌溉模式下,双季早晚稻总氮排放量年平均减排7.64 kg/hm^2和3.12 kg/hm^2,减排幅度34.93%和14.26%;双季早晚稻总磷排放量0.180kg/hm^2和0.095kg/hm^2,减排幅度37.25%和70.59%。【结论】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减排和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率的效果,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涌泉灌溉技术在大田作物灌溉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涌泉灌溉用于大田作物主要问题是流量小、沟、畦横断面大,水流在田间很难向前推进。为此将其与垄膜沟种技术组装,缩小过水横断面,减小或杜绝侧渗,提高水流推进能力。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水器(稳流器)数量,改善灌水质量,提高田间土壤水分的均匀度,进而为涌泉灌溉用于大田作物提供了可能性。采用涌泉灌溉配套垄膜沟种耕作方式,提高了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了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减少了棵间土壤蒸发,农田耗水比一般大田灌溉节省28%~30%。由于灌水量小灌溉定额比一般地面灌溉节约50%左右。农作物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业高效用水的核心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详细介绍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和渠道防渗4种管道工程节水技术的优缺点,分析沟灌和畦灌、局部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地膜上灌和控制性地面灌溉4种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原理及节水效果,并从增加土壤水分储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节水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间歇水流灌水技术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美国农业灌溉中,间歇水流灌溉是一种普遍引起人们重视的新的地面灌水技术,其基本原理参见“间歇水流灌溉——介绍一种新的地面灌水技术”。本文仅对美国目前已经采用的间歇水流灌溉技术的田间评价方法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国内从事灌溉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一、间歇水流灌水技术的评价方法对间歇水流灌溉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种实测数据量不太大、精度适当的评价步骤,以得到间歇水流灌溉技术所具有的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均匀度。目前,间歇水流灌溉技术一般用于田间沟灌中,故本文着重介绍间歇水流沟灌的评价方法。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ASAE)制订的连续沟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间歇畦灌灌水技术及其节水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歇畦灌是一种了水型改进地面灌水新技术。本文就其影响间歇畦灌灌水质量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并对间歇畦灌的节水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获得最大灌水均匀度的技术参数最佳组合方案,发现了间歇畦灌节水主要是由于前次供水期间表层土壤形成致密层、土壤渗吸率下降、田面糙率变小等,在相同条件下,间歇畦灌比连续节水21%,灌水效率提高18.5%。  相似文献   

16.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饲草料喷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灌条件下饲草料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于地面灌溉,因此,喷灌条件下的饲草料作物灌溉制度也不同于地面灌溉.采用全面试验法,结合内蒙古当地对饲草料的需求及项目单位大田生产情况,选择卷盘式喷灌系统进行试验测试,最终得出了3种饲草料作物丰产型和节水型的喷灌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发展状况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因为只要灌溉就应当考虑节水。在早期的径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区就在优化地面灌溉技术要素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越冬期地面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3):53-56,64
基于越冬期大田土壤入渗和灌水试验,采用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冬灌水流运动特点,揭示了表征灌溉效果的各项指标随地中温度的变化特性,提出了提高越冬期灌溉灌水效果的5项技术:短畦灌溉技术、长畦灌溉技术、小流量灌溉技术、秋耕灌溉技术和最冷月免灌技术。研究结果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冬季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畦面结构变化对地面灌溉效果的影响,在4种不同畦面结构的大田灌溉试验基础上,用WinSRFR3.1模型对平作畦灌、细沟灌、畦作浅沟灌和微垄沟灌的田面土壤特性参数和灌水效果进行估算和模拟,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由于畦面结构改变引起的田面土壤特性和灌水效果差异,并提出不同畦面结构的适宜畦田规格。研究认为,不同畦面结构的田面糙率系数和土壤入渗特性差异明显,微垄沟灌糙率系数最大而平作畦灌糙率系数最小,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畦作浅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对长畦田来说,畦作浅沟灌灌水效果最好,微垄沟灌次之,平作畦灌最差;在  相似文献   

20.
重视地面灌溉,提高灌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面灌溉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灌水方法,数千年前劳动人民就用来灌溉农作物,创造了格田淹灌、沟灌、畦灌等各种灌水方式,特别是井灌地区,群众长期沿用的园田化沟畦灌经验,田块平整精细,灌溉均匀省水。建国以后的五十年代,我国曾在大面积上实行灌溉耕作园田化,使许多凹凸不平的土地变成了“埂直如线、地平如镜”的良田,不少灌区和科研、生产单位总结研究了沟畦灌水技术的标准规格,对节约灌溉用水量和提高灌水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些年来,我们对地面灌溉重视不够,对提高地面灌水技术注意不够,对地面灌溉的研究工作几乎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