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整地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开展整地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3种整地方式对尾叶桉伐桩萌芽率、直立/优势萌芽余数及萌芽林树高和胸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整地加施肥(全垦 施肥、带垦 施肥和穴垦 施肥)比单整地不施肥处理(全垦、带垦和穴垦)萌芽率提高5%左右;直立/优势萌芽余数整地加施肥处理在4.6—5.2条/桩之间,比单整地不施肥处理的平均多2条/桩左右;27个月生时,整地加施肥比单整地不施肥处理萌芽林的树高分别提高67.2%,60.7%和85.3%,胸径提高28.3%,25.7%和10.7%。  相似文献   

2.
厚朴人工林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了景宁县厚朴人工林的成本构成和各项经济指标,结果表明:7年间伐15年主伐的厚朴速丰林,年均利润可达到6519.7元/hm2,产投比6.19,内部收益率30.14%,资金利润率25.14%,效益成本比高达5.27,其效益优于同等立地上的杉木速丰林,且投资风险较小;影响厚朴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立地条件,选择优良的立地是厚朴人工林速生、丰产、高效的关键;在目前经营模式下,15年采伐的厚朴林经济收益优于7年采伐的。  相似文献   

3.
2000~2002年,在云南红河州屏边县对北美红杉幼林的施肥效应、合理施肥量及施肥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N肥、P1对北关红杉幼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施用R,R对北关红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K肥肥效不明显。(2)施用N肥(44.4kg/11m^2),树高、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22.9%,31.7%(2001年);23.6%,22.0%(2002年);施用P,(22.2kg/hm2),分别提高15.1%,9.2%(2001年);11.1%,10.7%(2002年)。(3)N,P,K配合施用效果显著,2001年用NP2K2处理,树高、地径分别比对照增加97.8%,100.3%;2002年用NP2K2处理,则增加78.5%。66.1%。  相似文献   

4.
桉树人工林中期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尾巨桉2.5 a生间伐后的林分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间伐后施用适量的N、P、K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每株施用磷酸二铵(N、P)750 g、氯化钾(K肥)90~270 g、硼砂(B肥)0~30 g,即每株施N135 g、P2O5338 g、K2O50~100 g、B 0~5 g的增产效果最好,优化配比为N:P2O5:K2O:B=1∶2.5∶0.37~1.11∶0~0.04.在肥料元素合理配比下,磷酸二铵、氯化钾和硼砂的总施肥量控制在850~950 g/株,以单质肥料测算,则N、P2O5、K2O、B有效养分总量应控制在520~575 g/株范围.以该施肥组合方案进行实施,施肥后2.5 a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达3 cm、3.2 m和0.10 m3以上,比未施肥的林分分别提高190%~200%、268%~273%和400%~465%,可净增加收入7~8万元/hm2.中期施肥对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郭小鹏 《林业科技》2010,35(2):8-10
根据引种营造的32年水杉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情况,计算分析证实,在实验地的立地和气候条件下,营造水杉人工林生长速度快,蓄积年均生长量达到11.5m3/hm2。经济效益大,32年林分的出材量263.85m3/hm2,收入122 312.3元/hm2,利润63 573.85元/hm2。投资回收期PP为17.59年;净现值NPV为5 422.29元,内部报酬率IRR为13.74%,获利指数PI为3.17。  相似文献   

6.
探明指数施肥对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可为其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共6个处理,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30天,共施肥5次,每30天对苗木的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生长结束后,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情况下,杂交新美柳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表现较大,EF2处理的苗高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36.40%;EF1处理的地径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21.63%。EF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F和CK,其中EF2处理表现最好,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96.86%、84.31%和157.60%。综上,指数施肥3.0 g株-1施氮量和19.99 g株-1多元复合肥是杂交新美柳1年生培育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郁闭后杨树林下养鸡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郁闭后杨树林下养鸡对林木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郁闭后的杨树林下套养本地鸡种2年后,杨树胸径、树高和蓄积分别比对照提高6.8%、7.1%和20.6%,6年生杨树蓄积增加14.2 m3/hm2。不同土层土壤的各主要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速效N的含量提高最大,上土层提高186.3%,中土层提高296.5%;其次是上土层的速效P含量提高了50.5%;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K含量均提高11.5%~26.3%不等。在不计林木增产收入、不支付地租的前提下,年均利润达22 237.5元/hm2,纯养殖投资回报率为25.8%;支付1 500元/(hm2.年)的地租成本后,还有20 737.5元/hm2的年均利润,套养2年的总利润为41 475元/hm2。因此,在郁闭的杨树林下养鸡是一种很好的"林禽"模式,适合在洞庭湖区郁闭后杨树林下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蓝莓对土壤pH值的特殊要求以及对部分肥料的敏感,限制了某些肥料在生产中的使用,为了探讨氮、磷、钾在蓝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8年生的‘灿烂’(Brightwell)为材料,采用“3414”进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配方施肥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施用酸性肥料,可以降低土壤pH值;最佳施肥组合(N∶P∶K)配比是2∶1∶1,施肥方案为:N20~24g/株,P2O510~12g/株,K2O10~12g/株(折合N80~96kg/hm2,P2O540~48kg/hm^2,K2O40~48kg/hm2)。  相似文献   

9.
对7年生鲁山杨中成林进行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1年后,施有机肥1 kg/株的处理胸径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蓄积生长量均为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3%、31%和31%;施肥2年后,施有机肥2kg/株的处理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31%和44%,施1 kg/株的处理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最大,均比对照提高42%,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从成本效益方面看,施有机肥1 kg/株的处理投入最低,利润最高,投入-产出比最高。因此,从追肥后杨树生长量和成本效益综合考虑,杨树中成林施有机肥1 kg/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在广西隆安县的屏山、古潭、那桐3个乡镇设置标准地,对嫁接3~4年龄板栗林分别施用不同施肥量的含稀土有机无机复混肥(以下简称:稀土有机复混肥)及不含稀土有机复混肥(对照).结果表明:(1)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年均板栗果实产量为1 442.2~4 918.3 kg/hm2,平均比对照提高42.77%;(2)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板栗果实淀粉、总糖及蛋白质平均含量依次为33.99%,6.84%,3.80%,分别比对照提高2.17%,1.67%,2.42%;(3)板栗叶片叶绿素平均总含量为7.91 g/cm2,比对照6.47 g/cm2平均提高22.26%;(4)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年均板栗收入为11 790.5元/hm2,比对照7 705.6元/hm2增加经济收入60.73%;(5)除抽枝生长和结果状况外,所试验项目均以1 125 kg/hm2稀土有机复混肥施肥量的各项指标为最佳.试验也表明:栗园土壤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能明显提高板栗对病害的抵抗力,增强板栗树势,其中以施用1 687.5 kg/hm2稀土有机复混肥施肥量的植株抗病害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人工林径阶分布与经济轮伐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高洪亮  李凤日  贾炜玮 《森林工程》2009,25(4):10-13,36
根据人工用材林培育目标和对木材分级利用的观念,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模型预估得到各个径阶的详细收获量和各材种的出材量。由此得到不同利用方式的经营收入,结合生产投入,运用经济效果评价动态分析法中的效益成本比、净现值指标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落叶松人工林的经济轮伐期为:13~18a。林分密度为1000株/hm^2时,效益成本比RBG最大值为3.8653,净现值胛矿最大值为9574.3元;l500株/hm^2时,RBC为4.2486,NPV为14408.6元;2000株/hm^2时,RBC为4.4937,NPV为16705.9元;2500株/hm^2时,RBC为4.685,NPV为19256.3元;3000株/hm^2时,RBC为4.8671,NPV为21749.7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还表明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越大,经济轮伐期越大。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每公顷4995株的林地,每公顷平均村积生长量为9.315m3,每公顷年均产值6408.90元。分另]是林龄27年、造林密度3600株/hm2林地的2.49倍和2.38倍;是林龄13年,造林密度3000株/hm2的1.66倍和1.67倍。试验证明在杉木分布区北缘的低山丘陵区,采用合理密植造林,集约经营的管理方式、缩短轮伐期,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平县古城低产林改造复壮示范林及县城南面山钟楼背后示范林内设置样地观测系列复状技术产生的效果,分析相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对云南甜龙竹低产竹林采取疏伐老秆、伐桩清理、施肥抚育措施,发笋量比对照提高20%以上;采取扒晒、除蔸、施肥等抚育措施,每年可收益17 928元/hm2;采取灌水、施肥等抚育措施,每年可收益52 860元/hm2,竹林效益得到极大提高;未进行抚育的竹林发笋量很少。  相似文献   

14.
1987~2002年,在沿海防护林内层沙滩地上开展引种石硖龙眼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沙滩地地势平坦、光热水条件优越的有利条件,通过营造林带、改土适树、精耕细作等技术措施引种栽培石硖龙眼,其生长发育符合其品种固有特性,单果重、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达到该品种的优级标准。其产量高,9年生每公顷产量达37830kg,经济效益较高,并能有效地促进沿海防护林朝着生态经济复合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片石破土上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在适地适树、集约经营的条件下,湿地松、杉木用材林每公顷年均产值在3000元以上,柑桔、板栗等经济林木在7500元以上;在同一立地条件上,用材树种的生长效益排列顺序是:国外松、木荷、马尾松,杉木只能在土层深厚的山坞、山脚小面积造林,经济林必需实行高标准、高投入,才能取得好效益,树种以柑桔、板栗、枇杷、桃形李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在立地指数级为16的杉木林内共设置12个固定样地,经过30年系统观察,对杉木传统经营方式和大径材经营方式的经济与养分利用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30年内,传统经营方式经营1.5个轮伐期,产木材558.371 m3/hm2,收益702 156元/hm2,木材效益1 258元/m3;需要造林2次,前期成本26 182元/hm2,后期成本268 018元/hm2;经营净收益为407 956元/hm2。大径材经营方式经营1个轮伐期,木材效益达到1 786元/m3;前期、后期经营成本分别为传统经营方式的50%、76.9%,经营净收益高于传统经营方式34.3%。传统经营方式1.5个轮伐期内消耗氮、磷、钾、钙、镁总量为1 110 kg/hm2,而大径材经营方式养分消耗为传统经营方式50%,单位养分利用效益是传统经营方式的2.7倍,达到989元/kg。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培育杨树工业用材林的立地条件,栽培品种选择,合理密度及最佳轮伐期的确定,以及栽植,林分抚育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论述,为实现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的培育目标,建立了辽宁省的杨树工业用材林基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Soil erosion causes the loss of the fertilized surface soil. The eroded soil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sedimentation raises the riverbed. It also reduces the flood discharge ability of rivers and the storage ability of reservoirs(Sun Lida, et al, 1995; Yu Zhimin, et al, 1999). Various researches proved that forests could reduce soil erosion. Forests in the watershed can decrease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reservoir (Guo Zhongwei, et al, 1998; Qing Yongsheng,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