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承单3号玉米与玉米-稻两熟制蔡永海,沈明星,王高武(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吴县215155)近几年,江、浙、沪等地区将玉米引人种植制度,有麦/玉米-稻、玉米-稻等种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大面积玉米品种多为中早熟种,7月下旬才能成熟,这对减少玉...  相似文献   

2.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岳西县农民程旭波、程海波两兄弟发明的“五彩玉米稻”,2003年在各点的示范效果优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五彩玉米稻”的发明和培育成功,填补了水稻种质资源的又一项空白。 “五彩玉米稻”的发明在国内以及国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为使这一发明能尽快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我市地处川北山区,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锐减,加之农户大多沿袭麦(油)——稻、麦(油)——玉、麦(油)——玉——(苕、豆)等传统生产模式,种植效益普遍欠佳。为了有效破解粮经争地、稳粮增收难题,本市根据玉米与竹荪生育期基本相同,玉米植株高大繁茂,能为竹荪子实体生长提供适宜的空气湿度与荫蔽度的特点,探索和推广了“玉米间种竹荪”高产高效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81万亩,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湖南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具有某些玉米符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这种玉米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穗大粒多,结实率很高和籽粒充实饱满。因此,玉米稻育成是科研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米-稻轮作这一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总结出玉米-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浙江平原稻区,大麦/春玉米-稻亩产吨粮,套作大麦是净作的60%左右;套作玉米是关键一季,其产量占三熟作物的40%以上;玉米茬晚稻比连作晚稻增产16.2%。三季作物栽培技术策略是稳定麦子产量、主攻春玉米和发挥晚稻增产优势。在选择三熟品种搭配基础上,合理运筹全年施肥量,增加玉米的氮磷钾施用量,适当减少晚稻施氮量。冬种分带种植布局,2.6m和1.4m畦宽,大麦土地利用率不宜超过40%和45%。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8.
稻管蓟马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蓟马(Scenchaetoecohrips biformis Bagnall)属缨翅目,蓟马科。常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两种。危害水稻、麦类、玉米、甘蔗等作物。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南方稻区普遍发生。在黑龙江省稻区主要有稻管蓟马、小麦皮蓟马和禾蓟马三种,其中以稻管蓟马分布广、危害较重。稻管蓟马以成虫、若虫危害水稻花器,影响结实,也危害叶片,影响正常生长,对产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耕地地力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关系,本研究以515个主要玉米种植县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pH 7种耕地地力因子,分别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和极端随机树(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ERT)模型构建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与耕地地力因子关系模型,并进行了3种模型效果比较。结果表明:RF和ERT模型总分类性能明显优于CART模型,3个模型在病害发生程度1级(GⅠ)上的查准率(Precision,Pr)、查全率(Recall,Re)、F1 score(F1)值均较高,分类效果比病害发生程度2级(GⅡ)要好,但考虑到准确监测病害高发情况、减少高发病情况在分类预测中漏分机率对开展病害防治的重要性,确定ERT模型为最佳优选分类器。耕地地力特征变量与病害发生程度重要性分析表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与耕地地力因子AP、TK、pH和T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耕地地力对玉米丝黑穗病影响机理提供了线索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2010,(11):50-51
2米多的株高像玉米,又宽又长的叶子像玉米,丰富的气生根像玉米,直立紧凑的穗形像玉米,大而饱满的籽粒更像玉米。日前,来自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科技厅和河南省农业厅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在新乡市河南丰源种子公司的试验田里看到单株产量达到250克,被农民们称为“玉米稻”的水稻新类型时.按耐不住喜悦与激动。  相似文献   

11.
玉米稻系以水稻不育系V20A为母本、玉米马齿黄为父本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其性状稳定、优势明显。不需年年制种.是目前高产水稻新秀.  相似文献   

12.
苏萍 《当代农业》2009,(16):13-13
山华农业科技发展(兴化)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租用耕地800亩,搞“稻鸭萍共作”,这些稻田不打药、不施肥.预计亩单产稻米280公斤。地里养殖的鸭子抵算生产成本.每亩稻田纯收入4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3.
稻、玉米、绿肥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单季稻区高效耕作制,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我县从1997年开始,在杉洋镇夏庄村(海拔600m)、吉巷乡兰溪村(海拔520m)、凤都镇桃溪村(海拔410m)进行水稻、玉米、绿肥试验示范,探索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2003年经多点验收,水稻亩产平均558.7kg/亩,玉米亩产平均523.8kg/亩,两季亩产合计1082.5l耐亩,比单季稻亩增产532.5kg,亩增收入643.35元;  相似文献   

14.
根据邵阳市5 a来的稻田地力监测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主要种植制度玉米稻的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并综合分析其变化原因.提出了保持土壤养分动态平衡的技术对策,即适度增施有机肥对玉米稻复种制、保持地力不衰、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24℃和27℃下,稻纵卷叶螟在玉米苗上的发育速率要比在水稻上的慢1-3 d;33℃不会抑制水稻上饲养幼虫的生长发育,但玉米苗上饲养的幼虫在30℃时就受到了抑制,且在33℃下不能发育到成虫.水稻上饲养时,稻纵卷叶螟各阶段的存活率在27-33℃间无显著差异,且36℃时死亡率很高,只有部分幼虫可发育到预蛹阶段;但是玉米苗上饲养时,稻纵卷叶螟在33℃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1-30℃,36℃下幼虫不能发育到2龄.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的产卵量均表现为在24℃和27℃条件下最高;在30℃和33℃条件下,水稻上饲养出的成虫能产少量卵,而玉米苗上饲养出的成虫却不能产卵.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率均在27℃下最高,且两寄主间无显著差异;玉米苗上饲养所得的卵在33℃和36℃下均不能孵化,而水稻上的则少量能孵化.水稻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相对要比玉米苗上饲养的耐高温.在24-27℃下用玉米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除历期有所延长外,其它生物学特性与用水稻饲养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2003—2005年三明市在海拔300—500m耕作区,示范推广稻(烟草)-稻-莴苣、辣椒-稻-莴苣、早稻-再生稻-莴苣、菜(西瓜)-稻-莴苣等一年3熟多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3年共示范推广1万hm^2以上,其中示范片1000hm^2,一般田块早稻产量400kg/667m^2、晚稻产量500kg/667m^2,全年稻谷产量90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广东省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区域化肥施用量高,土壤酸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风险高。研究了碱性物料对稻 - 稻 - 菜三熟耕作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2015—2017 年在广东省台山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施用熟石灰(Lime)、酸性土壤调理剂(ASC)和常规施肥对照 3 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产量和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ASC 处理周年产量最高,其次是 Lime 处理,对照最低。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冬种四季豆较对照增产较大,而早、晚稻的产量基本一致。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早、晚稻有效分蘖数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在冬种蔬菜季,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作物磷含量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趋势。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 pH 值,其中 Lime 处理在冬种蔬菜季、早稻季和晚稻季的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而 ASC 处理仅在早稻季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提高趋势,其中冬种蔬菜季的增幅较大;但对土壤容重、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影响。与对照相比,Lime 处理和 ASC 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其中冬种蔬菜季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系统中,施用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均可达到改酸效果,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冬种四季豆、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其中冬种蔬菜季对碱性物料的响应更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石灰和酸性土壤改良剂可作为广东省稻 - 稻 - 菜三熟种植区域酸化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其中石灰的改酸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8.
高蛋白饲料稻品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6-2000年对从中国南方稻区征集的百余个稻品种(品系,组合)在湖南进行了高蛋白饲料稻品种筛选,确定了湘早籼24号等7个近期可供生产上应用的早、晚籼饲料稻品种(组合)。同时表明:协调高蛋白与超高产的关系是饲料稻品种选育和栽培的共同主攻目标。制订饲料专用稻品种标准时,应考虑蛋白质含量测定样品的代表性,建议采用省区域试验中3-5个有代表性试点的样品,并且以湘早籼24号为早籼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耕地规模化,集约化向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流转。为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复种指数,改稻-稻连作为烟-稻轮作种植模式,一年二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获得了粮食和经济的双丰收。第一茬烤烟一般平均亩产量可达150—180公斤/亩,第二茬晚稻亩产量可达500—620公斤。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用重复序列探针MGR586与限制性内切酶EcoRI组合,分析了我国1980~1994年12个省(市)108个不同稻区401个稻瘟病菌株(下简称菌株)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依其MGR-DNA指纹(下简称指纹)的相似率,结合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将表现为45个不同致病型的401个菌株区分为54个谱系,每个谱系的寄主范围有限,且与不同稻区稻瘟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菌株的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构表明,稻瘟菌有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并在适宜的气候和人工接种条件下,草瘟菌和稻瘟菌可彼此互交。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稻区稻瘟菌谱系和毒性之间的关系,以期明确该菌的致病性变异及其演化过程,为改进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和持抗育种的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