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桃园用不同数量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处理防治梨小食心虫,均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较好地降低折梢率、蛀果率。495条迷向丝/hm~2处理的效果较好,对梨小食心虫迷向率为94.84%,降低折梢率和蛀果率的防效分别为77.32%、78.82%,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引进梨小食心虫迷向丝、信息素诱芯,在桃园进行梨小食心虫迷向试验,结果表明:"Ⅱ梨小食心虫迷向丝"、"PVC梨小食心虫迷向丝"、"PE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处理的迷向率分别为100%、98.84%和98.27%,防效分别达89.61%、88.90%、86.77%,3种迷向丝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桃园虫果率,是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防治桃梨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0mg/条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进行蜜桃上的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以常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结果表明,常规喷施化学农药防治梨小食心虫需喷7次农药;应用迷向素从4月至8月只需喷布3~4次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化学农药;与对照桃园相比,新梢蛀梢防效达100%,果实蛀果率仅0.4%,蛀果防效接近100%,有效地干扰了梨小食心虫雄成虫对雌成虫位置的识别和正常交尾,抑制了梨小食心虫种群的繁殖速度,达到治虫、环保、经济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桃园使用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进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迷向丝对梨小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使用简便,省工省力,持效期长,无公害。在正常管理的前提下,应用迷向丝的桃园梨小食心虫平均蛀梢率、平均蛀果率分别为1.89%、0.16%,较对照桃园危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新型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性迷向素胶条对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通过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折梢率和蛀果率调查,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胶条规模化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迷向素胶条2个施放密度(495条/hm~2和660条/hm~2)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的迷向率为98.67%~100.00%,幼虫折梢和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89.28%~100.00%和93.33%~98.68%,均显著高于常规化学药剂防治。该研究结果探明了性迷向素胶条防治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最佳施放密度,为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田间迷向防效,为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田间迷向试验研究了梨小性信息素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的迷向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梨小性信息素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田间密度设置为每667 m~230根和60根时的迷向率高达90%以上,蛀果率均在5%以下,防效与市售迷向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发生范围广、寄主作物多、危害损失大而成为江苏省果园主要防控的害虫。目前生产上防控该虫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其钻蛀为害、转主为害的特性使得化学防治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在张家港、无锡等地桃园开展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试验发现,该项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在99%以上,对于蛀梢和蛀果的防效分别在93%和90%以上,农药施用量明显减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生产中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式信息素迷向剂处理(600、900、1 200个·hm~(-2))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以期为合理应用性信息素迷向剂防治虫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复合式性信息素迷向剂胶处理与对照相比迷向干扰效果显著。7月20日和9月10日的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上述3个使用密度处理区苹果蛀果率分别比对照低72.46%、90.58%、90.58%和79.79%、93.09%、93.09%,随时间延续防效略有提高,复合式性信息素迷向剂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持效期可达5个月。  相似文献   

10.
性信息素技术在梨小食心虫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指导梨园用药,介绍了性信息素技术在江苏省常州市果园梨小食心虫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单一梨园迷向率为95.4%~100.0%,桃、梨混栽园迷向率为85.1%~94.3%;应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果防效在83.47%以上,并可显著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通过田间性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在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园(约9hm2)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该果园1年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 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著低于对照,整体上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综上,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探索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本研究监测了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比较了3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对“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7月底至8月中旬,第4代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均达到97%~100%,蛀果率均在0.73%以下,防治效果均达到93.13%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梨小食心虫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北京平谷桃树面积1.5万hm2,梨小食心虫是危害桃树新梢和果实的主要害虫,由于发生量大,世代重叠,给防治带来困难。目前,防治梨小食心虫除应用套袋技术外,主要还是靠化学药剂。由于果农对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又不能做到联防联治,相当一部分果园的虫果率仍达不到指标。2016年,我们在平谷区果品产业协会示范桃园,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  相似文献   

14.
以梨小食心虫为试材,利用含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发生进行监测,同时对田间折梢率、蛀果率进行调查并记录当地有关气象数据,调查分析梨小食心虫雄蛾在大连地区的放生规律、幼虫的危害特点以及与梨小发生与气温和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连地区梨小食心虫包括越冬代在内一年共发生5代;梨小食心虫各世代中,越冬代重点为害桃梢,第1代为害桃梢和果实,第2代主要为害早中熟品种及桃梢,第3代主要为害晚熟品种,少数为害桃梢;温度、降水量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是危害新疆石河子蟠桃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高峰期的蛀果率在50%以上,每年每亩直接经济损失加繁殖费用高达1200元,部分果农因防治不力造成绝产。石河子蟠桃食心虫研究课题组在2010年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新技术-性诱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根据梨小食心虫迁飞、危害特点及性诱迷向丝的诱虫范围,课题组选择林管连2公顷、8连3.87公顷共计5.87公顷蟠桃园为摆放梨小食心虫性诱迷向丝的试验处理区,两个处理区与其他桃园的间隔距离在  相似文献   

16.
梨小食心虫在田间主要寄主上的转移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梨小食心虫在转移寄主过程中选择性及转移性的特点,选择梨小食心虫主要被害寄主——桃树、梨树,分析梨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桃园、梨园诱蛾峰数、诱蛾量均有差异,在果树生长前期(7月1日以前),桃园诱蛾量明显高于梨园,7月1日以后梨园诱蛾量明显高于桃园;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梨园梨小食心虫数量显著高于桃园。不同管理模式下,8月不套袋梨园日平均诱蛾量显著多于套袋梨园,分别为131.25、70.75头。在新梢期,桃树蛀梢率显著高于梨树,达11.13%;果实成熟期,桃蛀果率显著低于梨。  相似文献   

17.
正苹果果实蛀果害虫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桃树果实蛀果害虫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其中桃小食心虫为害苹果最严重,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为害桃最严重。1为害症状1.1桃小食心虫幼虫多从果梗基部或果顶部蛀入,蛀入后在果面有针尖大小的侵入孔,蛀孔流出露珠状胶质滴,胶质干涸后呈白色蜡质膜,而后果面蛀孔愈合成黑褐色凹点,四周浓绿色,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9月19日,山东省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李吉生家梨园,爱宕梨果实采摘后2~3 d烂果率超过30%。现场查看他采摘的梨果自然堆放在室内地面上,经鉴定为梨小食心虫为害,每个烂掉的果实上都有小孔洞,蛀果率30%~40%,有的梨果蛀孔多达2~3个。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 Busck.),是梨园头号害虫,俗称东方果蛀果蛾、桃折心虫、黑膏药,属鳞翅目小卷叶蛾,末龄幼虫全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阳山村、东山基地2个试验点的迷向率、蛀梢率、蛀果率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当地气象土壤条件及日常用药情况,为240 mg/条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澳福姆)防治梨小食心虫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武汉地区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变化,本文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并调查了梨小食心虫为害不同成熟期梨品种的蛀果率。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在3月底出现高峰;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为5月底,第二代6月中下旬,第三代7月底8月初,第四代9月初。早熟品种翠冠梨果实被害率最低,蛀果率在1.20%以下;中熟品种圆黄被害率居中,蛀果率1.67%~4.50%;晚熟品种金水1号被害率最高,蛀果率4.33%~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