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业余嗜好养蜂,对蜂宠爱有加。我将十多箱中蜂饲养在门楼上、屋檐下,与它们朝夕相处,相亲相伴。渐渐地我悟出了小蜜蜂许多不为人知或许多养蜂人知道而不在意的奥秘。蜂儿飞飞说:"我是近视"只要没事,我就会站在窗前,观看爱蜂憨憨地进出巢门,像将军心痛地审视疲惫的士兵一样,心起几许爱怜。常看到一些蜂两只后足携着沉重的粉团落到了巢门口,可就是进不了门。在巢门左右两侧东钻西赶,有时就差0.5 cm可以进去了,可又急急倒回去  相似文献   

2.
是蜜蜂磨炼了我的意志蜂伴着我,我陪着蜂,在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流浪了十四个春、夏、秋、冬,领略了大半个中国的风土人情。在养蜂的路上,有着数不尽的好人,也有着宰相肚里撑不下的恶疾,更有着说不清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总觉得此生已和蜜蜂结上了解不...  相似文献   

3.
宋章辉 《蜜蜂杂志》2005,25(10):22-22
我身边大多数蜂友是定地养蜂,有少数是小转地或大转地的,这些蜂场转地是为了采蜜,很少是为了提高越冬蜂成活率而转地的。笔者的几次经历说明,为了提高越冬蜂成活率,转地很有必要。1995年以前,我地秋繁时主要蜜粉源有水稻、黄麻、楠树、蓼花,其中楠树、黄麻流蜜较好,每年越冬蜂成活率在30%左右;1997年到现在,我地秋繁时主要蜜粉源有水稻、棉花、少量楠树、蓼花,现在所有的蜜粉源几乎都没有大流蜜。培育越冬蜂时粉源充足,只要喂糖(蜜),培育的越冬适龄蜂很好,但是培育越冬蜂后又多了一个枇杷蜜粉源,在晴朗的日子里,枇杷、蓼花十分吸引蜜蜂去采…  相似文献   

4.
王晓春 《中国蜂业》2012,(4X):60-61
<正>我的家乡在黑龙江,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春季柳树飘香,夏季野花、大豆花飘粉吐蜜,秋季向日葵向我们展开笑脸,迎来许多外省的"逐蜂人"。我与蜜蜂的缘每当我揭开蜂箱,那股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回味,这时我的脑海就会浮现童年时我与蜜  相似文献   

5.
白万明 《蜜蜂杂志》2009,29(10):22-22
雄蜂的食量是工蜂的3倍;分蜂季节里因雄蜂太多.还会引起分蜂.所以我认为,在雄蜂完成了传宗接代以后,就应把它们消灭.  相似文献   

6.
<正>退休后,从省城返回老家。在一个亲友(养蜂人)的引导下,我养了几箱小蜜蜂。多年来,虽从蜂刊上学了不少的养蜂知识,又不断到亲友家取经,却没有取得太大的经济效益。倒没少被蜂蜇,常常蜇得鼻青脸肿,左邻右舍没少开我的玩笑,笑我是老顽童。  相似文献   

7.
<正>44岁的谢基安,带着心爱的小蜜蜂执著地游牧在天山脚下,创立了天山黑蜂。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人脉资源、没有专业技术、没有市场经验,唯一拥有的是他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1童年的苦难,是一生的财富1969年10月26日,谢基安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禾加镇的农村,家中兄弟姐妹一共7人。在他的记忆里,贫苦伴随着他度过漫长而艰难的童年时光。1986年,由于生活所迫,17岁的他在亲戚的介  相似文献   

8.
正龚教授、宁老师:你们好!首先预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无事可做,难以打发日子,感觉很无聊。在一次串门时遇到了养蜂朋友,受他们言谈举止的感染,我从此也喜欢上了蜜蜂,精神上似乎有了一种寄托。事也凑巧,2014年10月,我侄儿家里来了1群蜜蜂,他因为没有时间管理,就将蜂送给我了。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4群蜂,共取蜜10 kg多,现在每群有4框蜂的量。以  相似文献   

9.
按时髦的说法,我是40后,现已是个闲耍了多年的老头儿。在闲散的日子里,除了亲朋外,时常牵挂的身外之物就只有柑桔了。童年的欢乐、曾经的梦想和半生的事业无一离得开柑桔,老了又如何放得下心底的柑桔情缘?在我懵懵懂懂能够记事的年岁,秋冬季节,每当妈妈从离家十多里的集市赶场回来,背兜里除了油盐酱醋外,常常还有用手帕包着的几个"苏柑儿"(实为大红袍红桔)。这包苏柑儿总能让我们兄  相似文献   

10.
正到了8月10日连续10多天降雨,蜂群严重脱子,很多蜂群根本没有几个幼虫,花粉基本吃光。没有好天气,又采不回来花粉,这段时间正是繁殖越冬蜂最佳时期,蜂群贮蜜消耗较多。10多天连雨过后,天刚放晴,蜜蜂开始活动,有些采集蜂回来落到地上,就有5~6只蜜蜂围了上去,咕噜到一起,非得让采集蜂把蜜吐出来才放过它,还有一部分蜂在蜂场乱飞,26个小交尾群全部被盗。我看不行,第二天起早把交尾群拉到离场地十里外的家中摆放,箱内放白砂糖,指望蜂群拉到家中能好转。但是气温上来它们还是互盗,场地盗蜂没有止住,  相似文献   

11.
陈道泽 《蜜蜂杂志》2016,(11):I0002-I0003
我喜欢上蜜蜂,是从叔叔的一竹篾桶蜂开始的。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叔叔从遥远的山村拎来一窝蜂,过了几天,叔叔又将整筒的蜂“过”到由杉木制成的四方体蜂箱里,放在草屋东面院子中间的石板上。  相似文献   

12.
刘绛英 《蜜蜂杂志》2009,29(7):22-22
不知蜂友们是否注意到,家鸡能啄死交尾或试飞的处女王并把它吃掉. 2008年5月上旬,我家养的30多只小鸡渐渐长大,我地称这种鸡为"三黄鸡".一天下午,我查蜂时看见前面一排蜂箱前有五六只鸡在啄蜂,原来它们啄的全部是雄蜂.而且全部吃掉.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始终误认为蜜蜂螺原体病是农药中毒。最近查阅朋友订的《蜜蜂杂志》中有关“爬蜂病”的文章后才醒悟过来:以前的多次惨重损失,都怪自己没有订杂志。现谈一点我的实践体会。1.笔者于2001年夏,在河北兴隆放蜂采荆条花蜜,蜂场设在公路边的山凹里,南北是高山,通风条件很差,天气长期无雨干燥,气温高达39℃以上,形成高温闷热的小气候。也就在荆条流蜜的前几天,突然发现蜂巢门前死蜂堆积,死蜂吻吐出,双翅张开,很像农药中毒。但其中有许多不是采集蜂,还有很多幼蜂。病情来势凶猛,5~6天约死亡35%左右的蜂。我立即向当地蜂友了解是否喷施了…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前,我在滇西保山县一个半山区的农村生产队插队落户。房东老伯是一位极厚道的老农。有一次,院子里突然起了一阵嗡嗡声,满院子不知从哪里飞来那么多蜜蜂。抬头一望,一个大蜂团飞滚着落到院子里的一棵树上。房东老大爹对我说,快,接下这窝蜜蜂。说着,他连忙从厨房拿来一个木箱,洒了一些蜜糖水在里面,又用一个爪篱(农村滤米用的那种竹漏子)也洒些糖水,然后登梯上树,就把蜂团收进木箱。后来,大爹又把蜂群过到一个用空心树制成的蜂筒里,这群蜂便在院子里安下了家。过了几个月,我就吃到了大爹家的蜂蜜茶。想起看大爹收蜂到掏蜜,我觉得养蜜蜂不用花多少本钱,不需要什么饲料,而且收入并不低——一年能  相似文献   

15.
龚教授、宁老师:你们好! 首先预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无事可做,难以打发日子,感觉很无聊。在一次串门时遇到了养蜂朋友,受他们言谈举止的感染,我从此也喜欢上了蜜蜂,精神上似乎有了一种寄托。事也凑巧,2014年10月,我侄儿家里来了1群蜜蜂,他因为没有时间管理,就将蜂送给我了。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4群蜂,共取蜜10kg多,现在每群有4框蜂的量。以前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主要凭手中的电脑上网学习,一般也就是出现问题便上网搜索求解。经过1年的摸索,深感靠这样的学习方式,看似对症下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所获知识远不够系统全面,依此养蜂也就只能是浮在表面,很难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6.
<正>尊敬的王所长,得知您仙逝时,我正在千里之外的医院里,照顾病重的病人。恶耗传来,如同千万只蜜蜂同时振动起它们的翅膀,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翁声一片。我不信!我不信!这是真的吗......天国这样急匆匆地接走了您,您带走了坦诚和宽容,却没能带走人们对您无尽的哀痛和思念,您走完了78岁人生路,永远离开了您为之奋斗毕生的蜜蜂医疗事业,离开了您所热爱的患者和学生,离开了您的亲人和同行,也离开了您的养蜂场、蜂疗研究所和  相似文献   

17.
王远洋 《中国蜂业》2012,(7X):44-46
<正>在我心中,《中国蜂业》是一位相濡以沫的朋友、一艘领航的旗舰、一座永远的丰碑。而今的我,已过不惑之年,回想起从懵懂少年时代就与《中国蜂业》结缘的这三十度春秋,脑海中不由得浮现起一幕幕难忘而久远的记忆。风雨兼程雪中送炭我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外公侍弄蜂儿的画面每每如昨日重现,甘之若饴的蜜糖始终是跃动于童年舌尖上醉美的幸福,尤其是在那段国家生活困难时期。虽然我无从考证当年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是否也是蜂儿为媒促成的一世良  相似文献   

18.
蜂场上的日子总是怀揣甜蜜 ,背负艰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一种不同的风景。它象小河的流水———弯弯曲曲 ,叮咚有声 ;又是一首长长的抒情诗 ,令我从早读到晚 ,从春读到冬。在蜂歌刚刚唱响的时候 ,被白雪掩埋了整个冬天的大地便开始苏醒 ;那光秃的树枝上 ,也被蜂歌唱出层层绿荫。当花香弥漫在蜂场的上空 ,收获的季节也终来临摇蜜机转动着丰收的希望 ,生活里充满了甜蜜和温馨。西风吹皱了花瓣 ,蜂歌也渐渐低沉……到严寒逼近蜂箱 ,蜜蜂又开始与大自然抗争!蜂场上的日子@李仰山  相似文献   

19.
养蜂虽不难 ,但要养好蜂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养好蜂就是要养强群 ,养强群 ,才能优质高产 ;无论是追花夺蜜还是定地饲养 ,都得养强群。现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 ,谈谈养好蜂的三点体会。第一 ,要想养好蜂 ,首先必须养好王。曾有人说 :一头好王千斤蜜糖。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大 ,但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份 ,因为蜂王是决定因素 ,假如是劣质王 ,可想而知 ,无论技术再好 ,也养不出好蜂来。我养蜂多年 ,也很努力 ,管理也不差 ,可效益总是上不去。分析原因王质太差 ,没有适时换好王 ;其次是弱群占了一定的比例 ,去年上半年我养了三十几箱蜂 ,约二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蜂业》2015,(4):26-28
<正>彻底认识蜜、粉与蜂的生物学规律,我用了40年的时间。前20年,逐步认识到进巢的蜜多(外界流蜜或喂饲),泌蜡多,育虫多。1992年读《蜜蜂生物学》,开始认识到这是蜜蜂生物学规律。2000~2006年,通过学习认识到蜂与蜜粉、温度的关系。2012年总结出蜜、粉与蜂的生物学规律是蜜蜂饲养管理的基础。一、初识蜜与蜂的关系1968年,我成了下乡知青。1971年年初迫于生计,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开始养蜂。当年没有渠道获得养蜂知识,对师傅的话"言听计从"。10月1日翻山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