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诗话     
茶诗话《深圳商报》社侯军九、茶在词中诗、词原本是一家,谈茶诗不妨聊聊咏茶之词。唐诗宋词,早有定评。词到宋朝蔚为大观,以词咏茶之风自然也成了一时之盛。宋代诸词家中,最受推崇的是苏、辛二位。苏东坡的茶诗前面已有专文论述,其实他的同作中也不乏咏茶佳品,例如...  相似文献   

2.
凯亚 《农业考古》2004,(2):284-287,297
张恨水素有贪茶之癖,尤癖嗜于贪喝酽茶,贪喝苦茶。当年不论在北平也罢,在南京也罢,他都是报界并文坛的“贪茶癖”者中之佼佼者,其茶瘾之大,确乎无与匹俦呢。  相似文献   

3.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陆鸿渐。茶,弥漫于人间,融合于生活,升华为文化。它既不是饮食文化,又不是娱乐文化,而是纯正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和茶人追求着一个至高无尚的理想,就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是出于茶的本质。陆羽《茶经》一本正经;茶之德行,俭是本性。政通人和“政通”。就是政治清明,“人和”,就是人民团结。“政通人和”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陆羽《茶经》,反复强调了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中,提出了“茶性俭…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的一首咏茶妙联凯亚郑板桥是擅撰茶联的。比之历代茶联的作者,他的撰著茶联之多、之妙、之富有个性特色,恐怕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呢。而郑板桥的茶联之中,最富于幽默讽刺的风格,并且在民间流传得最其家喻户晓的,则莫过于他的那首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怕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道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  相似文献   

6.
茶韵说     
寇丹 《农业考古》2004,(4):108-109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茶韵,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8.
明代冯可宾与熊明遇论罗岕茶及其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施由民罗茶是明代的名茶之一。中国茶叶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名茶,如明人沈石田《书茶别论后》中所述:"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岁茶是当之。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与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茶具有饮用之功能,由来已久。而茶作为一种饮料,据文献记载则始自汉代,文人饮茶,也从汉代开始,如扬雄、司马相如等。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的口号,用来对抗奢侈之风,茶风稍盛,张载、左思等人在诗作中有所咏及。唐以后,历代文人饮茶之风渐盛,如李白、杜甫、释皎然、陆龟蒙、皮日休和陆游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留下大量的咏茶诗作。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作为文人的丘逢早,同…  相似文献   

10.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姐妹茶     
姐妹茶江苏人民出版社凯亚早就听说,洞庭东山麓下的茶树族中,于今添了一小群来历不凡的新秀,名叫“八女茶”。──听这名字,就觉得不乏异国风韵呢。不错,此乃日本岛国之茶树也。不过,我当初委实弄不明白:那濒于太湖的洞庭东山一带,本是碧螺春茶的世袭之地,发祥之...  相似文献   

12.
寒夜客来茶当洒,竹炉汤沸火初红。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莫不将身心皆融入茶中。置身于茶博会这样一个茶的海洋,对茶的体味更是不同。茶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铁观音、西湖龙井、恩施玉露……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茶品牌背后蕴藉着悠悠岁月沉淀下的情思。上善若水,茶水是至善之水,这个“至善”不仅是物的道理,更是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品茶读画(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仇英的茶画仇英在明代画家的“排行榜”中,并非名列前茅。但是。在茶画这一独特领域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因为,他是被西方茶文化研究家最早认识并记录在专著中的唯—一位中国画家。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在西方茶学界被尊为最早的“权威性著作”,在中国茶学界也受到高度重视。在该书的第24章《茶与美术》中,作者写道:“中国古代之绘画以茶为题材者殊少,唯在英国博物馆中存有一幅,题名曰:‘为皇煮茗’,作者为明朝的仇英(ChiuYing)。图上绘一宫殿中之花园,地点可能为当时之首都南京。绘于一暗色之绢轴…  相似文献   

14.
品茶三记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论茶者层出不穷。可见,茶之道难以论尽,其品饮的精神方面更是如此。我饮茶多年,虽对茶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认识有限,但亦有所得,现摭之于篇,名曰三记。独品“云绿”夏日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34℃,空气也似凝而不动了,室内静如世外。我沏一杯“雪水云绿”置桌上。这茶来自浙江桐庐雪水天堂山,是朋友捎来的,说此茶是上品,极不易得。少顷,启盖,杯中便飘出清醇之香,见新绿澄澈的茶汤中,嫩芽似莲蕊初绽,使人悠然生出喜悦之情。细吸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且见杯中莲蕊艳姿秀态,恍觉是从茶中唤出来的佳人…  相似文献   

15.
唐代茶诗选析(之五)──茶诗论水江西上饶茶厂吕维新,蔡嘉德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煮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饱经风霜,跋涉名山大川实践总结的科学论断,迄今仍有现实意义而熠熠生辉。茶发于水,无...  相似文献   

16.
喝茶谈茶     
喝茶谈茶王广彬“茶”是饮料,是圣草,也是姻缘草。远古时代我国就发现了茶,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到现代为止,已经被广大人民认定和接受。以茶治病、以茶解暑渴、以茶会亲友、以茶缔结婚姻等等,广为流传。“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句,和“开门七件事,盐、油、柴、米、酱、醋...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皇室茶事福建省东山县林亚顺历代老人好饮茶已成习俗,而清代大多数皇帝及宫廷内,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茶讲究品种、方法、时间以及茶具之精良,也是民间望尘莫及的。茶饕老手品茶行家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过不少名茶产地,品尝了各种名茶。他在杭州饮过...  相似文献   

18.
出版《中国之茶》之际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以茶为媒介的茶文化,是探求对茶本身的研究和茶具及水种的观察融为一体的生活。所以茶文化不断地孕蕴和产生茶生活和茶精神。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茶文化没有能够继承先祖的灿烂的业绩和遗产。为了茶和中国56个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19.
建茶史微     
建茶史微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巩志,姚月明建茶,建州之茶,占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①”之赞誉;宋·周绛《西溪丛语》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历唐宋以降数朝千余年来声誉不绝。明末清切,武夷岩茶(乌龙茶类)脱胎于历史上的建茶,从中演化脱颖而诞生...  相似文献   

20.
茶诗话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金瓶梅》茶诗漫议《金瓶梅》素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对明代市井生活描绘之精、之广,都是绝世的。而饮茶既然早已列入寻常人家每日要办的“七件事”之一,那么,在这部“奇书”中自然也是表现得十分充分的。然而,遗憾的是,《金瓶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