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抚育间伐是人工林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利川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形条件设置对照、轻度、中度和强度4种不同抚育间伐处理水平的8块样地,对间伐前和间伐5年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促进了马尾松胸径的生长、提高了马尾松种群的物种丰富度,各种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水平的变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地设置调查和复测,分析了抚育间伐对小陇山林区华山松林木胸径、树高的生长和材积的影响,探讨了华山松人工林的间伐强度、间伐开始期、间隔期等间伐技术。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强度对华山松平均胸径生长影响极显著,对华山松树高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对测试林分林龄20年时首次间伐基本适宜,第2次抚育间伐林龄为30年;首次间伐林分保留密度宜为2700株/hm~2,根据结论推算与实际情况,华山松人工造林初植适宜密度为4500株/hm~2。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对于吉林省地区的森林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而抚育间伐作为影响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干预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对林内环境的改善和调节,从而创造一个适宜落叶松生长的环境。合理的抚育间伐设置对于落叶松的有效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结合吉林省落叶松人工林实际生长情况,针对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华山松是松科松属中的常绿乔木树种,此类树种原产地在中国。华山松自身木质良好,同时育苗过程相对容易,因此在中国西部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在恢复植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华山松人工林的间伐工作也相应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华山松人工林间伐情况为依据,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特性的影响、抚育间伐对天然更新特性的影响、抚育间伐对植物多样性特性的影响等,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围绕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分析,以便对抚育间伐的各技术指标进行确定。在本文中,提出了在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间伐强度有关的方法,并且还引入了三角形选树方法,以促使林分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人工林空间。  相似文献   

6.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的间伐可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下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稳定性。本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对比分析间伐和未间伐林分(自然保护区)中林木生长、物种多样性和天然更新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伐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年均增长0.72 cm,比未间伐区提高53.2%;间伐区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年均增长0.59 cm,比未间伐区提高25.5%。间伐区内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未间伐区分别高出159.2%、185.3%、185.9%和108.4%。间伐区幼苗幼树的更新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未间伐区,其中,樟子松人工林间伐区幼苗幼树的更新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见,对自然保护区内未经营过的人工林进行适当抚育间伐对提高森林生产力、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正向演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花卉》2015,(17)
在对杨树进行抚育间伐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流程长、操作不便、限定抚育间伐强度等问题,影响了抚育间伐的实际效果。本文探讨了杨树的抚育间伐具体措施,提出了控制抚育间伐强度的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当前的抚育间伐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黄土梁子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经营措施(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人工林样地,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浸泡法,对样地内枯落物的现存量、持水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测定,并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冀北山地油松林分的森林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枯落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在8.02~15.90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为47.72 t/hm2,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19.10%;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在1.00~1.39 g/cm3,其中抚育+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最大为1.39 g/cm3,抚育间伐土壤容重最小为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25.72%~61.41%,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在273.56~896.21 t/hm  相似文献   

9.
《花卉》2017,(22)
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对于冀北山区的森林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建国后几十年来,围场坝上地区营造了上百万亩的人工落叶松林。抚育间伐作为影响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干预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对林内环境的改善和调节,从而创造一个适宜落叶松生长的环境。合理的抚育间伐对于落叶松的有效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域内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的生长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抚育的效果。运用DP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胸径与冠幅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得到其回归效果十分显著,最终确定不同径阶的华北落叶松经营密度的最大理论值。为确定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的经营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虹  王华  李素玲  许晶  杨杰 《中国食用菌》2019,(5):13-14,17
采用ITS分子片段分析方法,确认了山西吕梁山南部五鹿山出产的红色蘑菇为血红菇(Russula sanguinaria)。血红菇为山西新记录种,于夏秋季节在油松林内大量发生,为现阶段当地油松林的优势外生菌根菌物种。中国文献记载可食用。  相似文献   

12.
以接坝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熵权法对各林分类型水文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规律一致,其大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26.04 t/hm2)>油松林(16.46 t/hm2)>华北落叶松林(11.36 t/hm2);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1.29 g/cm3)>油松林(1.24 g/cm3)>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05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 441.4 t/hm2)>油松林(963.5 t/hm2)>华北落叶松林(829.9 t/hm2);对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呈较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对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冀西北森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林场选择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4种林分类型,以撂荒地作为对照,进行了土壤入渗和贮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白桦林(373.24 mm)>油松林(352.72 mm)>山杨林(325.20 mm)>华北落叶松林(306.28 mm)>撂荒地(286.30 mm)。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白桦林(0.90 g/cm3)<油松林(0.95 g/cm3)<山杨林(0.99 g/cm3)<华北落叶松林(1.00 g/cm3)<撂荒地(1.27 g/cm3)。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现明显幂函数关系,林分的土壤渗透性能均高于撂荒地,其中白桦林稳渗速率最大(5.21 mm/min),水土保持能力最好。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贮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森林对非毛管孔隙(滞留贮水)的改善作用要大于毛管孔隙(吸持贮水)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量法和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全碳含量,对徐州市果树经济林的碳贮量、分布格局进行初步研究。徐州市果树经济林碳储量为39.21×104 t,其中,银杏18.45×104 t、梨3.82×104 t、苹果16.63×104 t、桃2.67×104 t。碳密度为8.7 t/hm2,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油松外生菌根真菌对其幼苗根际其它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油松菌根化苗与非菌根化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种类、数量进行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菌根化油松苗根际有8种真菌,非菌根化的油松苗根际有10种真菌,运用群落相似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菌根化和非菌根化油松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菌根化和非菌根化油松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似度为0.55,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菌根化比非菌根化都低.  相似文献   

16.
将油松苗木造型与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结合,探讨了园林应用中油松苗木造型的审美取向和造型原则,提出了油松苗木造型的关键技术措施,对于园林绿化中油松苗木造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油松成熟胚的子叶-胚轴段为起始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诱导不定芽,以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对油松不定芽进行继代培养。结果表明:子叶-胚轴段可以诱导出不定芽;在1/2MS培养基上附加3 mg/L的6-BA和0.5 mg/L的NAA,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率达46.7%,平均增殖系数是10,最大增殖系数为24;1/2MS培养基中附加2 mg/L的活性炭对油松不定芽增殖和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 increase in tree cover area (i.e., natural and planted-tree land covers) and changes in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the potential of a landscape to provide habitat for native floristic biodiversity. Four areas experiencing an increase in tree cover were analyzed. We developed a metric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native biodiversity based on tree cover type (plantation or natural forests)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land covers. We used published estimates for forest and plantation carbon stocks for each region. Focus regions in northwestern Costa Rica, northern Vietnam, southern Chile and highland Ecuador all showed an increase in tree cover area of 390?%, 260?%, 123?% and 418?%, respectively. Landscapes experiencing increases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lso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in carbon stored above and below ground, and in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native floristic biodiversity. Study landscapes in Chile and Ecuador experiencing an expansion of exotic plantations saw their carbon stock decrease along with their potential to support native floristic biodivers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an increase in forest area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an increased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hen landscapes are reforesting with 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 exotic tree species. Changes in the support of native biodiversity and the carbon stored in pulp rotation plantations, along with other ecosystem service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before implementing reforest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化县营造的10年生毛竹人工林的造林成效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方式等对毛竹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方式对毛竹生长具有极显著影响,以选择杉木或阔叶树种采用带状或株间混交的毛竹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