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相似文献   

2.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而成为农业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5.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农作物品种。辽金时期,家畜饲养业所占比重等同于甚至超过了农耕生产,形成了农耕生产与家畜饲养并重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6.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农田耕作、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等控制和减少农田土壤中杂草种子的基数,抑制杂草的出苗和生长,减轻草害,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损失和杂草防治的策略方法。农业治草是杂草防治中重要的和首要的一环。农业防治的优点是对作物和环境安全,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联合作业时,成本低、易掌握、可操作性强。但是,农业治草难以从根本上消弱杂草的侵害,从而确保作物安全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7.
最佳觅食模式与农业起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古研究中被用来解释史前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演变的理论越来越多,最佳觅食模式(the optimal foraging model)即为其中之一。这一模式目前被用来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运用这一模式来分析考占发现中所观察到人类觅食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考古遗存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对  相似文献   

8.
关于原始农业考古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暂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探索性的意见。一、渔猎遗存考古这里说的渔猎遗存,指的是自新石器时代以后主营渔猎经济居民的遗存。旧石器时代和以后的主营种植农业居民的渔猎遗存,当不在这一课题讨论范围之内。迄今的研究证明,50年代确认的多数主营渔猎经济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缺乏科学根据。但其中的少数遗存仍当认为是可靠的。例如,在30年代发现的,建国以后又经过多次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无论在我国还是在那些考古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都不是新近才开始的。许多农业工具、农作物遗存和家畜骨骼(广义的农业应该包括家畜饲养)等,很早就已为考古工作者所发现,并且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农业考古的课题,诸如农业的起源、各种农作物或家畜的起源与传布、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农业对于古代文明发生的作用等也是很早就有人注意和研究过的。不过以前的那些研究一般是分散进行的,考古学家、农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史家桥原始稻作农业遗存江西省湖口县鞋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杨赤宇一九九一年,在第一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在《鄱阳湖原始稻作农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有关这一湖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的空白问题。经过六年来的努力,对于这一课题研究,终...  相似文献   

11.
鱼类遗存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动物遗存之一,目前针对鱼类遗存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种属鉴定与量化统计、表面改造痕迹研究、体长复原、肉量估计、捕鱼工具推测及环境重建等,而死亡年龄鉴定的相关工作的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材料以脊椎等骨骼为主。耳石是随鱼类年龄增长稳定沉积在淋巴系统中的碳酸钙结构,其形成原理与特殊性质使得耳石成为有效鉴定鱼类死亡年龄的绝佳材料。利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在国内外渔业研究中已经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国外的考古遗址中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也日益普遍,已经产生许多成功案例。本文拟从鱼类死亡年龄研究简史,耳石基本特征及采集方法,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耳石在鱼类遗存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动态     
两项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航天空间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已经为历史悠久的农业进行了不少的服务工作了。例如卫星拍摄到苏联作物生长情况的照片,使苏联不能以低价从美国抢购到谷物,而核辐射将来总有一天可能用来消灭讨厌的玉米钻心虫。 过去二十年里,宇宙火箭帮助了农业的革命。美国发射了两次地球轨道卫星,拍摄了全世界的作物照片和生长环境照片。得到的情报使研究工作者可以分辨出地面上的作物和杂草,估算出它们的面积;分清楚有病害作物和无病害作物;估算出土壤和水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一、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指已经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早期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遗迹,这些遗产包括遗址本身,以及遗址中发掘出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遗存、生活用具遗存、农作物和家畜遗存等。二、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驯化和培育的动物和植物(作物)种类,主要以地方品种的形式存在。分为动物类物种和作物类物种。  相似文献   

14.
前言农田杂草是为害农作物的大敌,积极设法清除农田杂草,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稳定增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田杂草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就是它们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和在不良的环境中处于休眠状态而不丧失发芽力。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具有发芽力的杂草种子,在作物生育季节可以随时发芽出土。因此,进行农田杂草种子休眠期的研究,对指导拟定正确的除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在黑龙江省旱田和水田的杂草约有300余种,但密度最大、危害性最强的只有几十种。我们对这些杂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在本文提出了这些杂草种子的休眠期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16.
西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农业独立起源地之一,考古遗址的发掘状况分析,西亚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后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0~公元前12500年),或在前新陶器时期晚期(约公元前9500~公元前8500年)已发展较为成熟。西亚农业起源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及社会发展有较大关系,在西亚农业起源的历史进程中,羊的畜养与麦驯化最具代表性。本文以西亚考古遗存为依据,对西亚早期羊的畜养与麦的驯化分别进行研究、比较,推断出麦的驯化极有可能是源于羊的畜养。  相似文献   

17.
木材考古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址中经常出土的木材遗存是进行植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很好的生物材料。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的研究对象都是考古出土的木材,并且都有其自身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木材考古已经成为第四纪乃至第三纪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必能广泛开展。鉴于此,有必要提出木材考古学(xylonarchaeology)这门植物考古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8.
《农家致富》2013,(6):35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基于对植物、动物基因学和蛋白质学的认识,通过利用动植物中的特定基因,可以实现用更少的土地种植更多的作物,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生产作物,还可以改善食品的营养和口感等。美国的St.Louis是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地区,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就在该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在水旱作物轮换种植的同时,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规律,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以及由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组成的物联网系统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制度和技术的保障,其中农作物生长环境下杂草的识别和清除是家庭农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利用家庭农场作物先验几何特性,拟合小麦正常生长条件下的中心线,根据小麦种植时固定的行间距,识别小麦生长环境下的杂草,对比实地调查的统计数据,该研究算法识别杂草的正确率达到92.8%,可为家庭农场管理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