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其类型主要有古生代地层剖面、岩溶地貌景观、温泉、瀑布等,景观资源具有规模大、分布集中、观赏性强、科考价值高、比较典型等特点。通过对格萨拉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市场条件、基础条件等开发前景分析,格萨拉具有建立以古生代地层和岩溶景观为主要景观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热背景,对热水水热分布及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南北向断裂系统、北东向断裂系统与水热活动的宏观分布及水热活动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温泉的出露分布为近东西向的小断裂所控制;断裂因自身性质和特征不同,表现出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在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推断地下热水成因。  相似文献   

3.
分析温泉文化形象对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西双版纳九沐山温泉项目地的自然资源及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在规划西双版纳九沐山温泉室外区时,将西双版纳特有的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及茶庄文化与温泉设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温泉主题内容,在规划功能分区时,将不同的文化特色融入景观设计中,用不同的景观要素来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向旅游者们传达丰富多彩的温泉文化。  相似文献   

4.
海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尤其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政策的颁布将海南旅游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加快海南旅游的信息化速度,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则是非常必要的。阐述了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介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的过程,初步形成一个新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此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王浩清 《山地研究》1997,15(1):13-17,T001
以安徽黄山,九华山风景区为例,对花岗岩形成的地形陡峭,沟谷纵横,植被茂密的山区,采用水系形态分析,探讨岩石的断裂构造发育规律。指出自然景观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并运用自然界边际效应规律,对景观资源分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25hm^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本文针对泉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分布状况,以及补充耕地资源的途径,以引导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结构,形成规模积聚效应。  相似文献   

7.
陕西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本就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建立能源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对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区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介绍了陕西省建立能源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过程、应用效果及修订完善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抚州市积极推行“四荒”使用权的拍卖、承包、租赁,以发展民营水保为方向,大胆培养种养大户新典型,逐渐形成了多条开发“四荒”资源的成功模式,使得境内23.42%的“四荒”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治理。  相似文献   

9.
耕地保护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研究西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辨析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关注温泉度假,而温泉景观则是温泉度假的重要环境部分,温泉景观除了有客观的艺术观赏性以外,还有特定的专属功能性和营造温泉主题等特点。结合辽宁营口白沙湾室外温泉景观的规划目标,设计理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植物分布特点等,充分利用植物的园林艺术功能,合理的选择、搭配植物,以营造出科学的、养生的、舒适的温泉休闲场所。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种植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青海省种植业存在结构单一、为畜牧业提供的饲草(料)有限、春播作物收获后的水热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现状出发,结合青海省未来气候暖干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青海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如实行农区兴林、旱区兴牧;利用春播作物收获后的余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利用冬、春季增温明显的气候特点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等。  相似文献   

12.
贡嘎山以高原、峡谷、雪山、冰川、温泉、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彝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天堂.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等影响,景区泥石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对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设施、游客安全、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开展泥石流灾害详查和危险评估,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制定景区防灾规划,建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设置灾害点标识警示和系统开展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社会经济、水资源量、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4个方面选取18项指标,建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2004—2013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水资源赋存条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水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水资源承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总体较好,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结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所在地区的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陇东塬区周年水资源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周年水资源、不同季节水资源、冬小麦返青后生长期水资源构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麦田不同时段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多数年份早春土壤有效贮水量占生长季水资源总量20%以上,最高可达到38%。春季麦田水资源64%来源于早春土壤水库贮水,秋季麦田水资源52%来源于初秋土壤水库贮水,由于麦田春季消耗了大量土壤水库贮水,夏季麦田水资源只有22%来源于春末土壤水库贮水。冬小麦返青后生长期水资源一半来源于早春土壤贮水,一半来源于返青后生长期降水量。鉴于冬小麦既可以利用上年收墒期降水,又可以利用当年生长期降水,对周年水资源利用率较高,针对陇东塬区两年三熟的种植方式,建议采用冬小麦+小秋作物的种植模式,既可以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利用光、热、水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干湿区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中国北方地区降水资源空间差异较大且种植结构迥异,细致分析北方不同干湿区降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可为北方地区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调节种植结构,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该文利用中国北方15个省市30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过去50 a分为1961-198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基于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划分标准,明确了与1961-1980年相比,1981年以来北方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空间变化特征;依据中国气象局降水量等级标准及春夏秋冬四季划分标准,系统分析了北方三大区域内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全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中的比例,以及降水在一年四季中的分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年以来西北地区的干旱区面积减少,东北地区的半湿润区面积减少,而半干旱区面积扩大明显。研究时段内干旱区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最近30a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高于1980年之前的20a,其中小雨、中雨等级增加幅度最大;季节变化中,尤以冬季最明显。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年降水日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最近30 a小雨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有明显下降;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减少,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减少更明显,半湿润区则以秋季减少最为显著。北方地区年内发生的降水事件95%以上是小雨和中雨,小雨和中雨量总计占全年降水量的75%;研究时段内北方地区的小雨频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中雨频率呈升高趋势,干旱区表现尤其明显,其对作物生长季内降水有效利用影响较小。各季节降水分配的变化中,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春季降水贡献率升高,半湿润区秋季降水贡献率降低;干旱区仅夏季降水频率有下降;半干旱区各季节降水频率指标变动最突出,春冬季节降水频率有增加而夏秋季节降水频率在下降;半湿润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而秋季降水频率下降;研究区域内各降水指标极大值主要集中南北两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内北疆地区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大于区域内青海、甘肃、宁夏的中部和南部。所得结论可为明确中国北方地区不同干湿区降水资源变化及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川西高原立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继华  曾皓 《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54-56,F003
川西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立体气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时间上的四季不分明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缺陷。经综合分析得出亚热带,温带,寒带3个经济发展气候带,对综合利用立体气候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与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为了探究合理的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在宁夏银北惠农引黄灌区开展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较大,而30 cm以下土层的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相对较小。渠灌条件下,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根区(0~90 cm)处于明显的脱盐状态,而井渠混灌处理即使在相对干旱的年份也可保持根区土壤的盐分平衡,但井灌处理根区则出现明显积盐现象。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渠灌相比,井渠混灌模式的春小麦减产较小,而井灌处理的减产为20%~30%。在银北惠农地区,采用井渠1︰1的混灌模式是春小麦的适宜微咸水灌溉利用 模式。  相似文献   

18.
The acidified Lake Hovvatn have been limed in 1981, 1987, 1989 and 1991. After the first liming the lake reacidified close to the prelimed condition. The reliming, which started in 1987, was planned to maintain the pH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for the lake. A detailed monitoring of pH and temperature was performed at depth 0.5, 1, 1,5 and 5 m since spring 1993. Quantitative samples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were taken in spring and fall in 1977 and regularly at the same seasons from 1981 at depth 0.5, 2, 5 and 10 m. A reference lake, Lille Hovvatn have been sampled with the same procedure since 1988. The acid tolerant mayfly Leptophlebia vespertina responded quickly to the first liming with a 20 times increase in density after a few months. However, the densities rapidly de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years of reacidification. The lime treatments in 1987 and 1989, resulted in a second peak in density in 1990. After this, the densities have been reduced in spite of generally good water quality in Hovvatn. During fall the density increase was significant at 0.5 m depth in 1990, at 2 m depth in 1989, 1990 and 1992 and at 5 m depth in 1988 to 1990.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limed localities during spr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acid surface water, prior to ice break, affect the food resources to L. vespenina and reduce the population at all depths during spring and in the littoral zone in fall.  相似文献   

19.
嗜热菌广泛分布于地理热环境中,从温泉中分离出了中度嗜热的细菌,从中又筛选出了产淀粉酶的优良菌株AE2和产蛋白酶优良的菌株PE1,并测定了它们的生长与温度、PH值、NaCl浓度及碳源的关系.将嗜热菌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选取了生境质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评价参数,来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再借助空间相关分析方法确定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结果显示,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总面积达37 662.6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7%,涵盖了582种指示物种,占全部指示物种数目的94.0%。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共有6个,分别是:黔东北—梵净山、佛顶山为中心的高中山、中山山地;黔北大娄山区及赤水河、习水河河谷;黔东南雷公山、月亮山区及都柳江河谷;荔波—独山喀斯特低中山地;黔西北威宁草海高原湖泊;黔西南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谷。通过分析结果,建议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并利用3S技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