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一、大豆的轮作方式及应用大豆适宜的前作因各地作物种植比例而异。黑龙江省一般选择玉米、小麦和杂粮作为大豆的前作。大豆的后作可安排谷类作物,也可安排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实践证明,豆茬小麦比重茬小麦增产20%以上,豆茬玉米比谷茬玉米增产13%,豆茬谷子比玉米茬谷子增产9%,因此,大豆茬也被称为"肥茬"。为了实现大豆高产、稳产,种植大应该做到不重茬、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大豆和玉米需求量大,大豆和玉米种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大豆和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以此摆脱中国大豆和玉米仍需大量进口的现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高效利用土地,发挥大豆和玉米各自的优势,提高作物品质,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探析1.1从经济角度分析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下,大豆和玉米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风险偏低,机械化程度高,具有可持续性的优点。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实现大豆玉米种植的“扩行加密”,更为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宽行的玉米中套种四行大豆,采用扩大行宽的方式,优化田间管理工作,为后续的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奠定基础,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1]。尤其是在现阶段,中国补贴大豆和玉米作物的种植,在较为平稳的环境中,提高大豆玉的产量可以从国家补贴和作物售卖两个环节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3.
大豆和玉米是主要的竞争作物,农民通常会比较玉米和大豆种植效益,来衡量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而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业内人士分析,大豆产业与上年度相比,从生产环节看,问题十分突出。第一,比较效益低。以本地为例,当地玉米、大豆、水稻3大主栽作物中,大豆的比较效益是最低的。由于产出效益较低,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逐年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50年代到1983年30多年中,从我省六大作物在种植面积比例关系种植面积变化来看,玉米大幅度上升,大豆缓慢下降,水稻逐渐增加,高梁、谷子减少,小麦最少。其原因是我省自然条件适合玉米生长发育,栽培技术较高而高产;水稻的扩大,是栽培管理技术的突破而单产高,经济价值高,其余是与费工、产量低、缺乏优良品种有关。今后调整措施是:发挥玉米优势,以增加单产求增加总产,逐步在东西部削减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水稻,在数量、质量上突破;积投恢复中部地区的大豆生产,适当发展麦类生产,适当调整减少其他作物面积,力争其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大豆属低产作物,多年来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宁夏种植面积仅4万hm2。由于玉米多年连续重茬种植,地力下降。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使土壤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且大豆播种前用根瘤菌剂拌种,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地力。为振兴大豆产业,宁夏农林科学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的专家团队,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引入宁夏,开展筛选、化学调控、群体配置等系列试验,并连续3年在宁夏平罗、贺兰、中宁、中卫、青铜峡、固原原州区  相似文献   

7.
正一、大豆的轮作方式及应用大豆适宜的前作因各地作物种植比例而异。黑龙江省一般选择玉米、小麦和杂粮作为大豆的前作。大豆的后作可安排谷类作物,也可安排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实践证明,豆茬小麦比重茬小麦增产20%以上,豆茬玉米比谷茬玉米增产13%,豆茬谷子比玉米茬谷子增产9%,因此,大豆茬也被称为"肥茬"。为了实现大豆高产、稳产,种植大应该做到不重茬、不迎茬,实现3年以上轮作。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是我国主粮作物之一,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二者的争地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突出矛盾。2022年,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具备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等优点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所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的是将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调整,间隔种植,二者形成一种镶嵌结构同时种植,并且结合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该技术的成功推广与应用对于实现我国大豆玉米绿色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宽厢立体间套种植技术是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进行立体间套种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玉米秸秆高的优势,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进行间套种,效益十分显著。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株高中等、抗逆性强的玉米高产品种。对于玉米与马铃薯间套种,宜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对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间套种,宜选用中熟偏早玉米品种、中晚  相似文献   

10.
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玉米、红薯争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红薯间作病害加重;玉米产量不稳定;作物间作不协调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玉米套作的增产增收效果,应重点研究玉米套种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同时根据套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实现玉米套作与红薯、大豆等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发展。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玉米套作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辽宁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辽宁省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对策。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辽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线性规划。结果表明:压缩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适当扩大专用玉米的种植面积,玉米的种植面积稳定在大约1800万亩;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在800万亩左右,不适宜大规模发展水稻生产;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一些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和其它作物,以优先发展油料作物为重点,增加花生的栽培面积,扩大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到大约200万亩。基于规划结果应该对辽宁种植业的结构进得调整。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大豆重迎茬的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非转基因大豆的主栽区,由于环境、气候、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一直是省内大面积种植的大田作物。由于近几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作物经济收入的差距,水稻、玉米等两大作物面积剧增。但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程度的影响,大豆仍然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中部农作物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在国家"玉米调减"、"粮豆轮作"、"大豆目标价格"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分析2011~2016年松嫩平原中部地区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基础。【方法】选择克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一张图、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本底数据,采取遥感手段提取2011年大豆分布,生成2011和2016年作物空间分布图;选取水稻、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场和县域进行5年内种植结构变化、耕地内部4类作物面积转换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评价。【结果】(1)克山县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5%左右的耕地种植作物发生变化,目前均以玉米、大豆为主,主要变化方向为大豆改种玉米。(2)克山县县域总体景观MPS变大,CI减小,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总体提升,AWMSI降低,斑块形状更加规则。【结论】(1)克山县种植结构的发展趋势由相对效益较低的大豆向着相对效益较高的玉米、水稻方向发展,种植结构由2011年的大豆为主要作物,转变为玉米和大豆为主要种植作物,且2016年玉米种植规模超过大豆,成为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水稻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较大,面积扩张集中在县域的流域附近。(2)大豆、玉米和水稻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破碎化程度正逐渐趋于一致,其他作物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3种作物,破碎化程度高于3种作物;大豆、水稻和其他作物分布逐渐离散,玉米区域集中且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3种作物。(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很好地量化反映作物种植格局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包括规模、空间分布、形状、异质性和相关性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玉米的生产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玉米和其他作物配置种植的关系和意义;简要分析了玉米和大豆等配置种植的方式,提出玉米和其他作物配置种植应该掌握的原则和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广,产量高。然而,传统的种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易发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贵州地区为例,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相关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土壤改良、种植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控等。研究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明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中作物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揭示玉米/豆科间作体系的增产效应。【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间作(MS)、花生单作(PP)、玉米/花生间作(MP)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种间竞争强弱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间作降低作物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MS处理显著低于MP处理,物质分配比例为吐丝期之前茎秆分配比例增加,吐丝期后穗分配比例增加,且MS处理显著高于MP处理。间作大豆、花生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大豆鼓粒期或花生饱果期之前为茎、叶高,之后为荚果高。MS和MP处理的玉米显著减产10.4%、18.5%;大豆和花生显著减产8.4%和48.7%。MS和MP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81、1.33,且MS比MP的系统产量高13.6%。玉米对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的营养竞争比率(CRms1)较弱,而对花生则表现为竞争能力较强(Ams0,CRms1)。【结果】间作种植模式可通过影响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及种间竞争关系影响作物产量构成因子,从而影响作物产量。两种间作种植模式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比玉米花生间作的增产效应高。  相似文献   

17.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18.
垄豆沟玉米增行间作栽培技术,就是采用垄台种大豆,垄沟种玉米的增行间种模式,打破垄沟只耕不种的栽培方式,将闲置的垄沟种植上高产作物玉米,使闲置的垄沟达到了增行节地再利用,同时玉米与大豆高、矮作物间作,既解决了高光效C4作物玉米的通风透光问题,又使低光效C3作物大豆得到了空间互补,因而使玉米叶片避免了行间遮光,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效应,提高了玉米光合作用效率,促大穗,增粒重,提高玉米产量,大豆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获得稳产。四家乡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玉米三年平均单产为9720kg/ha,最高单产达11270kg/ha,大豆也获得平均单产1860kg…  相似文献   

19.
玉米作为丰都县主要粮食种植作物,大豆作为丰都县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玉米大豆高产面积小,低产面积多,产量低而不稳,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不高,严重制约了丰都县玉米生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玉米生育期的各项气象指标分析,提出了栽培技术方法要点,有力的推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集成技术的推广,从而达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时,能够利用玉米与大豆2种作物互补的特点,将2种作物种植在一起,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深入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的概念、优势、应用的方法,并提出了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推广的措施,希望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