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枇杷幼果中定殖的冰核细菌与冻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果园采集枇杷幼果,分离与测定INA细菌冰核活性,结果表明冰核细菌广泛分布在不同产区枇杷幼果,其带菌率与地理生态条件有关。高海拔果园幼果带菌率高达77.5%,且出现冰核活性强的分离菌,海拔愈低其带菌率相应下降。用2个菌株做人工模拟霜冻和果园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处理明显加剧冻害,多数情况严重度增50%以上。首次证明INA细菌是诱发枇杷幼果冻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经种子传播的规律,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法、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对与干茎腐病相关的杂交种金玉9856及其父本PS056、母本OSL190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证明金玉9856和PS056种子内部带菌,获得分离物Pagl和Pag2,2个分离物对感病的PS056均具有致病性.菌液浸种、种子注射接种和自然带菌种子直播都能够引发干茎腐病,发病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0%,而持续高温(50℃)处理4天的种子则在植株上不表现症状.对种子接种后长成的植株的系统检测证明,成团泛菌侵染种子后,通过植株维管束系统向地上部组织扩展,随着水分的运输,病菌通过茎秆到达果穗的籽粒中,完成从种子到植株、再到新种子的病害循环,同时能够引起植株发病.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苹果煤污病与蝇粪病病原菌分离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苹果煤污病和蝇粪病的病原菌生长在果实的表面,由于分离过程中易于受到其它真菌和细菌的污染使得按常规方法分离相当困难。本研究使用直接挑取菌体分离技术进行了尝试,分离成功率高。为了保证每个样品至少长出2~3个纯菌落,每次分离应该有15个重复。通过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的一致性可以判断长出的菌落是否是目标菌。  相似文献   

5.
 从天津市水稻种植区的稻米病粒上分离和纯化,获得3种病原细菌,其中灰白色渐变浅黄色菌出现频率最高,占菌落的96.3%,为优势菌,另外2种分别占菌落的8.4%和1.9%;经过敏性反应、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细菌学鉴定,伤口和喷雾接种致病性测定,前1种病粒率最高分别为62.4%和9.1%;后2种病粒率为0.8%和未发病。确定具有致病作用的病原细菌的优势菌为草生欧文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 (E.herb icola (Lohnis) Dye)],其它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ida)。  相似文献   

6.
采用胡萝卜圆片法、VDYA-PCNB培养基,分别从豌豆病根和田间土壤中分离到到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在CA、PDA、V-8培养基上,菌落日平均生长直径分别为0.72厘米、0.68厘米、0.64厘米;0.5厘米直径菌片上内生分生孢子数分别为1040000个、800000个、320000个。麦茬田土壤带菌量为277.7个繁殖体/克干土,豌豆茬田土壤带菌量为1111.1个繁殖体/克干土。致病性测定豌豆、大豆、兵豆、蚕豆病株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软腐病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4种方法(结晶紫果胶酸钠培养基直接分离、富集分离技术、雾室技术和厌气技术)检查薯块带菌率的结果,平均10个薯块的带菌薯块数分别为1、7.3、8.7、10。用厌气技术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的46份样本中的460块薯块进行带菌率检查的结果,各样本之间的带菌率高低是不同的,在0~100%之间,平均为39.3%,即共有181块薯块由于软腐欧氏杆菌的危害而发生腐烂。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用免疫金染色和免疫金银染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种的带菌部位及带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分布于谷壳、籽实皮、胚和胚乳,主要集中在谷壳上。谷壳外表带菌量多于内表面。籽实皮外表面由于受谷壳污染较之内表面的带菌量多。籽实皮内表面、胚和胚乳的带菌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谷壳、谷壳内表面、籽实皮、胚乳(或胚)的带菌量之比为36:13:9:1。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用免疫金染色和免疫金银染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种的带菌部位及带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分布于谷壳、籽实皮、胚和胚乳,主要集中在谷壳上。谷壳外表带菌量多于内表面。籽实皮外表面由于受谷壳污染较之内表面的带菌量多。籽实皮内表面、胚和胚乳的带菌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谷壳、谷壳内表面、籽实皮、胚乳(或胚)的带菌量之比为36:13:9:1。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胡萝卜圆片法、VDYA-PCNB培养基,分别从豌豆病根和田间土壤中分离到到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在CA、PDA、V-8培养基上,菌落日平均生长直径分别为0.72厘米、0.68厘米、0.64厘米;0.5厘米直径菌片上内生分生孢子数分别为1040000个、800000个、320000个。麦茬田土壤带菌量为277.7个繁殖体/克干土,豌豆茬田土壤带菌量为1111.1个繁殖体/克干土。致病性测定豌豆、大豆、兵豆、蚕豆病株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1.
 黄单胞杆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疣粒野生稻(Oryzae meyeriana)对Xoo具有高度抗性,但其抗性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抗病的疣粒野生稻和感病的水稻品种大粒香为材料,研究了Xoo侵染对叶片病斑、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系统活性和木质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Xoo生理小种导致的疣粒野生稻叶片病斑长度都明显短于大粒香叶片的病斑长度。Xoo病菌侵染显著破坏了大粒香的叶绿体结构,明显抑制了其光合活性,而疣粒野生稻中的变化要轻得多。通过电镜切片,发现疣粒野生稻叶片导管内存在大量的Xoo病菌,这表明Xoo能够侵染疣粒野生稻且能够在叶片内增殖。病菌的侵染诱导了疣粒野生稻木质部次生细胞壁的增厚,抑制了病菌通过导管纹孔向邻近细胞的进一步侵染,这种反应可能参与了疣粒野生稻对Xoo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是水稻种子产地检疫中最重要的两种检疫对象,且同属于水稻黄单胞杆菌。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比较基因组学算法对两种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得到一系列能够区分两种病原的特异性PCR引物。结合简单的PCR技术及全自动DNA分析系统,我们选取了12对引物分别对23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和5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2对显性标记(Xoo-Hpa1和Xoc-ORF2)以及3对共显性分子标记(M568、M897和M1575)可以达到理想的区分检测两种病原的效果。分子标记的检测灵敏度从5×104到5 × 107cfu·mL-1不等,且从水稻种子浸提液中也能成功地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本研究丰富了检测标记的靶位点,并有效的结合了高通量检测的手段对多位点联合分析,增强了检测的可靠性,有望在今后的植物检疫及病原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鉴定及叶片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强致病性代表菌株,评价了云南省自然分布的疣粒野生稻代表生态居群18份材料的抗病性,观察叶片组织学结构,初步分析了疣粒野生稻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16份材料表现中抗、高抗甚至免疫;9份材料对4个菌株的抗性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云南地方代表菌株X1和CN9404的致病性比C1和BD8438强。叶片组织学结构表明,高抗材料与感病的栽培稻米泉黑芒都无蜡质层,二者的叶肉组织、薄壁细胞和表皮细胞相同,表皮毛、维管束、厚壁组织等的差异也不明显,不足以引起抗病性差异。疣粒野生稻高抗或免疫白叶枯病并非借助其特殊叶片结构的物理作用,而主要是抗病基因的作用。参试疣粒野生稻中没有与Xa1、Xa21同源的基因,加之独立进化,推断其具有新的优异抗白叶枯病基因,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和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 Xoc)在非寄主烟草上产生过敏反应(HR)和在寄主水稻上具有致病性,是由hrp致病岛决定的,其中HrpG为关键调控因子。Xoo和Xoc侵染水稻途径和在水稻上产生病害症状的不同,是否与hrpG基因有关,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获得了Xoo和Xoc的hrpG突变体PΔhrpG和RΔhrpG,并用hrpGXoo基因和hrpGXoc基因分别互补上述2个突变体,获得了相应的互补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PΔhrpG和RΔhrpG突变体丧失了在水稻上的致病性和在非寄主烟草上产生HR的能力,而hrpGXoo基因和hrpGXoc基因可分别互补上述突变体至野生型水平。利用GUS报告基因检测基因启动子活性发现,hrpGXoo和hrpGXoc的启动子活性没有显著差别;RT-PCR和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hrpG基因交叉互补菌株中HrpG调控的下游基因hrpX、hpaR、hrcT、hpa2和hrpD6的表达没有差异,且III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Hpa2的分泌性没有受到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稻黄单胞菌hrpG基因可在Xoo和Xoc中交叉互置,位于其上游和下游的调控途径可能相似,而决定Xoo和Xoc在水稻上的侵染途径以及所致病害症状差异可能与hrpG基因位点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毒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3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对我国28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其中108个采集于1970~1992年,177个采集于2003~2004年)的致病力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的致病力呈现多样性。通过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时期病菌的毒性和小种组成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病菌群体毒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对水稻不育系珍汕97A的专化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对珍汕97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毒性的白叶枯病菌AH28、GX50和非专化毒性的OS14菌株的毒素。以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或幼苗,可引起水稻叶片褪绿和细胞坏死,产生与接种病菌相似的症状,在蚕豆叶片上形成过敏性坏死斑;毒素可导致水稻幼苗萎蔫、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和根冠细胞死亡;毒素的毒性与毒素浓度和产毒素菌株的致病力成正比;专化性毒素AT对珍汕97不育系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对保持系的毒害。  相似文献   

18.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和研发新型绿色杀菌剂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致病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水稻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的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抗(感)病基因(R 或 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 就tal基因与水稻R或S基因的协同进化进行了分析, 结合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提出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绿色防控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初步研究了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对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水稻上防治白叶枯病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抑制Xoo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90.17±4.66)μg/mL,且通过紫外光诱导难以获得生长不受影响的抗药性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活体条件下噻唑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EC50值分别为22.90和52.38μg/mL,其治疗作用显著优于保护作用。从药剂处理稻苗后接种Xoo所形成的病斑上,能够筛选到致病力不受影响的Xoo抗药性突变体,其突变频率为13.3%。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噻唑锌与噻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抗药性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内吸传导性研究表明,噻唑锌能被水稻根部和叶片吸收,且表现为向上传导性。噻唑锌对Xoo的活体抑制活性高于其离体活性,且抗性风险低,适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