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庆市旅游景观植物早熟禾的配方施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延缓大庆市旅游景观植物早熟禾的退化进程,提高观赏价值,在城市环境条件下,采用草坪生长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其生长和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配施与施纯氮相比,可显著提高早熟禾叶片长度、植株高度和叶绿素a含量;前期可降低叶片宽度,后期效果不显著;氮磷肥配施还可改变早熟禾叶片的含水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氮磷肥配施可促进早熟禾生长,显著提高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干旱条件下不同施钾水平对烟草水分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干旱胁迫及不同钾水平下烟草植株不同器官及叶肉细胞不同部位中钾的分布 ,探讨干旱条件下钾水平对烟草水分关系的影响及干旱下水分变化对钾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干旱条件下钾在叶脉和叶肉间 ,叶肉细胞内液泡、线粒体、叶绿体之间有明显的再分配过程 ;不同施钾水平在烟草植株内钾含量的差异导致了含水量的差异 ;土壤干旱条件下施钾量增加能够明显提高烟叶含钾量 ,而使含水量维持较高水平 ;施钾可以提高叶片保水力 ,增强气孔的调节能力 ,有效降低蒸腾速率  相似文献   

3.
硅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硅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叶鲜重、叶干重、单株花序重具有明显增加的作用,可使紫花苜蓿使鲜草产量增加 16.4 %,干草产量增加 24.1 %,但对紫花苜蓿分枝后期茎质量的积累没有作用,成熟期施硅对紫花苜蓿茎干重和单株根量具有显著的增加作用。盆栽试验表明,硅对紫花苜蓿当年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但对当年的千粒重有影响,用硅处理过的种子千粒重比对照提高 29 %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1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水培平邑甜茶(Malus hupenensis Rhed.)幼苗为试验材料,硅酸钠(2 mmol/L Na_2SiO_3·9H_2O)作为硅源,研究硅对苹果幼苗干旱胁迫伤害缓解及促进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与不施硅相比,施硅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硅转运蛋白转录水平升高、硅含量升高、生物量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叶片中H_2O_2含量、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渗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叶绿体结构较完整且光合作用较强。表明施硅能够通过提高Lsi1基因转录进而提高平邑甜茶幼苗体内硅的含量,缓解干旱胁迫对苹果幼苗的氧化伤害,促进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硅肥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硅肥属于一种中量元素肥料,能明显提高作物的干物质积累,缓解作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对作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硅肥施用量探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3个常规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硅肥不同用量处理,通过测定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茎秆强度、根系形态、茎秆硅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硅肥后水稻各生长指标测定结果均比空白对照高,且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同,其中270 kg/hm~2高硅肥处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茎秆强度等指标最高,表明硅肥能促进植株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化、提高稻谷结实率和千粒重,提升水稻产量。从根系扫描结果发现,90、180 kg/hm~2中低硅肥施用量能有效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根系各指标比对照和高肥处理高。【结论】硅对水稻根系和植株生长等具有较好作用,同时,增施硅肥还能提升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子萱  田福平 《农技服务》2011,28(5):615-616
通过大田、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施硅水平对紫花苜蓿不同部位钙、钾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硅对紫花苜蓿在分枝期的钾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紫花苜蓿在现蕾期叶和茎的钾含量有影响,而硅对紫花苜蓿现蕾期根的钾含量没有影响。不同施硅量对紫花苜蓿分枝期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有影响,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地上部分的钙含量要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油菜增施硅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晓林  王祝彩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370-370,387
油菜增施硅肥效应研究表明 ,油菜不同时期施用硅肥 ,植株矮健 ,茎杆粗壮 ,有效分枝多 ,单株结荚多 ,综合抗性增强 ,增产显著。以基施多效硅肥 15 0kg/hm2 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对苗木蒸腾耗水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玻璃温室内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生长在黄绵土上的1年生仁用杏、刺槐和紫穗槐苗的水分特征和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单株耗水量均随土壤水分的降低而降低,各处理间的单株耗水量差异显著;叶片饱和亏、保水力和单株水分利用率随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而有所提高,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率对各处理的反应不同;根干重、茎干重和生物量等生长特征指标也随土壤水分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紫穗槐的茎重、根重、总生物量及刺槐的根重、总生物量和仁用杏的总生物量影响显著;其余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2%以上时,仁用杏才有较大的生物量,刺槐和紫穗槐才能存活。  相似文献   

9.
硅元素作为一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有益元素,能有效提升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3 a生红枸杞‘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在常规滴灌施肥基础上分别设置叶面喷施硅肥+滴灌清水(T1)、叶面喷清水+滴灌增施硅肥(T2)、叶面喷施硅肥+滴灌增施硅肥(T3)3个处理,并以叶面喷施清水+滴灌清水为对照(CK),探讨增施硅肥对枸杞生理代谢、产量和品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施硅处理能有效促进枸杞叶片的叶绿素合成及植株的营养生长,增加其叶片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和干物质累积量、光合速率(P_n)、水分利用率(WUE)在叶面喷施硅肥配合滴灌增施硅肥和叶面喷清水配合滴灌增施硅肥中均显著提高,叶片气孔导度(G_s)在叶面喷施硅肥配合滴灌增施硅肥中显著提高了16.98%,而叶面喷施硅肥配合滴施清水整体的效果不显著,蒸腾速率(T_r)在施硅处理中显著降低;增施硅肥可以显著改善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对维生素C(V_C)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显著增加高达133.61%,但枸杞的总酸含量在各施硅处理下显著降低。枸杞的产量在叶面喷施硅肥配合滴施清水、叶面喷清水配合滴灌增施硅肥、叶面喷施配合滴灌增施硅肥中依次显著提高了3.46%、13.00%、24.57%,以叶面喷施配合滴灌增施硅肥处理下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为35 270.8元·hm~(-2),增幅为26.73%,产投比为1.85。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通过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枸杞光合特性,提升枸杞产量,改善枸杞品质,尤其采用叶面喷施硅肥配合滴灌增施硅肥的方式对枸杞的生产应用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探讨施硅肥和接种纹枯病菌对水稻叶片丙二醛(M 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接菌条件下,硅肥能提高POD、CAT的活性,降低SOD活性,M DA含量略有上升;接菌处理使M DA含量、CAT和POD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接菌和施硅肥处理使SOD活性下降,第4天达最小值,但其活性仍高于接菌未施硅肥处理,其POD、CAT活性第4天达最大值,M DA含量第3、4天达最大值;施硅肥后接菌叶片的上位叶片的SOD、CAT和POD活性与接菌叶片无明显差异。施硅肥能显著降低水稻植株的纹枯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纹枯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25.8%。  相似文献   

11.
低水分玉米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3年至1995年,对低水分玉米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3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晚熟玉米种植区种植的中熟、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产量较稀植型高,并且该类型品种通过田间站秆扒皮、庭院小姑子降水等措施综合运用,冬初售粮时子粒水分可降到18%~20%,比对照水分降低6%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土壤水分自动站土壤水分常数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东省1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所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值(简称土壤水分常数),采用ARCGIS技术、统计、成果参照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土壤质地壤土类居多,达75%;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土壤容重0.95~1.93 g/cm3、田间持水量14.1%~40.8%、凋萎湿度1.1%~33.0%。部分台站测定的水分常数存在偏差,尤其凋萎湿度的误差最大,田间持水量误差较小,土壤容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滴(渗)灌土壤水分移动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地埋式滴(渗)灌和地表式滴(渗)灌水分移动规律的研究表明,滴(渗)灌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分等速移动阶段,水峰呈现圆形扩散;第二阶段为水分不等速移动阶段,呈现立卵形移动,水分下移速度最快,上移速度最慢,前者为后者的2.2~2.55倍。在本试验条件下,地表式滴(渗)灌的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地埋式大33%~39.7%,如果滴(渗)灌与地膜覆盖相结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的76%~86.8%,能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宁夏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分布情况及土壤墒情监测的主要工作,由监测结果进一步掌握了各区域主要种植作物的需水规律,同时对2011—2013年不同区域墒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宁夏土壤墒情的变化特点,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为更好地指导旱作农业发展、科学种田、高效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银北平原江南村盐碱地改良试验工作中取得的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浓度、土壤含盐量、潜水埋深等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了试验区土壤水分运移基本类型及水盐运移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种植区的土壤水盐运移主要受灌溉和蒸发的制约,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呈灌溉-蒸发型,荒地区的土壤水盐运移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制约,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呈降水-蒸发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种植区在一个年度内的2个大的脱盐阶段和2个大的积盐阶段的土壤水盐运移机理,即春灌前、灌期、秋季和冬灌等阶段水盐运移机理及荒地土壤水盐运移机理。  相似文献   

18.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农业中,准确有效的测量土壤含水量是推行精量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预测墒情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土壤墒情指标并将其归纳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类,单项指标包括降水量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作物旱情指标等;综合指标包括作物供需水指标、作物水分综合指标、PSDI指标、作物缺水指标等评价了土壤墒情指标的优缺点以及在农业上的适宜性,为减缓和预防土壤墒情对农业的不良影响及制定科学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冬性黑麦草复种水稻、春性黑麦草复种水稻、春性黑麦草复种大豆、春性黑麦草复种玉米四种种植模式对水分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种类、种植时间不同,对土壤水分利用也不同.冬牧草复种水稻田块耗水量最大,米草鹅和豆草鹅居中,正常大田耗水量最少,因此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立体种植模式对水田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对旱田却进一步加剧了春旱,但如果能够解决播种和作物生长前期的干旱问题,几种复种模式还是有很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应用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1HS-1.2型中耕深松机,在位于阜新县他本镇马蹄营子村的国家“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了玉米中耕深松试验,通过深松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及玉米长势的对比,研究了中耕深松对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后土壤的水分含量比未深松土壤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中耕深松后玉米根系的根长明显大于未深松根系的根长,中耕深松后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幅度为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