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信阳张全德先生寄来三幅他近期制作的山水盆景照图,请我提提改进意见。现逐一赏析,共同切磋探讨。《巨兽冥思》(图1),石料为千层石,采用主次式布局。主峰置盆左侧,略向右倾,从其外形上看似一巨兽在沉思,题名可能就以此而来吧。主峰右侧有二块小  相似文献   

2.
96年第3期《中国花卉盆景》上李润先生的《根艺配座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根艺制作与欣赏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这里对作者所持的某些观点提几点不同看法。一、作者在文章中所举的三个例证,其实两个并无配座。一件是李久贡的《冲浪》(见1995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这件作品中三只鸭下面的部份,显然是“浪”,作品既然题名《冲浪》,那么这“浪”就应视为主体,是与鸭相辅相成的主体的构成部份,而  相似文献   

3.
“家乡风光无限美,河里流出温泉水。河面建起水电站,温泉又增新光辉。”我受家乡电力事业发展的启发,尝试创作了山水盆景《家乡小水电》。作品是以现代生活内容为素材,在整体布局上,基本是按实地自然景色来安排:主峰居右,屏石耸立,旁有低矮的三角形配峰。主峰右下,一片山岗,几家农舍。次峰居左,护持并向右前奔趋;低矮的配峰居左靠前,相对而立,若隐若现。“二山”飘浮河面上,与两峰成不等三角形。这样就出现了一主一次、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的构图。盆中山石主峰左侧是悬崖峭壁;次峰右侧配有二座高压线铁塔,塔下坡缓岸曲,前后层次清晰。主次两峰中间空出水面,配上一座三层楼房的发电机房和一条  相似文献   

4.
山水盆景是人为的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浓缩物。在制作中有时不免将景物要夸张一些。现以《无限风光在险峰》(下图)这幅作品为例来说。此景运用夸张手法,使主景山崖悬空探出,并跨越水泊河流去接近衬石(配峰),这是为了体现山景的壮观和雄险。主峰看  相似文献   

5.
微型山水盆景是近几年来广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盆景。三年前,我就曾制作过两盆。后来我又想到能不能象指上盆栽那样小得可以放在大姆指上呢?于是我就选用了一块颜色较清淡的青田石,用锯子锯下一片,加工成薄如蛋壳的长方形指上山水盆,然后又采用一小块浮石雕刻出山水盆景的主峰与配峰,就这样我做成了第一盆指上山水盆景。之后我又制作了一些更小的超微型山水盆景。其中最小的仅有米粒大,  相似文献   

6.
桂林是我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对她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漓江情》(见22页照图)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创作的。作品取漓江岸边的石灰岩风化石。这种纹理自然清晰,形态奇特的石材,制作漓江山水盆景,更是情真意切,合乎桂林山形地貌的典型特点。作品采用偏重式近中景多峰峦布局:主峰挺拔高耸,次峰陡峭险峻与其紧靠,临江而立;沿江峰峦连绵,高低错落;右前方的配山,与主次两峰隔江相对。山脚江边坡岸变化  相似文献   

7.
《太湖渔歌》是一盆反映太湖风光和江南山水的盆景。它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万事兴旺,渔业丰收的繁荣景象。在整体构图上,根据上述主题,我们着重表现了茫茫太湖的绵延无边及万倾碧波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风帆点点的天然胜景。在整体布局上,主峰居左,屏后耸立,旁有次峰  相似文献   

8.
《喜泊狮峰渡》是融形象化主峰于山水环境中的象形山水盆景。景内主峰神似一头秀发披肩的雄狮(见彩页)。它肢体伏地,上半身从右向左后方作九十度扭转,头稍昂、面半侧,呈注目凝神之神态。左侧配峰也若狮形,小巧玲珑,其神  相似文献   

9.
读了1993年第7期《无名胜有名》(以下简称《无》)后,对文章列举的盆景题名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深有同感,确实值得引起盆景界同仁的重视! 但是在如何对待盆景题名这一问题上,本人与《无》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本人认为:盆景需要题名,需要名符其实的、恰如其份的题名,尤其需要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的题名。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因  相似文献   

10.
我喜爱山水盆景,积多年的经验,青石(石灰岩)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它具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和山的外形。石质坚硬不易雕凿,只可粘补或磨平,才能使其站立。它的纹理有各种各样,色黑。种类有:瓜子石、云窟窿石、麻窝石、加心石、云片石、万年凑等等。其制作方法是:石料找来后,先配成组(主峰、副峰、次峰和配石),并用水冲净。如有附在石头上的杂质,可用盐酸将其洗掉(用小毛刷或破毛笔把盐酸刷在石头上,或把石头浸泡在盐酸内,时间约一、二分钟)。若一遍不行,就再洗二遍,一般洗一、二遍即可。然后,用清水冲净。石料洗净后,即可按照构思布局摆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12.
吟诵毛主席《长征》诗,豪情倍增。1993年下半年,那时全国上下开展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活动,我就萌发了用山水盆景的方式来表达《长征》诗的念头。我取“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盆景之内容。采用60厘米长的椭圆形大理石浅盆。主峰居右边,体量较大较重(参见照图),高35厘米左右,约占盆的2/3。主峰构图上一波三折,峰峦向右向前逐次迭落,形成千山万壑之叠峰。在主峰右  相似文献   

13.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主席的这首咏雪诗,早就激发着我对祖国北方雪景的无限热爱,故而尝试制作了这盆山石盆景《雪》。(下图) 作品由白色海浮石制作,用灰白色椭圆形盆,以冷色为基调,显示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景雪山的韵味和特色。在结构布局上,以超势平缓的峦状山脉为主体,主峰起伏有变,沟壑隐现,山下溶洞有藏有露,克服了峦状山石盆景中容易出现的一览无余的弊  相似文献   

15.
《三江渔歌》是一象形山水盆景,主峰是笔者收藏的象形奇石"鱼跃"。此石形态奇特、气势雄伟,鱼脊、鱼嘴、鱼身形态逼真,给人以一跃冲天的动感。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使用切割机械,为此笔者先对石料按配峰、坡脚、远山进行分类堆放,尽量选择底面平整及纹理、色泽相类似的石料,以便拼配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盆景》九四年十二期30页上刊登了黄金甫先生的一件盆景作品照片《反悬崖榕树盆景》。笔者审视良久,思考再三,竟弄不清个所以然来。首先,“反悬崖”一词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悬崖式盆景源自大自然中生长在悬崖陡壁上的树姿,配以高筒盆,即为悬崖之意。此式形象生动、符合自然之理,早有定论,这何能取“反”之?又如何反之?  相似文献   

17.
观赏贵刊90年第五期庄文其同志制作的山水盆景《名山何必去、此处有群峰》,就其盆景本身而论,尚不失为一盆好作品。但是题名欠佳,无形中使作品降了格。题名的前部分“名山何必去”是切题的、成功的,点出了作品的用意:此处即是名山,何必再去他方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18.
“更立西江石壁”(载本刊86年第一期盆景插页,重庆田一卫作)是剑南派水石盆景,可能因四川的地理环境是高山盆地,陆多水少,水石盆景一般是山多于水,这是剑南盆景的特点。这只盆景用石两块。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是以母子石布局,以母为主峰,以子为副峰;一左一右的  相似文献   

19.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20.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