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旱作农田近地表风沙运动与防风蚀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田沙害,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莜麦留茬、砾石覆盖和传统旱作农田地表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它们的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探索莜麦留茬和砾石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机理和防护效果,从而为农田风蚀防治提供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莜麦留茬、砾石覆盖近地表风沙运动与对照秋翻地明显不同;受莜麦残茬和砾石覆盖的阻挡、疏散作用,风沙活动层提升,近地表风速不同程度削弱;输沙量小于对照秋翻地并且在近地表一定高度处出现极大值。抗风蚀效率分析证明,莜麦留茬和砾石覆盖对旱作农田防治风蚀都有重要的作用,但砾石覆盖不如莜麦留茬的防风蚀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移动式风蚀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残茬覆盖的农田土壤抗风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地表的风蚀量随地表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下随残茬盖度的增大,其抑制风蚀效果愈加显著.农田土壤的风蚀模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在12~18 m/s风速时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模数比传统耕作农田降低40.42%~77.42%.风蚀模数随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护性耕作带宽度达到5.25 m以后,具有更加显著的抗风蚀效果.  相似文献   

3.
所谓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其核心技术:一是取消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少耕;二是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三是实行免耕播种,在有秸秆或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性复式作业,二至三年深松一次;四是改耕翻铲地为药剂除草。  相似文献   

4.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内蒙古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的武川县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进行了土壤风蚀测试,按照小麦和莜麦收获后的留茬高度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搭配方式,在不同风速下测量了风速变换规律、土壤风蚀率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的抗风蚀性能力比普通农田提高最高可达47.2%。该项研究为当地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1什么是少耕法少耕法(也称为保护性耕作法)是一种耕作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 ,将残茬(残株)覆盖地表或混入浅层土壤中 ,以保护水土。常规铧式犁耕作时 ,残茬全部翻耕于地下 ,而少耕法要求必须保留一定比例(一般不少于30%)的残茬覆盖地表 ,部分残茬混合于72~96mm深的土层中。由于覆盖地表的残茬降低了地表风速 ,从而减轻或防止风蚀。同时 ,地表残茬还能起到减轻雨滴冲击、阻止地表水径流的作用 ,使更多的水浸入地下 ,减少水土流失 ;另外 ,残茬覆盖地表还可以防止地表板结 ,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少耕法…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这项技术主要通过机械免少耕播种、化学除草、作物残茬处理、深松、表土耕作等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多地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和地表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基于正交试验和Fluent仿真的作物残茬防风蚀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进行了作物留茬地表抗风蚀试验,对不同作物种类、留茬高度、覆盖度的留茬地表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保护能力进行研究,应用正交设计来安排试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0FDY-1.2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中气流流场进行模拟,直观地了解作物留茬对风洞内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化学除草、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和增强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依托机械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实施硬茬播种和施肥的耕作技术,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少耕免耕,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风蚀和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投入,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与节水补灌技术组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性耕作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是对农田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张承国 《农业机械》2013,(7):122-124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近两年吉林省主要采取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大垄双行(宽窄行倒茬平作)保护性耕作和玉米垄侧播种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播种后地表用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粉碎覆盖,或保留高留茬秸秆30%以上及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适宜东北辽河平原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秸秆残茬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不同;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含水率及地表温度较高,且地表粗糙度大、土壤风蚀量小;在所有处理中,留茬全覆盖模式的防治风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传统耕作农田和保护性耕作农田等4种典型地表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探讨了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4种典型地表土壤风蚀量在高度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中,无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传统耕作农田地表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遵循指数规律;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量随高度的变化呈明显的随机性特征.由于直立残茬和植被覆盖的共同作用结果,风洞集沙仪收集的保护性耕作农田最大土壤风蚀量集中在距地表18~40 cm的高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推广保护性耕作 促进节本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深松、免耕或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桔杆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新的农业耕作技术,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该项耕作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9.
结合保护性耕作 适时推广机械深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的耕作和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播种的地表残茬覆盖率不小于30%,减少土壤水蚀、风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它的内容之一就是合理深松。适时推广机械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机械化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先进耕作工具,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