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缓解生态保护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本文以河北省青崖寨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研究分析当地农户生态补偿意愿与生计资本.结果 表明,保护区农户平均生态补偿意愿期望值为4148元/hm2,农户需求的主要补偿方式为现金补偿,其次为政策补偿和实物补偿,技术补偿需求度最低.农户政策补偿需求最高的两项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为促进甘肃省白银区耕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研究区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白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总量略有上升,且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北部区域和相对较高的南部区域。在北部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4.66万元/(hm2.a),NPP为 3.27 t/(hm2.a);在南部区域,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5.46万元/(hm2.a),NPP为5.38 t/(hm2.a);白银区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土壤保持和大气调节价值为主,占总价值的76.87%。  相似文献   

3.
孙盼盼  尹珂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115-119
目前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耕种行为给三峡库区带来生态环境恶化,通过经济补贴让农户弃耕可以防治库区生态环境恶化。采用意愿调查法,对库区消落带沿岸农户进行随机入户调查。以农户受偿意愿为依据,估算经济补贴标准,并分析影响补贴意愿值的因素。分析统计数据得出:(1)农户对消落带土地依赖性很强,72.1%的农户在消落带土地上有农作行为;(2)农户对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感知度高,94.7%的农户愿意接受经济补贴放弃消落带耕地;(3)对农户的补贴意愿值进行加权求平均值得到549.7元/年·户的受偿平均值;(4)农户补贴意愿值与消落带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种业导刊》2009,(1):43-43
“基本不打农药,显著少施化肥,减少灌溉,使水稻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生态文明。”12月23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该工程中心主任张启发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绿色超级稻培育的战略设想。他认为,继矮化育种、杂交稻之后,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正呼之欲出,而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应用将有效缓解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两区划定”粮食作物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方法]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目的]评价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2016年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价值为2141.24元。②农田系统生态服务体系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功能当量因子较大,旅游科研功能和原材料生产功能网当量因子较小,农田系统的总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8697.67元·hm-2。③小麦和玉米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大,大豆和水稻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小,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 hm2·人 -1,总合生态足迹为181.18 hm2,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约为0.018 hm2·人 -1。④研究区2016年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的耕地生态补偿金大约为66.34百万元。[结论] 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较高,但是农田生产能力较弱,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农田生产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生态足迹法(EEF)是一种基于生态足迹的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予以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以陕川渝三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对2007年三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陕川渝区域之间合作的优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陕川渝三地的能值生态赤字分别为3.604hm2、1.467hm2、1.26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3.162hm2、2.31hm2、1.632hm2;三地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且陕西的情况最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陕川渝三地的发展各自面临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依靠进口或者过度开发来为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新的时期原有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只有因地适宜地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才会使陕川渝各地的发展持续化,从而推动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梳理国内生态价值评估研究中选择实验法的应用现状,本文对59篇相关应用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关于生态价值评估的研究可大致分为景区生态价值研究与区域价值研究。其中景区生态价值研究中旅行费用为参照估计的价值量在265.51~1381.38元/人次,以门票为参照估计的价值量7.78~127.12元/人次;区域生态价值以个人意愿支付和家庭意愿支付为主,其中个人意愿支付核算的环境价值在23.77~1066.99元/(人·年),而以家庭意愿支付核算的环境价值在21.77元~769.42元/(户·年)。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生态价值的估计中旅行费用换算得到的价值量更高,区域生态价值的估计中以个人意愿支付得到的价值量变异性更强,应当重视不同核算方式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期人工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量化比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效应,深入了解人工林的生态价值差异,以该地区林龄27年的长期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揭示了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在7个供试人工林中,白蜡林的价值总量最大,其次刺槐林,分别为55717.76元/(hm2?a)和49865.21元/(hm2?a),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林>刺槐林>白榆林>臭椿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相近,但均低于刺槐纯林;在5项生态服务价值中,价值最大的为林分的涵养水源,其次为固碳释氧价值,而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2项功能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粮田替代型复合种植模式生态 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机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河北棉田复合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北南部植棉区受麦玉两熟高耗水农作模式的影响,地下水位亏缺,生态恶化。受此影响,当地棉田在保证高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节水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需求。通过设计新型的棉田复合种植模式,从水分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各种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种植体系的耗水规律,筛选出水分经济利用效率高、实现农田水分生态修复的棉花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5种种植模式中辣椒/棉花间作的水分经济利用效率(EWUE)最高,达60.29元/(mm?hm2),其次为马铃薯/棉花间作,因此,辣椒/棉花间作与马铃薯/棉花间作是该区域具有推广可行性的两种棉田种植模式。5种棉田种植模式能够维持田间水分的周年平衡,其中辣椒/棉花间作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较好的生态补偿作用。黑麦-棉花轮作模式和苜蓿/棉花间作模式在利用深层水分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菜田化肥农药施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不同种植年限,调查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化肥、农药施用现状。结果表明:露地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327.0 kg/hm2、P2O5 186.0 kg/hm2、K2O 138.0 kg/hm2,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适宜,露地蔬菜氮、磷肥用量要适当控制。大棚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68.5 kg/hm2、P2O5 544.5 kg/hm2、K2O 496.5 kg/hm2,日光温室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83.5 kg/hm2、P2O5 684.0 kg/hm2、K2O 724.5 kg/hm2,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严重超量,特别是磷肥最为严重,设施蔬菜施肥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并协调好氮、磷、钾的施用比例。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氮、磷、钾肥施用量有明显提高趋势,而大棚与日光温室蔬菜化肥施用量与种植年限长短关系不大;菜田杀菌剂、露地蔬菜杀虫剂用量基本适宜,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杀虫剂用量过高。随种植年限增长,菜田杀虫剂、杀菌剂用量总的呈增加趋势。要通过科学使用农药,遏制农药用量不断增加的势头,从而解决盲目施用农药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中国第三大岛——崇明生态环境质量及寒优湘晴、花椰菜、绿芦笋等特色农产品二大资源优势,运用HACCP理论,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一、开发应用专用配方肥技术,化肥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33.04%、38.90%、41.18%;二、开发应用生物源、植物源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农药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54.5%、51.8%、47.10%;三、生态(塑料覆盖避雨栽培)控制芦笋茎枯病技术,减少病害发生72.7~77.1%、病指减轻60.1~62.2%。根据制订的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的三种农产品,产值分别比常规生产区增加1159.5~1344.0元/hm2、2130.0~2221.5元/hm2、57174.0~63202.5元/hm2,示范区新增经济效益432.32万元;产品经国家法定机构检测,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等20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低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优良猕猴桃品种,以2个泰安市本地主栽品种和4个引进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相关生理指标,使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6个猕猴桃品种的光合日变化、光合作用光响应(PnPAR),分析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徐香’光适应范围为最高,其表观量子效率为0.067,光饱和点为1632μmol/(m2·s),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差值为1600μmol/(m2·s)。‘泰山1号’净光合速率最大为18.45μmol/(m2·s),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26%,均是6个猕猴桃品种中的最高值。综合分析,‘徐香’和‘泰山1号’光合特性最好。以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作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猕猴桃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呈极显著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调查显示,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而森林覆盖率,即森林所占面积与某一区域总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地区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水平的重要指标。贵州一直以来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全省紧紧围绕“优化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健全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构筑绿色屏障,保护绿色生态”六大主题,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2条底线,持续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推动生态保护、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瑛  贾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29-234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在林果生产过程中,有害生物对林果的生长有极大的影响。有害生物不仅会影响林果的生长速度,还会降低林果的品质与产量。传统的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是喷洒农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对有害生物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也会造成生态污染、农药残留等后果。因此,从调控生态环境、采取生物防治措施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林果有害生物的防治及绿色果品的生产方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开江县土地流转农户耕地利用的成本收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比分析开江县土地流转农户的耕地利用的成本收益,采用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法,研究土地流转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为开江县耕地保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开江县土地流转转出农户每年耕地的经济补偿为15930元/hm2。根据开江县2007年的最低工资标准450元/月,可以计算出每公顷耕地上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2085元,这说明开江县的土地流转转出农户所得到的经济补偿远远低于开江县的最低工资标准,这很可能就是土地流转转出农户不愿种地的原因。土地流转的转入农户由于种植粮食作物收益低也不愿意种地,而发展大规模养猪。由此得出,土地流转的转出农户和转入农户都不愿意种地,所以适当提高土地流转农户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加强村集体对耕地的监管是做好耕地保护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20.
越冬甘蓝整个生育期处于低温季节,病虫害少,无农药残留,是标准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但原来的单膜覆盖技术,局限于冬季气温在零下 10℃以上的地区应用,限制了越冬甘蓝的种植地域,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外庞大的市场需求.井陉县农业局出了一套越冬甘蓝双膜覆盖高效种植技术,经过 5年的示范种植,累计推广 667hm2,平均 667m2产 3500kg,收入达到 2000元以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可在冬季气温零下 18℃以上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