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组合、不同行窝距、不同带距玉米群体结构主要质量指标与疸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海拔区、贵毕303以每667m^2种植密度3400-4400株,贵毕3013500-3800株,黔西4号300-3690株毕单3号300-3300株的群体结构较合理,其对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总粒数等主要质量指标都比较理想,因此最终表现产量也高。同一玉米组合  相似文献   

2.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凑型玉米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在密度影响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穗粒数、株高整齐度、单株干重、结实率、籽粒库充实度、粒叶比和产叶比等指标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均呈现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速率,源与库的相对地位、其平衡关系因密度处理的变化趋势也以品种株高不同而不同。高秆品种适宜密度和经济系数低,群体质量易受增密的负作用影响;矮秆品种对密度反应相对迟钝,但单株生产力有限;中等株高品种合理密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理论产量高,对密度反应适中,是夏玉米理想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7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相似文献   

4.
玉米生长竞争研究Ⅰ.玉米窝播效应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不同窝播粒数处理的玉米群体产量和苗期干物质重量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窝播粒数各处理间玉米花期叶面积系数差异不明显;窝播单粒的干物质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窝播二粒和窝播三粒;不同窝播粒数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优6号在遵义市湄潭县海拔760m地区最佳栽培方式为宽行窄距插秧,能获得最大的群体质量(叶面积68143.5m2/hm2、叶面积系数6.811、总颖花数40102.65万个/hm2、粒/叶比0.69、单株干物质重79.76g/株)表明光合势发展动态符合总量要求合理和适度,且能获得最高的产量9052.5kg/hm2);抛秧群体质量、产量居第二,抛秧减少插秧用工的劳动强度;直播群体质量和产量都最差,但直播稻省去了育秧与插秧(抛秧)两个重要生产环节,且具有省工、省力、省秧地,且直播全生育期最短,分别比抛秧稻、移栽稻缩短了14d、16d。  相似文献   

6.
竖叶大穗型玉米杂交种GS豫玉1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杂交种在布隆迪的筛选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非国家布隆迪高、中、低3个生态区开展了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筛选.结果表明:与当地对照种相比.南校9665和云瑞6号2个品种在3个试验区平均增产38.1%和153.9%:南校18号在低、中海拔区增产38.1%、64.6%:农大95等3个品种在中、高海拔区增产率35.1%-130.5%;云瑞8号、南玉5号等12个品种在中海拔区增产31.7%~125.8%:迪卡008等3个品种在高海拔区增产41.3%~63_2%。来自我国南方及西南区选育的品种在当地适应性相对较好.引种品种在布隆迪非洲条纹病毒病疫区感病。此外.当地玉米种植技术落后,管理不科学,为发挥引进品种产量潜力需配套开发适应当地生产水平和种植方式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利用杂交种掖单22号,研究了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延长灌浆期叶片的功能期,尤其是吐丝30d以后的绿叶面积时间,是高产的根本保证;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花后、尤其是吐丝后10~30d干物质积累量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最大伤流量与产量呈曲线关系,群体最大伤流量必须确保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棉花优化栽培的群体光分布动态及光合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探讨了密度、氮素、单株留果枝数及缩节安化控对棉花群体内光分布动态及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氮素是影响群体内光强大小及干物重高低的主要因子,7月31日左右是棉花群体内光强的最低阶段。叶面积系数和基部相对光强有极显著负相关(r=-0.9613),叶面积系数保持在3.56~3.82,可使棉株基部光强在蕾铃脱落临界光强之上。相对临界光强为1.92%~3.85%。此外,开花后干物质日增量与棉株叶片的净同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7)。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块,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度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叶面乘积高;总干物质各界量大,干物质生产率高,尤其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是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的重要特性之一。实现 玉米产量水平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株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露地栽培相比,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夏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系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快,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增产显著。小麦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能利用效率( 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20%,先玉335高5%~17%;整个生育期内两品种60 cm+60 cm行距处理RUE高于其他处理10%~30%;在整个生育期内先玉33560 cm+60 cm行距处理总干物质量比其他3个种植模式高15%~22%,郑单958高17%~25%;两品种60 cm+60 cm的行距处理玉米收获指数、干物质量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利于提高产量。分析表明,太阳辐射和积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夏玉米光能利用率明显受到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玉米品种顺单6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设置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顺单6号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大小适宜,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为10547.06kg/hm^2。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安顺地区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  相似文献   

15.
朱霞  杨文钰  任万君 《种子》2005,24(2):31-34
本试验选用在四川当地适合作青贮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川单21、成单22、雅玉8号和燎原青贮玉米2号及从新疆引进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新青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青贮玉米的产量形成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鲜物质、干物质产量以及果穗产量均以粮饲兼用型玉米较高,其中以雅王8号表现最优。粮饲兼用型品种在抽丝后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净光合率(NAR)等几个重要生理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持续期长、净光合速率高而衰减速率慢是粮饲兼用型品种产量高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密植方式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海拔山区对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设计不同密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会制度下不同密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绿肥/马铃薯(或小麦)/玉米(粮食型模式)套作制,以3行单株,双行单株和3行双株的密植方式较好,产量达393.7~477.4kg/667m2;绿肥/小麦/玉米||豆类(粮豆型模式)间套制,以单行单株,双行单株和双行双株的密植方式较佳,产量达395~451.767m2。因此,玉米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适宜的密植方式。不同密植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持玉米产量和质量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基于此,探究了锌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锌肥用量增加时,玉米株高并没有随之提升,而是呈下降趋势,当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展现出增加的趋势;适度施用锌肥,能促进玉米茎粗、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但施用过量会抑制玉米生长。锌肥施用量以30 kg/hm2最为适宜,其株高、茎粗、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达到或接近峰值。  相似文献   

19.
郑单22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郑单21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21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1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降低,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生育进程加快,但6月15日以前播种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596.2—2764.5℃,至2307.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3.2~24.0℃,至22.6℃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514.9~603.2h,至425.3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6~5.3h;至4.3h产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