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松毛虫越冬地越冬期土壤最低温度,松毛虫上树期气温与同期松毛虫幼虫过冷却点温度值比较分析表明,越冬地最低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致死温度的过冷却点值,因而越冬地松毛虫不会低温而致死;  相似文献   

2.
毒胶环防治松毛虫越冬幼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进一步寻求经济有效防治松毛虫的方法,根据北方地区松毛虫幼虫均在地面越冬、出蛰后上树危害的特性和五十年代国内外采用粘虫胶治虫的启示,我们于1980~1981年进行了配制毒粘胶环防治越冬松毛虫幼虫上树的研究工作。小试验面积0.67亩,中试面积6亩,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方法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3~1989年秦皇岛市赤松毛虫预测预报资料,在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对赤松毛虫发生面积,应防面积,以及越冬幼虫上(下)树始见期、始盛期关联度较大的主导因子,分别建立了赤松毛虫发生面积、应防面积的GM(1,1)、GM(1,N)预测模型,及赤松毛虫越冬幼虫上(下)树始见期、始盛期的GM(1,1)和GM(1,N)模型,并利用实测数值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上树阻隔法防治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效果明显;一举多得,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昆虫在越冬期间易于发生真菌病害,被真菌寄生死亡的比率较高。在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过程中,也发现有这种现象,我省松毛虫一般以四岭幼虫在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越冬场所多在树皮裂缝,或在针叶丛中集结成团,也有在树干基部杂草中越冬的在以菌治虫时,于10月至11月中、下旬期间,将白僵菌施放林间,让白僵菌孢子附在松毛虫体上带菌越冬,第二年二月底至三月上旬,松毛虫上树活动时止,松毛虫越冬期长  相似文献   

6.
对太行山区飞播油松幼林内的油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太行山区油松飞播林内1年发生1代,以4—5龄幼虫在树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上树危害。其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1.42%。幼虫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其防治采用开林道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落叶松毛虫是我国北部落叶松上的重要食叶害虫。为了更加经济、有效地抑制其大发生,保护森林生态平衡,我们在细致地研究了松毛虫生物学特性之后,对防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落叶松毛虫在黑龙江省以2-5龄幼虫于9-10月开始在枯枝落叶层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上树继续危害。抓住松毛虫上树之际进行防治是有利时机。因为:松毛虫幼虫经一个冬季的休眠,抵抗力很低,且都集中在树干基部;松毛虫尚未取食,对落叶松还没产生危害,此时对落叶松局部树干用药,即节省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8.
高晋华 《山西林业科技》2009,38(3):12-14,36
明纹柏松毛虫(D end rolim us suffuscus illustratus L a jonqu iere)是侧柏树重要的暴发性食叶害虫。该虫在山西省1 a发生1代,以3龄-5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底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幼虫多为8龄,幼虫期133.5 d,幼虫越冬前期和结茧化蛹前期发育历期较长;雌蛾比雄蛾寿命长,雌蛹蛹期21 d,雄蛹蛹期28.5 d。可结合蜘蛛、食蚜蝇、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天敌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的发生量,提高调查精度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选择6块具代表性的林地,对松毛虫蛹、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蛹及越冬幼虫基本属于聚集分布,蛹期调查取样以Z 字形、越冬幼虫以对角线为最好,调查范围以树冠投影内为宜。本文给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最佳取样株数参数表和越冬幼虫上树虫口估测参数表。  相似文献   

10.
油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松毛虫大发生的过程一般经历增殖、猖獗、衰退3个阶段。猖獗阶段害虫种群数量数十倍、数百倍地迅速增大 ,几乎耗光其大部或全部食物资源。如果发生油松毛虫的重度 ,就标志着危害进入了猖獗阶段。现将油松毛虫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供各地防治时参考。1 虫情调查1.1 调查时间每年的 4月~ 5月份是越冬幼虫上树活动时期 ,8月~ 9月份在幼虫下树前进行调查。需放赤眼蜂的林地 ,在 6月~ 7月份要进行蛹期调查 ,大致推算出油松毛虫卵的始期、盛期和末期。1.2 调查方法1.2 .1 踏查 以林班为单位进行踏查 ,取得虫口密度的估计值后 ,进一步在林…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毛虫(Denerolimussuperans(Butl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系我国北方主要危害落叶松属最严重的历史性的大害虫。但也为害樟子松、云杉和冷杉。因此根据它下树越冬的特点,翌年春天上树继续为害的习性,掌握越冬幼虫出蛰上树的时机进行应用毒环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采用溴氰菊酯具有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对人畜安全等优点。近几年,经过多次运用溴氰菊酯防治松毛虫,没有发生人畜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2.
粉拟青霉防治油(赤)松毛虫流行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瑞兴  武觐文 《林业科学》1991,27(3):219-228
越冬油(赤)松毛虫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真菌疾病,应用粉拟青霉防治越冬的油(赤)松毛虫比白僵菌更有效,多年的林地防治取得了70%以上的稳定杀虫效果,侵染以晚秋和早春为主,严冬季节很少。幼虫春季上树后仍有一部分死亡,这是疾病潜伏期造成的死亡滞后于侵染的现象,计算总死亡率应加上这一部分。影响该菌防治越冬幼虫效果的主要因子不是湿度,而是温度,表现在阳坡效果好于阴坡。  相似文献   

13.
建平县青松岭地区属松毛虫Denrolimussp.发生的常灾区,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松毛虫越冬幼虫死亡率37.9%,越冬幼虫上树至化蛹前死亡率62.9%;蛹期死亡率12.7%;卵期死亡率10.3%;初孵幼虫死亡率65.9%,死亡原因除每年1月份的极限低温和3~5月气温突变影响外,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类的取食也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发生期预测预报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确预测松毛虫发生期,可为选定最佳防治时期提供依据。1982—84年,我们在建平县对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研究方法 (一)松毛虫上树进度观察从3月20日开始,选择两块有代表性的标准地,每块标准地按棋盘式选取100株标准树,在树干胸径处围上宽4cm的塑料环。幼虫开始上树后,每日9—11时、14—16时检查塑料环下阻隔松毛虫的种类和数量,并将环下幼虫清除。上树结束,统计每日上树  相似文献   

15.
用绿色威雷杀虫剂防治落叶松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刚  贺崇新等 《林业研究》2002,13(2):162-163
绿色威雷是一种触破式微胶囊杀虫剂。于2001年4月在讷河市保安林场对该杀虫剂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T.)进行了药效试验。在越冬幼虫上树之前,分别用150,250,350,和450倍药液喷洒落叶松树干,喷洒长度(高度)为1.0, 2.5, 5.5 m。防治结果表明,喷洒150,250,350倍药液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幼虫死亡率达97%),45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70%幼虫死亡率。绿色威雷杀虫剂可以用作春季防治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的一种有效的杀虫剂。推荐使用350倍液和1m的喷洒长度。表1参5。  相似文献   

16.
花布灯蛾在辽宁桓仁地区主要危害栎类树木,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结成虫苞群集越冬。越冬幼虫活动初期未上树前、早春上树和越冬下树期、成虫羽化盛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采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和灯光诱杀成虫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正>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系我国北方危害油松的主要害虫。根据它下树越冬、翌年春天上树继续为害的习性,掌握好越冬幼虫出蛰上树的时机进行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于1983年3-4月,在北京市西山林场魏家村营林队,用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进行了喷毒环的小面积防治试验,并对这两种药剂的残效期进行了观察,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三种松毛虫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的松毛虫种类有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 Butler)。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里、草丛里、石头下或聚集在树干基部越冬,春天上树为害。是我省森林中威胁最大的食叶害虫。为了正确地拟定综合防治计划,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发生数量,我省于1982年开始了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做为松毛虫发生期预测的一种方法,松毛虫有效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原理。对秦皇岛市松毛虫越冬幼虫上、下树始期、始盛期与气象因子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建立了松毛虫上、下树时期的GM(I.N)预测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20.
为克服多年来采取林冠喷洒化学农药防治松毛虫,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等缺点,根据北方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于1985~1988年,进行其越冬期地面化学药剂喷雾和撒施毒沙防治。经对2 000余亩松林的生产性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幼虫下树始见期3~5天至始盛期,在树干基部及其地表半径50cm范围内喷雾,施用2.5%溴氰菊酯5ml/亩或20%速灭杀丁7ml/亩,防治效果均在98%以上;在高山、远山及水源缺乏的林区,在树干根际处施撒速灭杀丁毒沙,以7ml兑水1kg,并拌入15kg河沙,每株施50g,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