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番茄卷叶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理性卷叶:在番茄采收前后,第一果穗叶片稍卷,或整株叶片卷曲成筒状,变脆,这主要是由于高温干旱,番茄气孔关闭而导致叶片卷曲。坐果后适时浇水施肥,并覆盖遮阳网,白天天晴盖,晚上揭,阴天不盖。病毒病引起:病毒病易导致番茄植株卷叶,叶片卷曲丛生,严重时只有叶脉而无叶肉,病毒病通过带毒的蚜虫、粉虱或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并且实施轮作,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喷高锰酸钾1000倍液;  相似文献   

2.
寇慧苹 《北京农业》2011,(16):18-19
<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主要由烟粉虱传播,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田间症状主要有6种。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问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纹,病株较健株略矮。厥叶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冠加长增大,形成巨花。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上,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4.
<正> 保护地栽培番茄普遍使用2,4-D蘸花,以促进番茄生长、保花保果,但常因使用不当造成药害。 1 症状 叶片药害表现为叶片下弯、僵硬细长,小叶不能展开,纵向皱缩,叶缘扭曲畸形,似病毒病或茶黄螨为害症状;果实药害表现为果实畸形(前端出现乳头状的尖)和裂果。  相似文献   

5.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种类较多,表现各不相同,为农民朋友更好地判断识别,现分述如下: 1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缩的不正常现象,病株较键株略矮。  相似文献   

6.
一、病害特点。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一种刚传入茌平县的新病毒病,主要由烟粉虱传播,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尤其是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农户对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还不太了解,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户要高度重视,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发病症状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田间症状主要有6种。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问,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纹的不正常现象,病株较健株略矮。厥叶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冠加长增大,形成巨花。  相似文献   

8.
<正>一、马铃薯病毒病1、症状及发生规律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马铃薯感病后植株畸形、矮小,产量降低,病毒病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一)皱缩花叶病。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缩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二)卷叶病。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呈圆筒状,病叶较健叶小,叫色较淡,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  相似文献   

9.
正1马铃薯病毒病1.1症状及发生规律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马铃薯感病后植株畸形、矮小,产量降低,病毒病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一)皱缩花叶病。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缩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二)卷叶病。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呈圆筒状,病叶较健叶小,叫色较淡,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1.2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 LCV)是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一、危害症状番茄植株感染TY病毒后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现顶部叶片边缘上卷、叶片皱缩卷曲、叶片黄化等症状。表现症状随发病和感病时间不同而不同。TY病毒初期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变小,顶端叶片边缘轻微黄化且上卷,叶脉间叶肉发黄,整个叶片萎缩、褶皱,植株生长变缓或停滞,节间缩短,明  相似文献   

11.
番茄2,4-D药害的产生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地栽培番茄,为了防治落花、落蕾,提高产量,一般均要用2,4-D蘸花.2,4-D蘸花使用不当,就会出现药害,造成果实质量下降,形成畸形果,严重影响了商品价值. 一、症状识别 2,4-D药害可表现在叶片和果实上.叶片产生药害表现为叶片下弯、僵硬、细长,小叶不能展开,纵向皱缩,叶缘扭曲畸形,似病毒病症状,故有人造病毒之称.果实药害表现为果实畸形,最常见的为乳突脐果.  相似文献   

12.
番茄植株的早衰与品种、土质、管理措施有关,在植株生长前期,制造和吸收利用的养分主要用于营养生长,植株中、后期制造和吸收积累的养分大量用于果实,若营养不良会引起植株早衰。另外,管理不当也影响植株的早衰。番茄早衰表现为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上部叶片枯黄、卷曲,严重时生长停滞,果实颜色异常、松软,畸形果增加,商品价值降低。番茄早衰在生长发育前期不明显,在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表现突出,病害程度因栽培条件而异。  相似文献   

13.
正番茄病毒病发生普遍,危害重,难防治,在露地栽培中一定要加强此病的识别和防治。常见的病毒病有花叶病、条纹病、蕨叶病。1.病毒病症状(1)花叶病多发生在嫩叶上。发病时,叶片呈现浓淡、绿黄相间的花叶,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叶片卷曲皱缩,落花落果,果小质劣,有时果实呈花脸状。  相似文献   

14.
2010年秋季选取田间表现为植株矮缩、叶片卷曲、黄化等疑似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番茄植株为材料,对症状表现差异较大的3份病样进行鉴定。序列比对结果证明:检测到的样品均为TYLCV;对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同源性超过98.9%,是番茄黄花曲叶病毒的不同分离物;将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分析,发现与上海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同源性最高,均达99%以上,与其他双生病毒的亲缘关系均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5.
孟爱英 《河北农业》2006,(11):26-27
一、病毒病 1、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星褪绿斑驳。苗期受害心叶产生明脉及沿脉失绿,有淡绿与浓绿斑纹,叶背叶脉产生褐色坏死点或条斑,叶片凹凸不平,成株期感病后,叶片变硬而脆,颜色逐渐变黄,植株矮小.停止生长,不能正常包心,病毒病通过蚜虫传播。故蚜虫多发时,该病严重。  相似文献   

16.
在番茄的生产栽培中,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4-D进行保花保果,以提高坐果率,但2,4-D如使用浓度过大,会出现药害,造成番茄叶片细小卷曲畸形.由于与番茄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有些相似,致使常被有些农民误当成病毒病来防治,不仅延误了防治和改进时机,也造成了经济损失,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发病原因引起番茄小叶症的原因很多,蓟马危害、2.4-D等激素点花浓度过高及某种杀虫剂喷施浓度过高等。但是,番茄小叶病大部分是由于在低温条件下,土壤比较干旱,存在于土壤内的锌元素释放受限制或不能释放而不被植株吸收所造成的。尤其是近几来被推广栽培的"903"、"906"等新品种番茄,这些新品种番茄的生理特性喜锌,如不能满足锌元素供给时,就会出现缺锌症,表现为生长点叶片变小,矮缩,卷曲或呈鸡爪状。这就是缺锌小叶病。一旦气温回升,土温增高,锌元素逐步释放后,植株就会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8.
1发病症状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顶部叶片症状明显。早期染病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保护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秋季在郑州市保护地番茄发生了一种新病害,经鉴定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通过系统观察,明确了此病害不同时期的发病症状,即苗期感病主要表现为矮化,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边缘上卷,叶脉背面有时呈紫色;成株期主要是新叶受害,呈黄绿不均斑驳,凹凸不平皱缩,整株上部和嫩芽表现出褪绿症状形成"黄顶",结果减少、果实小、畸形。初步澄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郑州地区主要是以烟粉虱为传毒媒介而引发,在番茄不同生长阶段均可发病,以苗期侵染发病的植株受害最重,可造成绝收;盛果期以后侵染发病的植株,严重影响后期产量。该病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重发性的特点。根据发病规律提出了防治对策,即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安排茬口、培育无虫无病壮苗,加强田间管理,提早防治虫媒,配合施用病毒病治疗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一、番茄叶霉病防治技术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果、花。叶片被害时叶背面出现不规划或椭圆形淡黄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初生白色霉层,后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叶片正面淡黄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而死亡。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果实染病,从蒂部向四周扩展,果面形成黑色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2.防治方法:合理安排轮作。安排与瓜类或其他蔬菜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